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措并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措并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用工荒,特别是“技工荒”现象,从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各地。国务院及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促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大量措施,山东兖州市从2008年起,就已免除了职业类学校的培训费,国家助学金足额及时配发,兖州籍学生就读兖州的职业学校,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了生活费。但学生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各职业学校都存在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索,认为必须多措并举才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影响职业学校吸引力的因素

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取决于学生及家长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度,更取决于他们对就读职业学校的预期。他们选择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之所以不高,有思想观念的因素,更有现实需求的考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级的要求,每个层级需求的产生都以前一个需求的满足为前提。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一下职业学校学生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

1.生理需求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多数要成为企业一线工人,绝大多数岗位工资、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理需求仅仅得到基本满足。

2.安全需求

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挑选企业的余地不大,多数处于被挑选的境地,和企业关系不对等,工作没有保障。因为企业本身就有风险性,他们和企业也仅仅是合同关系,临时性大,稳定性差,工作压力较大。《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五险一金”等劳动权益,绝大部分落实不到位。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

3.社交需求

工作岗位相当固定,辐射面窄,交际圈子较小。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带薪休假基本没有,社交时间、精力有限,即使交际,交际层次也较低。

4.尊重需求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机关事业单位有着由衷的向往,做工经商则看作不得已而为之,当工人更是“低人一等”。这样,职业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社会地位较低。即使在企业内部,他们也往往处于管理的底层,受制于白领。特别是现在的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管理层往往有亲戚关系,管理苛刻并且粗暴,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

职校学生就业的企业的技术含量还不是太高,学生就业后和农民工差别不大。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他们又未必胜任,毕竞技能水平有限。毕业后进修深造的机会少,对口升学比例低,转岗的空间较小,多数人工作基本上局限于企业范围内。因为人才选拔中,往往对学历、文凭有硬性规定,职业学生无法入围,即使给他们机会,他们的知识水平也难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抗衡,更不用说大学生。所以职业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较小。

二、探索与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生及家长的传统观念

学校定期印制《兖州高级技校报》及各类宣传彩页等,免费向学生及家长发放,以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1)宣传现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成才观。现代社会发展走向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学而优”未必一定要做官,做官的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更何况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各有所长,有的学生擅长研究,有的擅长动手,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让人们认识到,让擅长操作的学生走进职业学校,成为技术能手,是最好的选择。

(2)宣传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宣传国家、省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未来预期,认识到,国家及企业都意识到了技能人才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生的未来在企业,要想使他们将来更好地生存、发展,学校必须培养其过硬的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为此,学校正逐步实践着“瞄准企业需求办学、与企业无缝对接”“定单式培养”等教育理念,采取了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到学校任课、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等措施,以了解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赢在起点。

3.增强办学实力,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企业需求,结合学生特点,我们做了多方面努力,以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氛围,以便工作时能尽快进入状态。

(2)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价值观教育、社交礼仪、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常规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立立足岗位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为在企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奠定思想基础。

(3)强化了专业建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适应力。技能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核心,学校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宗旨,以技能为本位,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调整了专业设置。加强了数控加工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这两个专业被评为山东省技工院校名牌重点专业。突出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转岗和提高。

二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学一体化”原则,创新了课程体系。实行了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法、行动引导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互动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是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强化了“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出台了《优秀“双师型”教师奖励办法》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学校力争通过这些努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满意的技能人才;以学生对企业的突出贡献换取企业的高额报酬,获取晋升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我实现水平;以凝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社会各方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管理协调,满足技能人才的合理需求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满足其基本需求。需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一线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及技能证书的人群的基本权益,满足其基本需求。

(2)落实劳动保障制度,稳定技能人才与企业的关系,满足其安全需求。需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用工,保证劳动权益制度落到实处。

(3)降低技能人才劳动强度,搭建交际平台,满足其社交需求。倡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技能人才劳动强度,缩短他们的劳动时间,使他们有相应的休闲、娱乐、交往,针对他们交际范围小的情况,可以组织各种联谊活动,以扩大他们的社交范围。

(4)发挥舆论作用,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满足其被尊重的需求。需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还需发挥中小学教育的渗透作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优秀学生感觉到技能人才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另外,要发挥工会的作用,对于企业不尊重工人的现象,有组织地进行维权。

(5)创造便利条件,搭建技能人才提升的“立交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需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努力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途径和便利条件。更需制定公平的政策,让职教毕业生在人才选拔等方面与其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在打破人才身份界限上迈出切实有效的步伐。

2.实施政策引导,增进校企合作

从现实情况看,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还不高,大多缺乏长远的用人计划,急需时又临时抱佛脚。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加以引导,纠正企业在用人上的短视行为,制订用人规划,和学校密切合作,大量录用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工人,真正创建“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战略同盟关系,形成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3.增加投入支持,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

(1)提高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的配备质量。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实训实验设备不足,且先进性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等问题,特别是技工学校,基本得不到教育附加费等经费支持,需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支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都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更是匮乏。一方面需要高校为中职学校培养专门师资,另一方面也需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到职业教育之中,提高他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成就感、自豪感,使他们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职教事业中。

(3)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引领专业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省、市等各个层次的教研活动,增加各职业学校交流的机会,使各个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4.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职业教育资源

目前,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各地普遍存在职业学校数量多、层次低、经营困难的现象,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出台“分流”政策,硬性把初中生分到职业中专等学校,不让他们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已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改革这种多头管理体制,解除部门阻隔,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档次。

需要解决以上问题,更需要制定或修订《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配备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办学标准,并依法落实实施性措施和问责制度,真正建立长治久安的保障机制,终结职业教育“开无轨电车”的历史。

总之,需社会、学校、企业各方努力,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及家长对职业学校培养质量和未来预期的综合认可度,从而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企盼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能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兖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