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蕲艾的特征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蕲艾的特征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蕲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总结其人工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繁殖方法、栽种密度、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等方面内容,以为蕲艾的丰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蕲艾;特征特性;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10-01

蕲艾为艾叶的优质道地药材,生长于湖北省蕲春县,为“蕲春四宝”之一,是蕲春县首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中药材品种。《本草纲目》载:“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1]。蕲艾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止痛、安胎、温胃、止痢、开郁等方面的功效。蕲艾的民间应用较为广泛,可内服、熏洗、针灸,在妇科、儿科、风寒湿痹、脐痛胃冷等方面疗效明显,故流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目前,蕲艾野生引家种技术已成熟,人工栽培较野外自然生长产量可从3 000 kg/hm2提高到5 250~6 000 kg/hm2,端午节前后采收并阴干可使成品蕲艾叶挥发油含量达到0.8%~1.0%以上。蕲艾为艾中珍品,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亟待大规模栽培,以满足市场需求。

1 蕲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

蕲艾为多年生草本,高1.8~2.5 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绒毛,单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裂片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总苞片4~5层,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长约1 mm,内层两性花,长约2 mm,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果熟期11—12月[2]。

蕲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 ℃,气温高于30 ℃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3 ℃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2 蕲艾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蕲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田边、地头、山坡、荒地均可选择为种植地。蕲艾的适应性很强,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进行合理布局;基地应有灌溉水条件,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基地土壤、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级二标准,生产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应无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以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好。根据种植地土层结构特点,适度掌握犁耙次数,结合整地施足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公害化的土杂肥22.5~30.0 t/hm2,均匀混合翻入土层,然后修沟做厢待种。

2.2 繁殖方法

蕲艾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出芽率低,仅为5%,且苗期长(2年),一般不采用;根状茎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较长(2个月);分株繁殖最好,不仅成活率高且无幼苗生长期,繁殖速度快,为普遍采用。选育良种要求叶片肥厚而大,茎杆粗壮直立,叶色浓绿,气味浓郁,密被绒毛,幼苗根系发达。

选取1 m×1 m土壤呈团粒结构、通透性强的同一地块的3块地(1、2、3号),用3种不同的繁殖方法进行试验。2007年3月5日,1号地深翻15 cm,混合土杂肥100 kg,撒入蕲艾种子10 g,盖上稻草,分别于3月8、12、17、23、30日多次洒水,1月后翻草查看无萌芽,5月5日再查看,仅见2株幼苗。当年5月30日测其株高分别为10、17 cm。2007年1月18日,取地下茎按株行距15 cm×20 cm栽于2号地,部分出芽3~5 cm,栽后淋透水连浇3日,2月18日测其株高在5~15 cm,3月18日测株高达20~30 cm。2007年2月12日取株高5~10 cm的幼苗栽于3号地,栽后浇透水,连浇3 d,3月28日测其株高达30~40 cm,随后施入稀薄人粪尿40 kg,4月28日平均株高达1 m。

2.3 栽植密度

2—3月,苗高5~10 cm,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按株行距30 cm×40 cm栽苗,每穴2~3株,覆土压实。栽后2~3 d内如果没有下雨,要滴水保墒。经比较,3号地生长密度最合适,栽植150株/m2,平均每株产干艾叶4 g,单产干艾叶5 250 kg/hm2左右。

2.4 土肥水管理

2.4.1 田间土壤耕整。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 cm。6月中上旬蕲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 cm。

2.4.2 肥料施用。栽植成活后,苗高30 cm时施用尿素90 kg/hm2作提苗肥,阴雨天撒施,晴天叶面喷施。11月上旬,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

2.4.3 水分管理。厢面整成龟背形,使排水沟通畅。干旱季节,苗高80 cm以下叶面喷灌,苗高80 cm以上时全园漫灌。

2.5 病虫害防治

通过3年的生产研究未发现病虫害,经分析认为蕲艾叶散发的挥发油有驱虫作用[3]。但采收期之后,由于叶片挥发油含量降低,气温升高(日均温30 ℃以上),自然界虫口密度增大,未采收的艾叶有瓢虫咬食现象。为预防病虫害发生,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每次收获后及时清场,去除残枝败叶,集中深埋或焚烧。二是在采收后的空地上,蕲艾未出芽前,地表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三是每年冬季结合中耕除草,深翻土壤,杀灭虫卵,阻止虫卵在土中越冬。

2.6 蕲艾的采收加工

端午节前后1周,选睛天12:00—14:00采收,这一时期,艾叶生长旺盛,茎杆直立未萌发侧枝,未开花,此期间艾叶挥发油含量最高,药用价值最好。蕲艾的采收期对艾油的出油率影响较大,从4月中旬到端阳节出油率不断上升,端阳节前后若干天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 d时间内,正午时采集的蕲艾出油率高于早、晚采集的蕲艾出油率[3]。

采收艾叶,先割取全株,人工清除附着在植株上的藤蔓及其他植物落叶等杂质,将艾叶脱下,摊在竹席上置于室内阴干。1~2 d翻动1次,以免沤黄,先期勤翻,待至7成干时可3 d翻1次,9成干时可1周翻动1次。叶片含水量小于14%时即为全干。

加工过程中控制质量的3个重点环节是:①尘土及杂质少;②晒干的艾叶挥发油易散失,阴干艾叶损失少;③按季节采收,挥发油含量最高。

2.7 包装和贮存

全干的叶片用编织袋打包储藏。堆垛高度以低于5层为宜,室内通风,地面干燥。储藏按1、3、6、12个月间隔期抽样测试含水量,含水量超标,要及时翻垛、拆包重新晾。

3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35-936.

[2]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33

[3] 洪宗国.生命的和谐[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