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执行力·创造力·影响力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执行力·创造力·影响力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针对媒体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集团实际,提出“全方位提升媒体的舆论影响力”的要求。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对此展开学习研讨。本期刊发的是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的研讨体会。下期将刊发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的研讨专题,敬请关注。

11月21日上午,细读当天的大众日报,然后把它收藏起来,使劲松了一口气――今年的“大活儿”,差不多了!

那天,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我们特派记者组采写的系列报道《。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再探析》的最后一篇,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细数数,今年2月份至今,特派记者组有影响的重点报道已有几十篇,其中光系列报道大大小小就有10组。以前报社领导常说“一月一台重头戏”,如今算来,可以说是(平均)“一月一组重头戏”了。

说实在的,这些重点报道,多数是执行编委会特别是报社主要领导宣传报道意图,像配合省“两会”、省九次党代会、迎接“十七大”以及探访南方强镇、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探析等系列报道,都是领导点题,我们操作。

“我们”由5人组成,但在重点报道上,现在是“四个半减一”。逢春阶是那半个,大半个身子在文体之营,还守着那块挺有名气的“小逢观星”的自留地,但大战将临二话不说就以本组成员的名义披挂上阵。陈中华6月份才重病初愈,像重点报道这种费神费力的活不敢让他出马,累个好孬谁担得起责任?所以先“减一”,痊愈了再说。

特派记者组的主要职责是采写配合中心工作、体现省里精神和编辑部意图的重点报道,而且要及时,到位,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写出影响力和指导性。此般并不完整的阵容何以担起大众日报重点报道的重任?我认为,兵不在众而在精,坚决而有力的执行是首要保障。

执行力从哪里来?首先从学习中来。党报的重点报道唱的是主旋律,体现的是党的方针政策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这就要求特派记者组每个成员都要对上级精神和基层实际了然于胸。所以,每逢中央和省里召开重要会议、主要领导发表重要讲话,我们都尽量找到全文,反复研究对比,从中寻找新意。特别是一些关键措辞上的不同表述,是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同时,广泛搜集专家、学者的解析文章,以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

新闻姓“新”,重点报道也是新闻,自然也姓“新”。学习的过程就是求新的过程,而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意令我们受益匪浅。比如,关于科学发展的综述,不到一年时间就写了四次。同样的主题,难免会有重复,但绝不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必须写出新意来,这时,创造力就成了关键所在。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发现,同样的主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内涵,于是我们就从“新”字上做文章,突出省委主要领导的新思路新提法,结台各地的最新做法,集中笔墨,重点突破。省“两会”期间,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前段时间对又好又快发展的阐述,特别是对宏观调控也是发展机遇的理解,我们将报道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政策与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联上,通过事先采访省直部门和基层单位、会中采访代表,委员,写出了《宏观调控下的山东机遇》专稿。其中总结性的―句话得到与会代表、委员的认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是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根本目的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机遇意识,顺应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能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取得节能降耗、自主创新和环境保护新成效。”有位县委书记对我说:你写的正是我们下一步准备做的,有党报的舆论支持,我们干起来就更有底气了!

李建国任山东省委书记后,提出“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理念,将“好”字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第一时间详细搜集材料,反复研究,确定迎接省九次党代会的开篇之作就是《好字当头谋跨越》。省八届十五次全委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作指导转变,即由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上来。十七大前,为营造氛围,总结经验,我们推出“喜迎十七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篇”,以《意义深远的工作指导转变》开篇,将工作指导转变落脚到节能降耗、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体操作层面。十七大临近,我们又采写了一组《十六大以来山东的实践》,第一篇依然是科学发展。我们将主题确定为“创新与跨越”,通过梳理5年来山东科学发展的脉络,着重反映今年以来山东工作指导上的转变,并展望未来,使文章既有纵深感,又突出了当前工作实际。正如“开篇话”中所写:“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审视一串串脚印,会有几多感慨?盘点收获,体味更多的是抵达彼岸的欣喜,还是意味深长的感悟?”“这组报道,是在记述历史,也是在祝福山东美好的明天。”这4件关于科学发展的稿子,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新精神、新事例,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立体式报道组合。

要保证执行力、增强创造力,勤学善思是首要条件,但闭门造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走出去总会有收获。像黄河三角洲,亦即山东“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北翼,今年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山东与环渤海”系列报道中,虽然当时“一体两翼”的概念还没有提出,但我们意识到黄河三角洲在山东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就单独把它拿出来解析。虽然手头有丰富的材料,但我们还是强调必须跑下去,跟市、县的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谈,跟基层的干部群众谈,并现场感受这里大开发的热潮,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会有血有肉,才使得像落户无棣的津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车间内热火朝天的生动景象等细节跃然纸上,并通过企业负责人的切身感受道出黄河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愈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无论是采写四个系列的成就报道,还是三组区域经济报道,特派记者真正。派”了出去,最长的一次,吴宝书为采写一篇稿子,在青烟威等地转了十多天。宋为写一篇关于民生问题的稿件,先后采访了近10位专家学者和省直部门领导。

勤学善思,多听多跑,使特派记者组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积累不断丰富,拉出来就能很快完成采写任务,从而保证了执行力和创造力,也因此保证了重点报道的舆论影响力。比如9月28、29日发表的《山东“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探析》,26日晚上才接到任务,要求次日交稿。领导问我“有问题吗”,我说“没问题”,因为我相信我们组的每一个人,对很多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已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且不少基层生动的事例,在以前的稿子里还没派上用场呢!

