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石资寿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的苏溪村,东面毗临北方民宅精华——王家大院,距平遥古城37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处山明水秀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主从有致,逐渐升高,占地总面积17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和合型寺院。
一、资寿寺佛教史
资寿寺初名“司宾寺”,宋代后改名“资寿寺”。寺内有碑曰:“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神灵呵护,风雨之时,水旱无闻,春祈秋报,登吾民于康阜,跻吾邑于仁寿。”祈佑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安康长寿。
资寿寺于唐代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哲吉祥创建,历经地震、林火侵袭和战乱损伤。宋咸平二年(999),僧人宝璨修建。金兵侵入中原,战火殃及寺庙。到元泰定三年(1326),僧人元裕、惠海重修,并于大雄宝殿旁建关帝庙,置寺产百余亩,自给自足。寺院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皇帝敕赐密宗僧人元裕在这里讲经律论,寺院晨钟暮鼓,香火旺盛,佛事频繁。
朝代更替,古寺再遭劫难,寺宇坍塌,几近荒废。百亩良田,也收归官府。明代洪武年间,乡人推举空庵智厚长老为资寿寺住持,掌握寺内事务。为了重振古刹,空庵智厚与弟子圆瑛、圆果、明宽等同心协力,四方募化,筹措资金,在仅存的“演法堂”废墟上,重建资寿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利用佛教在思想上统治人民,对全国的寺庙进行了行政管理,合并兴国、崇福、安静三寺,在资寿寺设置僧会司。明成化年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修建。明成化三年(1467),圆瑛请静升乡王氏后代王得才、王得云兄弟出资重建天王殿与山门,又请孝义县民间塑工郭吉祥父子塑四大天王与哼哈二将。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人明全父母捐资创建药师殿,郭吉祥父子再来资寿寺塑造七佛圣像和日光、月光菩萨,绘殿内壁画。明成化十六年(1480),门徒圆果同义官翟守完建造弥陀佛殿。其间智厚长老圆寂,弟子们秉承师愿,完成这一工程,后掘土得师父所埋银两,又请郭吉祥塑造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像,以超度大师亡灵,了大师未完心愿。成化十七年(1481),请灵石丹青妙手曹代兄弟彩绘水陆壁画;正德三年(1508)首座僧人立璋在东西两廊建起弥勒佛殿、地藏王殿、三大士殿、清源真君殿,并塑妆彩绘;正德十六年(1521)首座立璨、首僧立王弁又重修正殿三楹,塑古佛三尊,彩绘两壁。
经过全寺僧人50多年的努力,资寿寺再度辉煌。建寺同时,圆果等法师又资助村里筑堤修堰,防治水害,远近百姓,无不称赞。
清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寺内僧人、乡里商人分别于康熙十三年(1674)、雍正四年(1726)、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对寺内进行了4次大的修葺,金妆佛像,重绘壁画,新建了财神楼。
清末民初,资寿寺渐趋萧条。抗日战争爆发,资寿寺未能幸免。1938年3月28日,日军扫荡灵石静升一带,寺内元代建筑与菩萨被烧,两名僧人被杀。古刹荒废,僧人被迫还乡。“”中,山门哼哈二将塑像被毁,殿宇成了生产大队木工车间、面粉加工机房,壁画剥落,佛像尘封,碑碣打孔用作电机基座,屋顶脊兽也被砸坏。
1984年,山西省文物局和灵石县人民政府投巨资进行修复,1986年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资寿寺的营造与存在也与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远古时期,灵石一带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附近的旌介村曾出土仰韶文化遗址、商代墓葬群。寺的周围有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颁赐的“绵上之田”、唐代李世民率兵与刘武周部激战的古战场之一、宰相令狐楚儿时求学的地方,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曾两度在附近的双藤书院讲学,而且就居住在介之推祠。在此,傅山先生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该寺天王殿门额上悬挂的“山埜林趣”牌匾,相传就是傅山先生留下的墨宝。资寿寺的兴建与传承受到了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契合和碰撞。千年古刹资寿寺,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劫后复生的十八罗汉像
