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90后”学生特征看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90后”学生特征看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当我们面对“90后”一中国最年轻一代时,或许会感到有些陌生。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联合开展了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内容涉及少年儿童的心理、价值观、学习、闲暇、消费、媒介接触、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少先队组织、儿童权利等。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自治区(分别是: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其中,男生占47.8%,女生占52.2%。这些孩子几乎都属于“90后”。也就是说,本次调查实际上是对“90后”一代状况的了解。

调查表明:“90后”一代总体来说具有九大特征:充满自信同时较为脆弱,富有理想同时不甘平凡,重视维权同时又时常受限,消费自主同时习惯攀比,渴望同伴友谊同时与父母择友标准不一,喜欢学习同时负担较重,主动使用媒介同时容易失控,亲子关系缓和同时沟通不畅,亲近教师同时对教师要求偏高。“90后”一代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只有顺应他们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学校管理才能有效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同时将2005年的这次调查与1999年的调查进行了对比研究。2005年调查的对象、内容、方法与1999年的调查大体一致。

“90后”特征之一:充满自信同时较为脆弱

研究发现: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尤其是在个人的相貌和体形方面(1999年为74.0%,2005年为82.1%)、健康状况方面(1999年为80.5%,2005年为83.1%)和性格方面(1999年为71.3%,2005年为76.9%),接纳度的提高幅度较大。美中不足的是,对比数字显示,少年儿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接纳程度并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这可能与当前儿童的学习压力较大、竞争激烈有关,也可能与成人社会对少年儿童的高期望有关,这些压力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

自我接纳程度提高,还表现为当代少年儿童更加认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对自我发展充满期望。认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作用的少年儿童,1999年为66.0%,2005年为68.1%;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少年儿童,1999年为66.0%,2005年为78.6%。

尽管多数少年儿童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少年儿童情感脆弱,整日被焦虑、抑郁、烦躁、痛苦的情绪控制,难以轻松快乐地生活。调查发现:有19.2%的少年儿童“感到抑郁的时候比较多或非常多”。在抑郁体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生的比例(16.7%)要高于小学生(12.7%)。此外,还有29.9%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感到烦躁的时候比较多或非常多”;有28.9%的少年儿童表示,“感到苦恼的时候比较多或非常多”;有18.2%的少年儿童表示,“感到痛苦的时候比较多或非常多”;有23.4%的少年儿童表示,“感到伤心的时候比较多或非常多”。由此可见,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其中的一些人生活得并不快乐。

启示:学生需要心理关怀。虽然从整体上看,“90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数较大,所以,即使心理状态不良的检出率仅为百分之几,也应该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广泛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诸如设置心理指导课程、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等,都是当前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

“90后”特征之二:富有理想同时不甘平凡

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少年儿童对道德价值认同度、人生幸福观和人生职业理想观等方面看,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突出特点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共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多种价值交织并存,体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职业理想的多样化。

在道德价值认同方面,调查显示,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前5项依次是:善良(75.8%)、诚实(52.8%)、勇敢(49.0%)、守信(31.9%)和孝敬(31.1%)。认同度较高的5项是:谦虚(31.1%)、勤劳(30.8%)、自信(29.2%)、正直(22.6%)和宽容(20.5%)。认同度较低的5项是认真(19.3%)、无私(18.7%)、责任感(16.2%)、节约(15.6%)和公正(8.4%)。认同度最低的5项是:进取(6.2%)、合作(5.6%)、独立性(5.4%)、敬业(2.7%)和守时(1.9%)。可见,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总体上与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趋于一致。这表明: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他们高度认可传统的基本道德价值,也看重当今提倡的现代价值观。

对人生幸福的标准,调查显示,少年儿童最认同的两项是:“有温暖的家”,占53.9%;“有知心朋友”,占36.1%。认同度较高的两项是:“为社会做贡献”,占27.5%;“健康”,占20.1%。比较认同的两项是:“快乐”,占14.9%;“事业成功”,占12.6%。认同度较低的两项是:“自由自在”,占9.4%;“受到尊重”,占6.1%。认同度最低的三项是:“有钱”,占3.5%;“有权有势”,占1.5%;“享受”,占0.7%。这表明,当代少年儿童的人生幸福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既多样,又符合传统观念和当前社会主流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朋友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少年儿童中仍然得到普遍认同。

