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应对孩子的倦怠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应对孩子的倦怠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持人语

说到“倦怠期”,可能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词离大人很近,离孩子很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倦怠不是大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出现在孩子身上。一方面,孩子心智不成熟,专注力、控制力不足,容易倦怠;另一方面,幼儿园生活重复单调,幼儿教育“小学化”,尤其是很多孩子背负父母过多的期望,报兴趣班过多,学习压力过重,不仅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甚至可能因为倦怠而出现厌学情绪。调查显示,目前厌学的孩子中学龄前儿童占34%。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这其中多数孩子属于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的“倦怠型厌学”。而不少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也有“倦怠期”,当孩子表现出注意力涣散、精神状态不佳,或者焦虑、易怒、多动、不愿上幼儿园甚至拒绝去兴趣班时,家长反而认为孩子“不求上进”,冷落甚至责骂孩子,给幼儿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聪明的家长,不仅应该允许孩子偶尔“倦怠”,而且应该了解孩子的倦怠期并积极应对。

变“倦怠”为“期待”

(余女士,29岁,公司管理人员)

大人感觉倦怠时要进行调节,孩子也一样,只要家长肯花心思,就能让孩子变“倦怠”为“期待”。我的一个做法就是适可而止,用兴趣吊孩子的胃口。比如孩子做一件事情,往往最开始的时候很感兴趣,做得很认真、很专注,可要是重复做很多次或者做的时间太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厌烦。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让儿子做事时总是适可而止,在他还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时就让他“暂停”,而不是一直让他做到厌烦。这样孩子就会一直充满期待,而不会倦怠。比如我儿子喜欢听我给他念书,最喜欢听童话故事,我给他念书时,常常会在关键处卖个关子,让他对后面的故事满怀期待,或者念完一段后合上书说:“今天先念到这儿吧,明天接着念。”因为孩子心里一直惦记着故事会如何发展,便会对读书这个活动一直保持兴趣。有时他甚至会提出“贪婪”的要求:“妈妈,明天给我念一本字多点的书吧!”

孩子学习其他东西也是如此,我儿子从小对学英语很有兴趣,我便给他报了英语兴趣班,有段时间他喜欢上了看英文碟片,我就给他买了《小乌龟学美语》《芝麻街英语》《HelloTeddy》《洪恩GOGO学英语》等好多英文碟片,但给儿子看的时候,我会比较节制,不管他多么痴迷,每次我只让他看一小段,大约10~15分钟,我知道他的注意力也就能集中这么长时间。就像我们平时吃东西,适可而止就不会坏胃口,贪图太多很容易闹肚子。而且,适可而止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中断的记忆重新拾起时,反而记得更深刻,这是因为中断的故事或情节,能引起孩子新奇、紧张的感觉,让孩子加深记忆。

后来,不少跟我儿子一起学英语的孩子都有了倦怠情绪,不愿再学了,以各种理由拒绝去兴趣班。家长很头疼,找我取经,问我儿子怎么那么有兴趣。我就告诉他们,方法很简单,就是适时“暂停”,让孩子始终保持兴趣,而不是等孩子烦了倦怠了再喊停。

除了适时“暂停”,我还有一招,就是让孩子交叉活动,平时我自己做事情也经常采取这种调节方式,能够避免疲惫。比如我在电脑前工作时,如果感觉累了,就会暂时停下来做点别的事,比如给客户打打电话、整理整理文件之类的;如果是在家伏案久了,我会洗洗衣服、浇浇花,这样容易消除疲劳和枯燥感,我觉得这个方法同样适合孩子。我儿子要是趴在桌上写字、画画时间长了,我就会叫他先离开书桌帮我做点家务,递个衣架呀,倒杯水呀,放放拖鞋呀,或者让他干点有趣的事,比如玩玩彩泥或者画一幅手指颜料画,娱乐一下。如果孩子刚从英语兴趣班上课回来,我绝对不会马上让他做作业,而是会带他到楼下活动活动,比如骑骑车、踢踢球等。这样脑力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动静结合,学玩交叉,孩子就不会感到无聊或者疲惫。