1993年9月1日,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修一新的资寿寺正式对外开放。然而,仅仅3个月后,厄运就降临到这座命运多舛的古刹。12月25日晚,三大士殿中的明代十八罗汉头像被盗。十八罗汉彩塑堪称明代彩塑珍品,体型优美,神态逼真,色彩清淡朴实,花纹自然流畅,更可贵的是原汁原味,保存完好,从没有修葺粉饰过。三天后,愚昧无知的盗贼仅以15000元的价格卖出。这一震惊世界的国家级文物被盗案,半年后在公安机关的全力侦破下,案犯全部落网,可十八罗汉头像却流落海外。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闻讯后用重金先后于我国台湾和日本、东南亚购得十八罗汉头像。1997年6月3日,陈先生致函台湾海基会,希望“惠予赐助,依循适当之途径,将此佛头送还原建塑地——山西省资寿寺。身为炎黄子孙,看到宝贵文物被如此破坏并可能流散各处,实令人痛心,深感两岸同胞对中华文物古迹保护均应责无旁贷”。
1999年3月29日,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十八罗汉头像回归故里——灵石资寿寺。
陈永泰先生的爱国义举,必将载人中国佛教史册,资寿寺也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保护中华文物的佳话。
1999年4月,山西省灵石县有关部门将修复罗汉的重任交给了承袭祖业的民间雕塑家郭成保。4个月后,修复完毕。十八罗汉重附金身,环绕在主体雕像三大士旁边。栩栩如生,神情自若。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资寿寺为全国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别具一格的建筑
资寿寺保存下来的建筑、彩塑、壁画几乎都是明代作品,而寺庙的规制是我国唐、宋时期寺庙的固有规制,寺前八字影壁横置,尊天阁居中轴线前列,阁下券洞可南北通行。依券洞向北铺设通道,建“法王古刹”小坊。寺院中轴线上分置前后两院,前院东西房原奉观世音菩萨和伽蓝护法神祗,东房毁后改筑窟洞,移多宝寺三身佛奉之,前面北有天王殿。后院设有四殿,分别为十二圆觉殿、三大士殿、弥陀殿、二郎殿。后院中间为大雄宝殿,东为弥陀殿,西为药师殿。该寺弥陀殿、药师殿的设置与通常所见大相径庭,通常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教主,位居东侧,弥陀佛乃西方净土世界教主,位居西位。寺西侧有方丈院、禅堂院、迎宾室、观音阁、藏经楼和真武阁等建筑。
(一)资寿寺有140余尊彩塑,堪称我国明代彩塑艺术珍品,个个逼真传神,反映了当时我国民间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天王殿有4尊彩塑,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此殿天王英勇威武,似乎有天王在世,世道清平,国泰民安之像。
大雄宝殿为资寿寺正殿。殿内塑有三世佛,即中间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边报身卢舍那佛,右边应身释迦牟尼佛。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新妆绘正殿佛像时,明代彩塑风格略有损伤,但造型、衣饰、相貌、手法等明代特征依然可见。
大雄宝殿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建,殿内塑像同时塑造。大雄宝殿前檐设廊,廊檐下斗棋满布,殿顶黄绿琉璃剪边。天王殿顶也是黄绿琉璃剪边,而且保存完好。明清时黄绿琉璃已为我国皇家建筑特征,但从寺内现有碑文看,该寺一千多年来均是民间集资创建、修葺,该寺与皇家究竟有无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大雄宝殿房顶两边的鸱吻龙年代较早,是元代作品。
药师殿,塑有药师七佛,佛的头像背后透空镂刻“药师七佛”四字,其上释、道、儒三教始祖横向列坐,释迦佛居中,双手捧佛钵;老子手执鹭尾,垂足而坐左;孔子双手叠置,握于胸前,居右。药师殿的陈列反映了当时建庙时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佛像两侧莲座上还立有日光、月光菩萨。
弥陀殿,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殿内彩塑是同时代作品。主佛阿弥陀佛,两侧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净土教义从唐代昙鸾、道绰、善导创建以来,遍布各地,弥陀净土尤为普及。资寿寺与净土祖庭玄中寺同在山西境内,但资寿寺弥陀佛像是典型的胎藏界造像。
圆觉殿当地称弥勒殿,位于寺内后院东面,以内奉十二圆觉菩萨得名。明正德三年(1508)建,中间释迦佛像,两侧阿难、迦叶二弟子,两边依次文殊、普贤等十二圆觉菩萨,以及护法、韦驮二像。从塑像陈列方位和格局来看,释迦佛似乎正在与弟子们讲经说法。此殿主像为释迦佛,释迦佛左侧第四位为弥勒佛。圆觉殿的释迦佛像很像五台山南禅寺内的释迦佛像,艺术水平颇高。
三大士殿,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该殿塑像以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为主体,两边为十八罗汉像。文殊、观音、普贤像都还留有点唐宋余韵。
十八罗汉是在隋唐十六尊者的基础上,至宋代增补两尊而成。增补的两尊有二种说法:一是在十六尊者前面增补大肚弥勒佛和唐玄奘两尊;二是在十六尊者以外增补佛母(摩耶夫人)和弥勒菩萨。
资寿寺十八罗汉,民间有一种传说,明正德年间(1506-1521),圆瑛、圆果主持寺时,布施资财,兴修寺庙,弘扬佛法,所以在修建三大士殿十八罗汉时,将其列入十八罗汉之列,因不敢与其他罗汉布例,故以童子身出现。这种传说有专家提出异议,五台山圆照寺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三大士像和十八罗汉也有体形较小者,衣饰、姿态与之雷同,这是明代以后塑罗汉的一种格局,而传说则反映了民众对高僧大德广做善事的一种认可。
