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凤纹青瓷罐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凤纹青瓷罐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右图为荷叶盖龙凤瓷罐,此器下腹部内收到底的巧妙设计,使整器显得高挑俊俏;顶盖又设计成翻卷轻盈的荷叶形,让人眼目清凉,恍惚流连于清波荡漾的荷塘之间。盖心凸一扁平钮,周有一圈弦纹。盖面上有六朵短脚云和两只展翅扬尾翩翩起舞的凤凰。器腹主纹是传统的云龙戏珠纹,只是飞龙与火焰珠的构成不是常见的双龙相向戏一珠,而是前后同向一龙一珠,珠在前,龙呈回头状。

在展品琳琅满目的上海博物馆陶瓷陈列室里,一件器形硕大、饱满的青绿色荷叶盖罐,水灵鲜嫩,素净典雅,在柔和的射灯光影下显得格外惹眼。

此器正是元龙泉中少见的大器,因此采用了特殊巧妙的工艺。先用瓷土制成上鼓下收的器身,再用一件厚底盘状器从口腹中放入,将其平搁在未及地的位置上与器身的内壁黏合牢靠,形成外观浑然一体的圈足。罐上的龙凤纹采用的是贴塑工艺,是窑工待瓷罐基本做成后,再用预先雕刻成的片状龙、凤、云等图案乘湿粘贴到器表相应的位置上的,然后一起上釉,经高温一次烧成。

毋庸置疑,器物是美的,工艺是精的,但有一个现象不能回避,就是瓷罐上的龙凤纹。按照古代典章制度,龙凤是皇家专门享用的纹样,无论衣服、冠帽、革带、玉、家具、建筑等都有严格规定。有专家考证,在龙泉窑瓷器中,龙凤纹盖罐很少见,在其他窑口也未发现。尤其是以龙凤花纹装饰瓷器,应是专为宫廷烧制的皇家器皿,如北宋的定窑、耀州窑以及元、明的景德镇窑都是如此。虽然元代统治者对这方面的控制不是很严格,但采此纹,亦非一般民间的用具。另器盖作荷叶形亦具特色,少见。宋耀州窑、钧窑和辽代的三彩器中曾有少量发现,但均属小器,叶形也不够美观,以后的明清瓷器甚至绝迹,可见荷叶盖龙凤纹瓷罐是何等的珍贵[许勇翔,龙泉窑贴花龙凤盖罐,《文物》1980(9)]。说来不相信,如此珍贵的国宝级瓷器,竟然是从上海郊区一个普通农民的手中意外觅得的。

1978年,是上海文物商店“”后恢复经营的第一年,他们在上海浦东新场镇设摊例行收购古董。不久的一天,一位来自三灶腰路大队的农民捧来了一个青绿色的大瓷罐,因为成色很像新的东西,大家初时尚不在意,可是真待捧在手上细细观察时,内心一阵沸腾,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可是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元代龙泉窑精品大器,距今已经六百多年。饰有龙凤纹的稀世珍品有可能是皇家的至宝,怎么会流落到了浦东的三灶? 要知道,六百多年前的三灶地处沿海僻壤,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元大都几千公里,是一处煮海熬盐的小地方,出此重器怎能让人相信?可是农民一口咬定瓷罐是他在农田里挖到的。

1975年盛夏,这位农民像往常一样在农田里干活,无意中只觉得锄头碰上了一样硬东西。稍加清理是一块方形的石板,揭开一看,竟是一件从来没见到过的大瓷罐,青绿色的,很好看,上面好像还有花纹。当时它被置放在一个四方形的砖砌地穴里,四角另有四只黑颜色的小底碗,瓷罐里盛满像骨灰一样的东西。但很可惜,这些都是一个农民口说无凭的一面之词。三年过去了,原来的黑碗、砖穴早已荡然无存。

这是骨灰罐?有可能,因为元代确实实行火葬。凭经验,如果确如农民所说,那四个小底黑颜色碗极有可能是著名的宋代福建建窑黑瓷,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这是在宋代突然兴起的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必备茶具中的重要角色。因为宋代斗茶习用半发酵的膏饼,将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用乌黑铮亮的黑盏盛茶,小巧玲珑黑白分明,不但便于观察茶沫白色,更会提高饮茶的兴致。据传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黑釉兔毫盏。他还在《大观茶论》一书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由于帝王的好尚,宋代建窑黑盏的盛行,除了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不少瓷窑都烧起了黑釉茶盏。其中有些窑专烧宫廷用黑盏。如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的芦花坪窑,出土过印阳文反书“供御”、“进盏”字铭的垫饼多件及盏底印阴文“供御”二字的黑盏。