别让孩子太累了

(崔女士,33岁,某民政局干部)

我女儿元元曾经是幼儿园老师夸奖的对象,因为她聪明伶俐,会背唐诗、三字经,能认好多字,词语接龙常有惊人之语,“珠心算”反应超快,此外她还学了英语、绘画、钢琴、国际象棋等,时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我和丈夫都曾为女儿感到自豪,没想到后来却接二连三地出状况。最初,女儿不知为啥对幼儿园产生了抵触情绪,突然说不想去幼儿园了。那是一个周末,休息一天后,到了周日她就开始念叨:“最后一天了,最后一天了。”到了晚上就闷闷不乐地说不想去幼儿园。开始我们也没太在意,可到了周一早晨,送她去幼儿园时她真的磨磨蹭蹭不想出门,最后虽然很不情愿地去了幼儿园,却默默地掉起了眼泪。因为元元平时一直挺开朗,很少哭鼻子,老师就问她怎么了,她说嗓子疼,老师认为她肯定是生病了,就给我打电话,我只好让我妈接她回家玩了一天。可第二天元元还是找理由不想去幼儿园,一会儿说肚子痛,一会儿说一点力气都没有,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告诉她,幼儿园是必须去的。她拗不过我,只好不太情愿地去了。我也没太在意,觉得小孩子可能耍耍脾气而已。可过了两周,老师告诉我,说元元有点反常,脾气很大,不听招呼,午饭也不好好吃,还跟别的小朋友抱怨:“真讨厌,又吃这些东西,烦死了!”上课时也不如以前专注,总是听不了5分钟就开始玩东西,回答问题也没有以前踊跃,甚至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听了老师的反映,我试着跟女儿交流,问她在幼儿园怎么样,她竟说幼儿园没意思。

我正琢磨着如何让元元重新喜欢上幼儿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她连英语会话班、数学启蒙班等兴趣班也不想去了。我劝她:“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学,学了这些东西以后才有机会上好一点的小学。”元元竟不讲道理地说:“那我就不上小学了!”我一听发愁了,这孩子还没入学就开始厌学了,如何是好?更让我发愁的是,她好像一下子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比如原来喜欢学英语,还多次参加幼儿英语小品表演,现在也不愿意学了,她还悄悄告诉她姥姥:“我喜欢参加英语表演,可妈妈老叫我背好多英语单词,我就不喜欢英语了。”就连她自己主动要求上的钢琴课,也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说不想去上了,无论我怎么“威逼利诱”,她就是不去。逼急了,她就哇哇大哭,一副很委屈的样子。我简直快崩溃了,问她:“你英语不想学,钢琴不想学,那你到底想学什么?”她竟说:“什么都不想学,不喜欢!”我妈提醒我,说元元最近看上去老像没睡醒似的,精神不怎么好,经常发愣,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有时叫她好几声才反应过来,跟以前的开朗活泼判若两人。我妈问我:“你们是不是让孩子学的东西太多,孩子的负担太重?”我妈还给我讲了一件事,说有天下午,老师顺路把元元送到门口(我家离幼儿园很近),元元那天听说小表哥要来,欢天喜地地进了门,谁知我妈刚刚接到我的电话,叫元元到楼下等着我带她去上英语课,我妈便吩咐她赶紧下楼,我妈话一出口,元元原本高兴的表情立马就不见了,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了精神,连我妈都心里很不落忍,很想让她请假在家等表哥来了一起玩。