一登一陟一回顾――营遣党报特色影响力的点滴体会

逢春阶

我加入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这个团队已整整一年。在编委会的正确指挥下,与同事们一起,先后参与了省“两会”专稿、现代农业路径探寻、强镇之路・南方采访札记,“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解析、“喜迎十七大”等重点报道。写这些

重头稿,对一个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记者来说,确实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我的体会可以用宋代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的诗句来概括:“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边积累,边研究

作为党报特色影响力元素的重点报道,之所以能引起读者重视,主要是能准确体现出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梳理出发展思路、脉络和趋势,帮助读者廓清模糊认识,认清面临的形势,启迪工作思路。这就逼着记者必须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在积累上下工夫,在研究问题上下工夫。

去年底,编委会布置写年终专稿,让我写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这部分。当时接到任务后,觉得有材料,有数据,这还不容易吗?结果根据材料写出初稿,连自己都不满意,又修改了六七次,越写越害怕。稿子最终投有见报。我当时很痛苦,寻找的原因是,积累太少,研究问题太少。写年终专稿,对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的思路都不了解。吃不透,对全省总体情况不了解,梳理不清,怎么能写好?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怎么能写好?

我开始从头做起。搜集过去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材料。进行分析,到省委党校,省社科院请教专家,对《人民日报》、《求是》、《学习时报》的重点文章进行研读。这样,脑子里有了东西,心中有了数,就知道了新闻事件分量的轻重,判断新闻事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越来越准确。再具体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有了新认识,这是超越了字砥上的认识,带有自己思考痕迹的认识。参加省两会报道时,就比较轻松地写出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强劲“引擎”》等专稿,在撰写“现代农业路径探寻”系列时,我们特派记者组的全体记者先后到省委研究室,农业厅、科技厅等单位采访专家,然后摸清全省带有指导意义的“点”。分头到“点”上去,进行实地采访、剖析,系列报道发出后,引起关注。写镇域经济、“一体两翼”时,也是边积累边研究,边采访,效果很明显。现在特派记者每人都有研究题目,定期交流研究体会,互相碰撞,使每个人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都明显提高。

想不透,写不深

重点报道,必须以思想深度取胜,也就是要有很好的概括提炼能力。想透,才能写透,想不透,就是夹生饭,事件罗列。没有灵魂,形散神也散。

想透就是想透主题,也就是“意”。苏轼曾说:“澹州虽然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以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可见这个“意”,指的是统帅“事”即材料的主题和思想。

撰写《谱写精彩文化乐章》时,总觉得该写出点出彩的东西,可是尝试着写出初稿,感觉太平,连自己都不满意。后来看到孔子文化节今年升格为省政府主办的消息,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在稿子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孔子文化节简直就是山东文化的晴雨表。它先是由曲阜市主办,后是济宁市主办,而今年规格再次提升,由省政府和文化部等共同主办……孔子文化节的升格,可以说是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的一个明晰信号。”找到文章的基调,写就是顺理成章了。

成就性报道很难出彩,在撰写和谐社会篇时,我和王学文也是先从来访,然后消化,一开始就是找不到“意”,最后还是在齐鲁文化里找到了答案,我们提炼出了这样的话:“山东,作为中国‘和谐’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对和谐有着更深切的认识。”再往深处想,确定了“社会和谐:活力与魅力”的主题,通篇强调了和谐指数是检验社会活力最佳参数的理念。

利用材料,抛开材料

写新闻稿,很容易被材料所淹没,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材料,但最后必须抛开材料。这就是萃取材料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把材料直接搬到自己的文章中,就显得油水不溶。

今年9月,我和孙晓娜到高密采访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李荣,一去宣传部先给了一大堆材料,有当地媒体采写的通讯。有专题片,有各级妇联总结的材料。但都大同小异,主题都是宣传李荣的大爱,爱家庭,爱亲人,材料的题目是《大爱无价》《大爱无边》等等,我们反复阅读材料,觉得这不仅仅是个爱的问题,还有更深的东西,通过接触李荣,把李荣的叙述跟材料碰撞,我们最后切人的角度是――个普通女性的生活哲学,李荣付出的一切,都是李荣的世界观决定的,大爱仅仅是她生活哲学的外在表现。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看材料时。死材料就活了,就开始自动往我们的认识上靠拢,撰写的时候,完全抛开材料,顺着自己的思维节奏,好多的鲜活事例就涌过来。

干新闻真的如登山。采访一次,写作一次,就提高一次。当回头看的时候,即使没有登到山巅,但也能看到山下的风景,会把所有的汗水让山风吹干,内心里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