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外因辩证关系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外因辩证关系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人才培养的“出口”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认清当前形势,正确分析造成就业难的内外因素,从客观原因着眼,从主观原因着手,以内因促外因,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关键词:内因;外因;核心就业能力

从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而从社会需求来看,面对庞大的新增就业大军,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纷纷通过减少就业岗位来降低生产成本,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整体发展形势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职位缺口大,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大,加之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与社会其他就业者、失业者共同竞争有限数量的工作岗位的局面。在有限的工作岗位中,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需要高级人才的岗位,而这部分处于产业结构上层的高精尖岗位的数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相差悬殊,形成了“供大于求”的艰难局面。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瞄准了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难以被满足,供需之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相应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弱,失业人数大幅增加,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2.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选择

由于就业人数远远大于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专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要本科生去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则要研究生去做,尤其是一些业绩好、发展快、效益高、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常常是非研究生不要。再加上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社交能力、实践经验甚至是性别和外表的差异都成为用人单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这些无疑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3.政府干预机制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加上由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机制等制度层面上的原因导致用人单位制定一些就业歧视、壁垒行政性政策,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整体的失衡状态。对此政府也缺乏必要的干预机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选择,给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市场的需求脱节,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平衡。据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够科学。专业的设置目标性过强,培养的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单一,过于专业化,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不高,核心就业能力欠缺。这些也导致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同时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更难以把自己的专业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的联系在一起,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从而加大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难度。一直以来,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没有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择业时感到迷茫。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对就业压力的恐惧,促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缺乏信心,没有目标、缺少动力。与此同时,家长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为子女做好了职业设定,家长更多的考虑了今后的事业发展、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的发掘和与职位的匹配性。这些都给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造成了负面影响。

以上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的一些分析,但在我们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从客观处着眼,从主观处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要从大学生自身着眼,找出主观方面的原因。

(二)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从大学生就业选择来看,仍然存在认识误区

在空间上,许多毕业生仍然一心只把目光放在省会城市、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认为回到农村或基层是一种“倒退”;在途径上,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抱有依靠家庭背景和亲友的侥幸心理;在报酬上,忽视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缺乏长远眼光,只愿到工作报酬高的单位就业,妄想找到“铁饭碗”、“一劳永逸”的工作;在心态上,不能正视自身实际情况,仍抱有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盲目的优越感,或是盲目跟风求职,随大流;在环境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只愿意到环境好的单位,而像西部、基层这样自然条件艰苦,真正需要大量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地方,大学生却是凤毛麟角。

2.从大学生就业能力来看,核心就业能力亟待提高

大学生就业难在就业能力上具体体现为:用人单位要求专业性较强、专业知识掌握较牢固,而学生自身的专业性较浅、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用人单位要求就业技能较高、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而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能立即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总而言之,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

抛开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外在条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限制,仅从高校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屡屡碰壁,其原因归根就地与大学生自身的核心就业能力不足有关。核心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那么什么才是核心就业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帮助大学生科学就业,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呢?

二、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有效克服就业难的理论指导

(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1],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内在原因,就业观念决定了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待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的选择,而就业能力则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的整体形势、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选择、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对大学生就业的干预机制以及学校教育等外在原因都不同程度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外在原因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还是其内在原因,而就业能力才是最为核心的内在原因,就业能力的核心则是核心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内在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应该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入手。

(二)克服制约就业因素的理论思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要探寻制约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途径也要从其内在原因入手,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教育主体,责任重大。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教育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必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引领方向。高校要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重点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在学校层面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做出最大努力。

三、培养核心就业能力的方法

尽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宽,对大学生就业应当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但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仍然欠缺,如何有效培养核心就业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将走向社会,这决定了人才培养应当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要使我们的“产品”能够做到产销适路,广受欢迎,就需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改革。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

(二)以专业学习为基础,打造专业能力优势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于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突出的专业化能力、鲜明的专业特色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优势。然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之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际工作脱节较为严重,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毕业之后不能直接胜任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培养专业素质这一核心能力就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以学分制学习作为一个平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以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人文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特长等因素,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传授择业技巧,鼓励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目标,修改计划,鼓励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突破,纠正“等到毕业再关注就业”的错误观念,并逐步实行一种长效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井华,解小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与应对[J].安徽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