资寿寺十八罗汉,造型、神色、气质、风韵,惟妙惟肖,尊尊体型优美,件件色彩、花纹淡雅朴实,其服饰均为明时着装,是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殿堂。当地还流传着“数罗汉”的民俗。据民间传说,从任意一尊罗汉开始依次数至自己年龄的那一尊,其名号、表情、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或心中所想之事。
佛教传入中国2000多年,其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与中国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以至于形成了今天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资寿寺罗汉彩塑,朴实平凡,其形态与神韵与当地居民相似,并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民间的穿衣风格,是明代衣饰图案的活标本。
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道明和闵公等25尊彩塑,塑像出自民间匠师之手,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二郎殿,又名清源真君殿,位于后院西南隅,殿内塑二郎神及侍者,二郎即赵昱,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本为道士,因入水斩蛟,为民除害,后各地立庙祭祀,以示敬意。
(二)壁画
资寿寺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三大士殿和二郎殿内均保存有建寺时的壁画,计约160平方余米,亦为明代壁画。
大雄宝殿壁画于东西两山壁上,东壁上有药师佛、月光菩萨、日光菩萨,下面画有二胁侍和四大天王;两壁上画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下面画的是二胁侍帝释天和梵天及四大天王、关公等,东西两壁壁画风格迥异,可能出自两位画师之手。
药师殿东西两墙均有壁画。两墙上部均为五方佛居上,下面各画四位采药师,称药叉八匠。西山墙壁画保存完好,东山墙仅剩中心部分。
弥陀殿原东西两山墙均有壁画,现东山墙壁画已毁。仅剩西山墙壁画,壁画上部画的是五方佛,下部画的是众思神,共有170多位人物,栩栩如生。
三大士殿以条幅壁画为主,内容均为山水园林,属明代风格,南山墙还有5幅指墨松梅人物画,相传为傅山先生所画。
二郎殿的壁画,记录了二郎神出征前后的场景,是一组故事完整的连环壁画。
资寿寺壁画,历经700余年沧桑,尘覆风蚀,仍基本保存完好,为我国现存明代壁画精品。这些壁画既明显带有外来文化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画面构思精巧,行笔流畅,层次感强,给人以飘逸灵动之感。画面体现了民间信仰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三)藻井
彩塑、壁画、藻井并称为资寿寺“三绝”。
药师殿顶两侧用正方形天花板装顶,每块天花板上都绘制着彩色的团形花草图,一板一形一药,代表着中药草。在殿顶中部,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藻井。设计精致,整齐有序,层层收缩,顶部是正八边形,正八边形里正中间是一条金钩木雕蟠龙,围绕幡龙的是八卦乾、巽、坎、艮、坤、震、离、兑。矩形藻井是由两层斗棋组成的,中间是二龙戏珠造型。这种奇特工艺,在我国寺院建筑中是鲜有的杰作,而彩藻的使用,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和寺庙才可使用,而彩藻出现在这一乡间寺庙,着实令人寻味。
资寿寺历经1100多年,保留下来的建筑、雕塑、壁画、藻井等均为明代作品,唐代物品只有大雄宝殿前的石兽一对,早已斑驳风化。宋代遗物有宋咸平二年(999)资寿寺寺主受公上人墓石一块,上刻《大宋受公预修幢记》,元代遗物有关将军殿窑洞一孔及寺北山梁之上的僧塔一座,该塔为元至正八年(1348)僧人元裕等为“传戒法宗师”宝璨所造,天王殿殿顶两侧鸱吻龙也为元代遗物。
四、盂兰盆会
资寿寺除了拥有的历史文物遗存外,还有历史文化遗存,如楹联、牌匾、碑碣铭文以及优美的传说,它们历经沧桑,跨越了十几个世纪,以不同形式反映了资寿寺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兴衰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情况。
资寿寺的盂兰庙会,远近闻名。盂兰庙会源于佛经上记载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是为超度亲人亡灵的佛教仪式活动。我国盂兰盆节的活动是从南朝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亲临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开始的,从那时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农历七月十五赴寺设斋供僧,以报亲人恩德。
资寿寺的盂兰庙会始于唐咸通十一年(870),每逢七月十五这天,寺内梵音悦耳,方圆百姓接踵而至。这天的佛事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早祭亡灵,二是晚送瘟神。七月十五日早晨,资寿寺殿内院外便设满了写有各姓氏的牌位,以供各姓族人拜祖祭祀。傍晚,寺内寺外,各家各户都挂起七彩灯笼,寺院供院上摆上供品,僧人身着新装,依次诵经。诵完经后,僧人在前,边走边吹奏,村民在后,缓缓走出寺门,一直到村前的静升河畔,将纸灯笼扔到河水中,直到灯笼被河水漂走,这就是夜送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