听了我妈的话,加上元元的实际状况,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决定带孩子去向育儿专家咨询一下。专家了解了元元的情况后说,孩子就是太累了,进入了“倦怠期”。她不愿意上幼儿园,找找原因,有可能是幼儿园没什么新鲜感,无聊,也有可能是幼儿园上课的内容重复,令孩子厌烦;至于不愿意上兴趣班,孩子本来就有注意力容易转移、坚持性不够等特点,加上我们让孩子学的东西太多,孩子的压力不断累积,自然就会产生“倦怠感”。我这才知道,原来孩子也有“倦怠期”,当时既吃惊又惭愧。一回到家,我就按照专家的点拨,先了解幼儿园的情况,确实如专家所言,幼儿园的课程重复,生活单调,让孩子感到无聊、厌烦。我就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多给元元做事和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她教别的小朋友珠心算,帮老师整理书本等。我也打破常规,偶尔会早一点去接她,然后带她到儿童体验馆去玩,那里天文地理的知识和五花八门有趣的动手实践,都让她感到新鲜。至于上兴趣班,我按照专家的建议,暂时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等休息得差不多了,根据她的兴趣只保留了钢琴,其他的都停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元元慢慢地恢复了学习兴趣,笑容也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孩子倦怠要注意身心调整

(李教授,男,46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孩子出现倦怠,要注意到身心两方面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调整。具体说来,一是要平衡膳食。如果孩子出现了食欲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反复感冒发烧等症状,要及时看医生,查一查孩子是不是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据调查,我国有44.15%的儿童维生素B1不足或缺乏,维生素B2不足或缺乏的儿童占37.1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做饭时原料准备不科学及烹饪方法不得当,比如淘米次数过多,菜切得太细,食物烧煮过久或喜好高温煎炸等,导致维生素在不知不觉中大量流失。2. 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比如喜欢细食物而不愿意吃粗粮杂粮,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孩子缺乏维生素时,就容易出现脑力不足、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平衡膳食。在饮食方面,家长不要过于迷信“补”。正确的饮食方法是让孩子多吃水果、蔬菜,多喝牛奶、豆浆。另外,还要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不要老是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要多活动,多锻炼。早晨和晚上,在空气清新的时候,让孩子到户外慢跑半小时,呼出废气,给大脑充氧。

二是要注意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我们常说小孩子是三分钟热度,对一件事情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倦怠,这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有关。人脑与其他动物大脑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极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是外界事物作用于脑神经,使影像转化为语言信号,又由语言信号转化为形象或概念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强弱,与脑神经信号转换系统的功能有很大关系,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不健全,大脑的“转换功能”还比较弱,因此不能对事物准确地分析概括,便会出现对什么都感兴趣,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不感兴趣了自然就会倦怠。还有,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比如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其专注力一般不超过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走神,时间再长一点,就容易倦怠。了解了这一规律,为了避免孩子倦怠,家长可以让孩子分段来学东西,每一段5~10分钟,两段中间休息一下,比如唱唱歌、做做游戏,轻松地玩一玩再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换脑筋”。

三是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说“累死了”“烦死了”之类的话,这些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本应无忧无虑,结果却早早就感受到了疲惫、倦怠,其实与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有关。有的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处在数学、语文、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种学习的包裹之中、重压之下,或者让孩子在太多的兴趣班之间疲于奔命,孩子能不倦怠吗?我看过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学前500字》,书中像“橘、凳、酱、藕、墨”等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原本至少要到小学三年级后才会学到,如今却让四五岁甚至三四岁的孩子学,孩子能不吃力吗?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做《重点小学入学测试题》,比如有这样的题目: “1、4、?、10、?、16。请在问号处填上符合规律的数字。”“请将1~9数字填入9个格子里,使横竖斜三个格子内数字之和相等。”“请在5分钟内记住以下8个车牌号(每个车牌号由6个无规律数字组成)。”这么有难度的题要学龄前的孩子来做,也真够难为孩子的。如此打提前量、提高难度,孩子能不累吗?而就学龄前孩子的心理特点而言,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智还不健全,重要的是满足孩子游戏和探索的天性,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学习机器人。应该允许孩子“虚度光阴”,这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一定时间的“逃离”有益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应该允许孩子有发呆、无聊的时候,给孩子独处的时间,自娱自乐的自由,这样孩子就不那么容易疲惫。

有教育专家戏称,现在“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轻松。希望你是个聪明的家长,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