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凡门诊病例辨证属痰浊中阻型眩晕者,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水煎两次,每次服用200 ml,日服两次,连服7 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共治患者86例,临床症状消失82例,为治愈;2例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2例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结论 用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总有效率97.7%。
【关键词】
燥湿祛痰;痰浊中阻型眩晕
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笔者运用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86例,其中女78例,男8例,年龄16~46岁,平均35岁。发病均在2次以上,病程2月至8年不等。
1 诊断要点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出汗,面色苍白,喜静卧,恶声恶光。舌胖,苔白腻,脉弦滑等。③慢性起病,常突然加重或反复发作,多因感冒或劳倦而诱发。④西医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心电图、颈椎X光片,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无阳性发现。
2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熄风止眩。
3 方药
天麻15.0 g,半夏10.0 g,白术12.0 g,云苓10.0 g,橘红10.0 g,生姜6.0 g,甘草6.0 g,大枣10.0 g。
4 加减
①若眩晕甚,加泽泻10.0 g,车前子30.0 g,增强祛湿之功能;②若呕吐甚,加代赭石30.0 g,竹茹10.0 g,以和胃,降逆,止呕;③若耳鸣,耳聋明显,重用石菖蒲20.0 g,磁石30.0 g,以达通窍祛湿,重镇安神;④若头重身倦,加藿香10.0 g,石菖蒲10.0 g,以增祛湿开窍之力;⑤若腹胀纳呆,加白寇10.0 g,砂仁10.0 g,以除湿醒脾;⑥若病程日久,加丹参30.0 g,川芎15.0 g,以活血祛痰;⑦风痰上扰者,加僵蚕10.0 g,钩藤10.0 g,胆南星10.0 g;⑧头痛甚者,加蔓荆子10.0 g,白蒺藜10.0 g;⑨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5.0 g,黄芪30.0 g。
5 疗效断定标准
①痊愈: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脉舌正常;②好转:眩晕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仍有耳鸣,听力正常;③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6 结果
本组病例共选86例,痊愈8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本组病例最少服汤药3剂,最多服汤药10剂,平均服汤药5剂。
7 体会
眩晕一病,临床较为常见,约占门诊总病例的5%,常见中医辨证分型有: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等五型。其中痰浊中阻者最多。患者以中轻年女性为主,常因感冒或劳倦而诱发,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听力减退。痰浊中阻型眩晕的病因病机是:饮食劳倦,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很多,各有侧重点。《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后世医家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所致的眩晕,其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这里所说的“气虚”当属脾气虚,脾气虚弱为痰湿化生之源;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载,痰涎所致眩晕用“半夏白术汤”治疗;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无痰不做眩,头眩,痰挟气虚与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与降火药。”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中,首创“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本方为脾湿生痰,肝风内动之证而设。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消痞,天麻平肝熄风,止痛定眩,二药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之要药。故《脾胃论》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痰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橘红顺气化痰,气顺则周身之津液亦顺;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调中,脾运得健,则气化而痰饮不生。诸药相配,健脾除湿以治本,化痰熄风以治标,健脾而不助肝邪,平肝而不碍脾运,标本兼顾,实为治脾虚痰湿眩晕之有效方剂。中医内科教材选其方为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的代表方。该型眩晕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综合征”等。虽然西医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效果十分差。致使其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治疗,效果满意,方法简便,经济实惠,患者易接受,此法值得推广。现总结以下五点体会:一、燥湿祛痰法治疗眩晕,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古代医家对眩晕治疗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我们现代人用古方治病要密切结合病机,并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做好加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二、本型眩晕,临床表现虽多,但是在辨证中只要紧紧抓住证候特点,参合患者的舌苔脉象,就能紧扣病因病机,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三、本病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应与中风、厥病、痫病等进行鉴别。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四、现代西医检查必不可少。如测血压、做心电图、颅脑CT、拍颈椎X光片、颈动脉造影、听力测定等。五、诊治该病尽量申请五官科医师会诊。
参 考 文 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上海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