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碳金融”及在中国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碳金融”及在中国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绿色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碳金融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该文主要通过介绍碳金融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发展现状,并从宏观上提出应对策略。欲求探索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视角下发展碳金融这一较新行业的出路。

关键词:碳金融;京都议定书;碳银行业

在与应对世界气候变暖正逐步兴起的"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各国的企业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 ,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1]由此可见,一个碳交易的成功完成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碳排放权已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碳金融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1.碳金融的基础理论

1.1碳金融的概念

随着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碳金融"逐渐兴起,它主要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成万牍给出了一个较为"随意"的界定,其认为顾名思义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1.2与其相关的概念

1.2.1碳货币

碳金融的核心之一就是"碳本位"货币体系。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从19世纪"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路径。在"碳币体系"下,除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碳排放额度将会成为影响该国货币地位和币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2.2碳信贷

为了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有人提出,可以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获得的资金就只能进入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

1.2.3碳基金

该概念由崔利平提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而根据我国目前发展实际,其提出中国碳基金的概念,也即强调了国际碳基金的本土化。

1.3碳金融的理论基础

1.3.1气候经济学

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是研究气候对经济领域影响,并积极利用气象资讯转化成商机的学科。作为气候经济学分支的环境经济学提出了"排放权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主体拥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力(即人均排放权),即对一定环境容量资源拥有了产权(即环境产权),碳排放权交易则是基于以上理论得以产生和运用。

1.3.2环境金融学

环境金融学是1997年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新术语,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它不仅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更强调金融业关注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环境金融为碳金融提供了理论基础,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创新,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这与企业社会责任即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原则相吻合。

2.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中国的现状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国内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了积极的金融创新,但总的来说,特别是与我国碳金融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相比,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有限,在世界整个碳交易产业链中处于最底端。就碳银行业来说,目前以发展碳金融为目的、为企业做财务顾问或进行融资的案例仍较少,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参与国际碳交易、为企业CDM项目获得联合国专门机构认证提供咨询服务等金融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更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支持。

2.2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2.2.1对碳金融认识的局限

碳金融发展历史较短,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国内许多金融机构还没有认识到碳金融背后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

⑴缺乏碳交易发展所需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尽管我国施行了一系列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但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这仍然是不够的。同时,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人力以及市场运作的制度规则,而这一体系的基础环境还不是很完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成本巨大,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⑵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还伴有政策风险和项目风险等,非专业机构难以完成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这也严重影响碳交易的发展。

⑶.政策激励措施不足。目前,我是因减排交易品种的污染特性以及环境管理体制的块块模式使其难以跨区域交易,而且排污收费机制不健全,导致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不足,对绿色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的扶持政策不足,金融机构的外部激励和动力就显得尤为不足。

3.中国应如何应对

3.1国际方面

根据国际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美国坚持把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作为其重返《京都议定书》的前提条件,并在巴厘岛会议中强硬通过了对"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破解。这无疑为中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更加密切地与国际社会保持沟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向外界传达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节能减排政策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另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持续使实际排放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在签属国际协议时不能承诺做不到的事。

3.2国内方面

中国应当更为深入和实质性地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政策法规的主流当中,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在中国当前不断制定完善的能源和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制定并完善清晰明确的对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效和节能等低碳经济技术的激励机制,促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与市场的培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和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引导金融投资领域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转向为低碳经济技术提供投融资服务。主观上,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碳金融发展趋势,增强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中来,促进自身长远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蕾,"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 解放日报,2009.10.

[2]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环境经济, 2008.6.

[3] 李 帅,"碳金融"演绎新版"货币战争"?[N].中国联合商报,2011.2.

[4] 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环境经济, 2009.3.

[5] 何 川,我国碳期货市场初探[J].现代商业,2010.20.

[6] 崔利平,碳基金四大特色初探[J]. 证券日报,2007.3.

[7]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方法学,2009.6.

[8] 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J].《开放导报》,2012年第6期.

[9] 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创新机制策略[J].《上海金融》,2009 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思维(1986年--)男,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伦理。闫申(1986年--)男,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