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中医治疗哮喘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中医治疗哮喘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哮喘 病因病机 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92-02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因哮必兼喘,故合称为哮喘。是临床常见、多发、难治愈的一种疾病,不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哮喘病在中医学中归为“哮证”、“喘证”范畴。然“哮必兼喘”,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来。哮喘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哮喘病取得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哮喘病的病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其发病与持续时间长短,与患者的体质强弱密切相关。正气不足,抗邪力弱是易感受外邪、诱发哮喘的原因。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祛邪力弱则哮喘发作的时间延长,故正气的盛衰与哮喘持续发作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虚实挟杂证侯,既有痰涎壅肺、气道不利而致胸闷、咳喘的实证,又有脾失健运、胃纳不佳,饮食不能化为精微,反而留湿生痰的虚实挟杂症,还可见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喘不平的虚象。

2 治疗经验

2.1 急则治标,侧重肃降肺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胰郁,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哮喘证责之肺系病变。治实证当急则治标,除解表宣散外,尤重肃降肺气。急性发作的哮喘,多因感受外邪所致,然又有寒热之分,寒哮因感受风寒,寒邪束肺,或有寒痰交阻,肺气不宣,初起可有恶寒、头痛、身疼等表证,尚见咳嗽气喘或喉间有喘呜声,胸闷,痰多稀薄,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等症。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常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等。热哮因感受风温之邪或痰热雍滞于肺,肺气上逆,可见恶寒或寒战,发热,咳嗽,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痛,痰多稠黄,苔黄腻,脉浮滑而数。治宜清热宣肺,平喘止咳,常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不论寒哮与热哮,都有肺失宣肃,气机逆乱的病机,故在治疗实证哮喘时除分别给宣散、清解外,尤重肃降肺之气逆,常选降气之品配伍应用往往收到喘平嗽减之效。常用方剂有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旋复代赭汤等。常选降逆药有葶苈子、旋复花、代赭石、苏子、莱菔子、枳壳、厚朴、白芥子、杏仁、麻黄、射干等。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升降失司,肺气不降,则大肠不通。可用皂角子、瓜蒌仁、蒲公英、炭军等,清热降浊以通大肠,大肠通利,则肺降喘平。

2.2 缓则治本,侧重益肾摄纳

哮喘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形瘦神惫,汗出或肢冷面青,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数。此因久患哮喘,肾气虚摄纳失常所致,故当以补肾纳气为治,可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药如五味子、紫石英、磁石、怀牛膝、蛤蚧、沉香等。在纳肾填精方剂中酌情加入益阴作用的镇潜摄纳之品,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等。对偏于肾阳虚者,必阴中求阳,常加滋肾之品;对偏于肾阴虚者,必阳中求阴,在益阴中佐以温阳、柔而不燥的药,如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菟丝子等,以达到阴阳相济,纳气归元之功。在辨治肾虚哮喘时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肺气已降,脾胃升降适运,确现肾不纳气时方可治以纳’肾定喘,不可操之过急,或过用滋腻,以致喘逆胸满;如外邪已除,真虚已见,喘仍时发,则应以益肾纳气之品渐次投入,以探消息,最后达固本纳肾目的。

2.3 化痰浊,调理脾肾气机

哮喘与痰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痰与饮阻碍气机,使升降失常也可加剧哮喘的发作,造成痰因气升,气随痰阻,痰气相合,阻塞气道。因此喘有停痰积饮者,并用治痰饮药,使痰去而无所依附,肺气得降,才能取得速效。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在平喘止咳降逆的药物基础上,配伍了大量治痰化饮药物,其道理即在于此。对哮喘挟痰饮者,也应重视虚实不同辨证。实痰宜攻伐勿过,虚痰则须调补,这里所说的调补主要是调理脾肾气机。对于虚喘挟痰者,须将祛痰降气药与益气助脾药合用一方中。如在降气平喘方中加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米、薏仁、黄精、炙甘草等药,使脾胃之精气上归于肺,肺气充足而行通降,气降逆平。肺胃阴虚之体,或久患哮喘阳损及阴者,又当在定喘止咳中加用益阴降胃之品,如石斛、玉竹、沙参、麦冬、花粉、枇杷叶等,以使阴充胃降津和。

2.4 虚实兼杂,攻补兼顾

哮喘病在发病过程中常见虚实兼杂,寒热交错,考虑在选方用药时就应根据辨证,既注重祛邪与固本结合,也须辨别外邪的性质,正虚的本质。在发作期本应祛邪,然大凡反复发作哮喘之人,均因正气不足为本,一味注重祛邪势必损伤正气,故在祛邪宣肺,化痰平喘药中酌加补虚扶正,补泻并用,标本兼顾,则哮喘易于平定。正如叶天士所说:“治疗哮证,大概以温通脏腑,下摄真元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在此强调了补中益肾在治哮中的重要性,故在解表止咳平喘的方中酌加健脾益肾纳气之品,既可祛邪、又兼扶正,提高和增强机体的抗邪祛邪能力。

3 小结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也可散见于“喘病”的辨证治疗中,中医对哮喘的临床治疗有西医不能替代的优势,其发病机理总属痰饮内伏,遇感而发。外邪袭肺,给予宣散之法,则邪去喘平,若病邪逐步深入,则肺金失于肃降,肺气郁闭而发为咳喘之证。肺失肃降,久而久之,必引起相关脏腑失调,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近年来,中医根据西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加一些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行气通络之药,使哮喘的临床疗效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

[2]李健.难治性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54.

[3]刘岩.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研究[J].中国医刊,2006,4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