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生为本让“评卷课”也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生为本让“评卷课”也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学的课型一般有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践活动课等等,这“评卷课”是我强加上去的。因为每次的测验考试过后,总得评卷,而这工作一般都在课堂上进行,我们暂且不科学也不严谨地把它定义为“评卷课”。

试卷讲评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技巧和方法,但它常常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在我看来,目前的试卷评析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弊端:在讲评中,教师往往采用对答案、就题论题、“唱独角戏”的授课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薄,讲评的效果差;很多老师重讲解、轻参与、批评多、鼓励少。整节课下来,都是一对一的单向讲评。从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把“评卷课”上成了“讲座”;由于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往往造成会的学生不愿意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既浪费了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效甚微。有鉴及此,本人尝试了“评卷课”的一些小小改革,转换了评卷的形式,以生为本,也从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结合一次测验考试评卷案例与大家分享:

一、案例过程

1 “开会”。我一般把“评卷课”说成是“总结会”。是的,大家不在上课,在开会。会议的开始,我一般都会简单小结一下本次测试的情况。虽然说“考试不是求分数”,但分数往往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方面,他们都喜欢比高低。为了鼓励后进,我首先宣读的并不是全班的最高分,而是本次测试进步最大的同学,并让他站起来,接受大家的掌声。

2 “统计”。接下来是出示“总体情况统计表”,由于那是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测试,里面涉及到百分数的内容,所以在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等方面并没有显示,而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 “颁奖”。简单的小结过后,就进入到“颁奖”环节。本次总结会,我根据测试的情况设定了四个奖项,它们分别是:最佳表现奖、飞跃进步奖、黯然消魂掌(失魂奖),还有计算小能手。这一环节配以多媒体渲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既表扬了先进,也通过婉转幽默的方式提醒了表现不太理想的同学。

4 “错题排行榜”。颁奖过后,就是本次会议的核心环节――错题排行榜!我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听音乐?”(喜欢)“时下有劲歌金曲、流行音乐排行榜、百事音乐风云榜等等,今天的会议我们也设了一个――错题排行榜!”课前,我就把学生失分率高的题目从第五位到第一位的进行排序。评讲时,小组分组讨论并安排代表上台发言,老师在旁作适当的点评。由于题量不多,而且都是错得比较多的题目,针对性比较强,学生都很认真地听讲,注意力也非常的集中,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5 “错题集”。“会议”最后,建议学生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抄在“错题集”上,并在试卷的最上方简单写上三两句话小结考试的情况,例如是否粗心、没有检查等等,并对下一次的测试定一个具体的分数目标,一并写在试卷上,以此来鞭策自己。

二、几点反思

以上是我在“评卷课”中的一些尝试。在实践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 形式转换,激发兴趣。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本来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试卷评讲评,由于转换了形式,上课变成了开会,并设置了很多奖项,增加了很多幽默风趣的元素和激励机制。学生上起课来兴趣盎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性高且有实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以生为本”的评卷课模式重新调整了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教师把大部分的评卷工作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分析试卷、讨论讲评、巩固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评卷课上悉心捕捉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也学得轻松主动,毫无灌输之嫌,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容易接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研学后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在“以生为本”的评卷课中,学生课前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面对做错的题目和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评价、小组讨论纠正等形式,教师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控分析和题目检测,充分体现了“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分组时基本保证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基础相一致,使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特定的氛围影响下积极思考,一个兴奋点接一个兴奋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克服了传统评卷课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做到因材因生施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当然,转换了形式的“评卷课”,对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和导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教学的智慧和艺术将新课程下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位。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