对社会角色或社会职业,调查显示,少年儿童最喜欢以下3种科学家(46.5%)、教师(36.8%)、医生(34.1%)。其次排序为:歌星(27.5%)、文学家(26.6%)、航天员(24.6%)、律师(24.2%)、影视明星(24.1%)、企业家或老板(22.9%)、电视节目主持人(22.7%)、军人(21.2%)、新闻记者(20.9%)、体育明星(15.1%)、政府官员(14.4%)、商人(12.9%)、工人(2.6%)、农民(1.8%)。可见,科学家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教师和医生职业,也受到较多少年儿童的喜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收入高的热门职业受到不少少年儿童的青睐,比如歌星、影视明星、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也受到了少年儿童的

喜爱,这可能与近年的航天热有关;企业家或老板、商人等也被一定数量的少年儿童喜欢;但向往做工人和农民等普通劳动者的少年儿童仍是少数。

启示:思想道德教育要增强现代价值观的教育。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基本是健康的、积极的,但在现代价值观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提升。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价值观教育并存,应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选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德育建设要注重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人生理想教育和以进取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90后”特征之三:重视维权同时又时常受限

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始了解法律与自己权益之间的关系。本次调查显示:有40.7%的中小学生经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有69.7%的中小学生完全赞成学好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90后”有了更强的权利意识,当问及“假如父母或老师翻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你会怎么想”时,有39.1%的人回答“他们侵犯了我的权利,不能这样做”(见表1)。

少年儿童认为这是“侵犯我的权利,不能这样做”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加;认为“很高兴他们有机会了解我”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见图1)。

少先队作为全国性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据显示,有超过93%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加入了所在地的少先队组织。加入少先队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至8岁,占79.4%。

数据还显示:少先队民主生活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健全,少先队小干部由队员民主选举产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其中,59.0%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所在班级的少先队干部由“队员或同学选举”产生,4.6%的人表示由队员轮流担任。值得注意和应当努力改进的是,仍有34.6%表示队干部由“老师或辅导员任命”,这显然不符合少先队的组织原则,也与少年儿童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少年儿童普遍愿意通过竞选担任少先队干部,其中55.4%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队干部的竞选,24.5%表示“比较愿意”,只有10.0%的人表示“不太愿意”。参与的积极性在低年级儿童中表现更为突出:小学一至三年级中表示愿意参加竞选的比例超过85%,初一到初三表示愿意参加竞选的比例为64%。

此外,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非常关心,对组织活动的开展积极发表意见,体现了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数据显示:79.3%的少年儿童表示“我是少先队的一员,有义务为少先队的发展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年级越高表达自己意见的意识越强(小学一到三年级为66.7%,四至六年级为83.4%)。

启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由于儿童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成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儿童,儿童生来就具有的尊严和价值感被忽视,儿童的愿望和需求没被真正关注。其中,最易被忽视的就是儿童的话语权。儿童权利的维护任重道远,对此,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

“90后”特征之四:消费自主同时习惯攀比

“90后”的生活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他们的零花钱、压岁钱、存款额较以前的儿童显著增加,拥有的物品更加丰富,高档消费品拥有率有所提高,消费更加自主和理性。

调查显示: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90后”的孩子每周能够自己支配的钱不再是几元,更多的是10元以上(见图2)。52.3%的少年儿童有自己的存款。研究发现,“90后”的孩子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对于自己掌握的钱,他们大多用来购买文具、课外书刊等(82.5%),其次是买零食(32.9%)、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32.1%)、给长辈买东西(24.6%)、存入银行(17.8%)、给同学买礼物(17.8%)等。