宋代的黑盏如何会与元代的龙泉瓷罐待在一起?是农民表述有误?还是元代的墓主生前喜好收藏,酷爱茶道,死后还不忘把早年的斗茶黑釉盏收葬在自己的身边享用?无从佐证,不得而知。不过,龙泉窑龙凤纹瓷罐并非专门烧成后用来做火葬罐的,它应是宫廷或富贵人家日常用来盛贮美酒浆果的容器。这位墓主能用这么珍贵的瓷罐作为他入土为安的葬具,其身份肯定非同一般。如此,农民说砖穴中同时出现建窑黑茶盏随葬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因为享用建窑黑瓷盏斗茶的人均属上层社会的范畴,我们不得不疑问这么有身份的角色为何来到了当年的穷乡僻壤?是成功人士的叶落归根,还是贵人暴病客死他乡……

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想再多掌握一点第一手资料,以便让这件瓷罐的身份更加明确可靠,便对这位农民不厌其烦刨根问底地询问起来,想不到他颠来倒去地就那么几句话,让人万般无奈。不过更无奈或者说很痛心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么漂亮珍贵的大瓷罐,它的荷叶盖一侧竟被敲去了一块,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当时把骨灰倒掉之后,看看瓷罐那么大,那么干净,思量着放在家里好派什么用场。不一会就想到用它来做甜酒酿正好物尽其用(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动用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制作、盛容一罐普通的甜酒酿,其奢侈的程度简直比天还大),于是把它晾在屋檐下,准备干燥后再派用场。想不到一根晒满衣物的晾衣竹闯下了大祸,被风一刮竟掉了下来,不偏不倚砸在了瓷罐的盖子上,敲下来一块。在场的工作人员惋惜之余,连忙追问那块东西在哪儿?农民很不屑地说,敲下来的东西还有什么用,早给丢掉了。一位工作人员心存侥幸:“你马上回去找找看,看还在不在。”“三年了,哪里去找。”农民很干脆。他哪知道,如果那块瓷片没丢掉,文物修复专家可以天衣无缝地把它黏结上去,这件文物的损失将会减少许多。缺了这一块,专家必须另做一块假的补上去,不过谈何容易,其坚固程度、釉色深浅、造型吻合的难度之大无法想象。据我所知,目前尚无技术能够达到这一步。有报道称某专家用新窑再烧制一块相同形状的瓷片去修补的方法,但费用惊人,一次就花费了几十万元人民币。这不是假新闻,因为这种方法的失败几率实在太大。除了所做坯体的造型、着釉,进窑时必须达到严格要求之外,完全一样的样品还必须重复做好多件。这是由于窑内不同位置温度各不相同,出窑后因不同的位置,烧结程度、釉色几乎都不一样。即使百里挑一,只要与原物有一点点差别,就显得格格不入不能使用。龙凤纹瓷罐虽经长期保养维修,那块缺损的修补之处,内行人还是能发现其细微的色差,这也是文博界经手过龙凤罐的每个工作人员至今未愈的心病。

龙泉青瓷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元代又有较大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走向没落,前后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龙泉窑遍及浙江西南部的龙泉县及邻近的庆元、丽水、江山和福建的浦城、松溪等县。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还用文字装饰。

显而易见,龙泉窑龙凤青瓷罐并非出自青瓷海量、美器迭出的龙泉窑的发源地,而出在海疆僻壤的浦东三灶;不是出在龙泉窑的鼎盛期,而是出在被认为“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的元代。尤为不可思议的是遍及全国公私收藏,未见如此硕大精美者。

元代龙泉窑龙凤青瓷罐在上海浦东三灶出土,颇具出类拔萃、出人意料之妙,更是一个充满疑谜的奇迹。

顺及,出土龙泉窑龙凤纹瓷罐的时间是1975年,对我来说刚好是从事考古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事有凑巧,就是那一年,我参加单位组织的支农劳动就在三灶的生产队里,离开发现龙凤罐的腰路大队近在咫尺。我想,当年我们单位要是联系安排到腰路大队劳动该有多好,一经发现就可以当场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了,龙凤罐就不会碎了,罐内的黑灰是人还是什么动物骨灰的,黑釉茶盏的有无也可定论了,一旦发现碑刻或其他文字资料也许连墓主的身份都可以搞清楚了……可是很遗憾,这些统统都是马后炮了。■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省略

来信投稿:上海建国西路648号1209室(200030)鉴赏家栏目组收

联系电话:(021)24029505(021)2402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