存款的使用意向也说明了少年儿童在消费行为方面的变化。统计得知:在学生中,59.7%的人想用存款买学习用品,41.2%的人希望用来交上学的杂费,18.5%的人希望将存款用来给长辈买东西。其余依次是用来捐款(15.5%)、自己长大独立后使用(15.2%)、买自己喜欢的衣服(8.3%)、外出旅游(4.8%)、用来请客吃饭和买礼品(1.5%)。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90后”孩子在买衣服、旅游、请客吃饭等方面的选择意向均有所下降。可见,他们大多知道将存款用在有益的方面。

在如何支配零花钱方面,少年儿童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什么都听父母的。经常“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1999年的选择率为8.8%,2005年为14.3%;“有时候征得父母的同意”,1999年的选择率为51.6%,2005年为54.7%;“完全听父母的”选择率下降,1999年为39.6%,2005年为31.0%。

这说明,少年儿童在家庭中自主消费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听从父母摆布――买什么就穿什么、给什么就用什么。同时,对于家庭的整体消费,他们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父母买电脑、电视等用品时,往往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也说明成年人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更加民主。

课题组对少年儿童的消费观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在消费观念上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及期望。多数人赞同“父母赚钱不容易”、“应该多存钱”、“买东西要以实用为主”等想法。在金钱的使用方面,他们反对“花钱是个人的自由”,认为应该跟父母商量。同时,他们还反对“一个人花得起大钱才有面子”、“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等看法。

尽管多数孩子都认为父母赚钱不容易,但高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追求名牌等消费行为依然在一部分少年儿童中存在。拥有上百元的衣服和鞋已极为普遍。尽管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普遍偏高。调查还发现:61.52%学生购物时关注名牌。

启示:把缺的课补上。当代许多少年儿童因为不具备科学的理财观念,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技能和习惯,导致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当。当今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切实、持久、系统的理财教育。培养他们合理适度的理财意识,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是理财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议学校在校本课程中,酌情加入理财教育板块。

“90后”特征之五:渴望同伴友谊同时与父母择友标准不一

少年儿童喜欢与同龄伙伴

交往,同龄伙伴在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有81.2%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主要是同学或同龄伙伴,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选择母亲(51.2%)、父亲(46.7%)、老师(32.5%)、祖父母或外祖父母(31.2%)等成年人的比例。而且,无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初中学生,将同学和同龄伙伴选为好朋友的比例,都高于选择其他人的比例,这一结果与1999年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同龄伙伴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是他们最乐于交往的对象。

对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比较发现,同龄伙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要。在小学低年级,将同学或同龄伙伴选为好朋友的比例为67.1%;到小学高年级,比例增长到86.2%;在初中阶段,比例达到89.4%。

同龄伙伴是少年儿童最主要的陪伴者。在被问到“在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有38.2%的少年儿童选择了同学或同龄伙伴,排在各选项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母亲(22.6%),第三位是兄弟姐妹(18.7%)。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选择在空闲时间与同伴或同龄伙伴在一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为22.2%,小学高年级学生为37.7%;而在初中阶段,这一比例上升到52.2%。

对于初中生而言,同龄伙伴还是最主要的秘密分享者、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和价值增进源。数据显示:有45.0%的初中生表示,“内心的秘密,最愿意告诉同学或同龄伙伴”;有42.0%的初中生认为“心情不好时,同学或同龄伙伴最能理解、安慰自己”;有35.1%的少年儿童表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最愿意向同学或同龄伙伴求助”;有28.7%的初中生认为,“同学或同龄伙伴最尊重自己,让自己感到自信”。在以上4个方面,初中生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均高于选择其他人,排在第一位。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同学和同龄伙伴成为少年儿童寻求支持的最主要的对象。

但调查也发现:父母和孩子在少年儿童的择友标准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少年儿童最愿意与品行好(56.7%)、学习好(52.5%)、和自己有相同的兴趣(29.0%)的人交朋友;而父母是将学习好排在第一位的(70.9%),而且父母对学习好这一标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孩子。

启示:加强少年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少年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和同伴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各自的作用独特。同伴交往的作用是父母不能替代的,同伴交往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是少年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必要的交往能力培养、交友技巧训练,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