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蓝藻时代 环保何去何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蓝藻时代 环保何去何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次启用“区域限批”的政策来遏制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仅在一季度,就有投资总额达1123亿元的82个项目受到处罚,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和国电四大电力集团均被停止审批和上马任何新项目。

然而,环境问题并未因环保总局的保护力度加大而明显改善,历史的宿债也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平息。2007年6月,太湖蓝藻事件的突然爆发又一次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经济增长的沉重代价

我们已经习惯了GDP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我们也习惯了从世界对中国腾飞的赞叹中倍感自豪。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研中心的同时,也成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中心之一。

据一些学者分析,中国连续30年GDP的高速增长,期间积累的环境成本高达2007年全国GDP的1/3,这是中国目前乃至今后必须偿还的债务。

可以说,太湖蓝藻事件暴露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层面上的诸多不足,在发展政策上,缺乏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在发展布局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的蔓延。

环保总局并未停下前行的步伐。2007年下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又出台一系列促进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法规,促进法律改革和公众监管力量的形成,保障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对环保决策的参与权,以及维护环境权益的救济权。

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我国计划投资500亿元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治理渤海污染问题,预期到2015年达到海域生态系统初步改善的目标;2006年全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567.8亿元,占当年GDP的1.23%;2007年,我国又投入了近3000亿元进行环保,而在“十一五”的攻坚年2008年,这个数字还将再创新高。逐年增加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只是为曾经的错误买单,而环境的有效治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近期收效甚微。河水污染、土地沙化、空气污浊、生存环境恶化……这些都要由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共同承受。

印染企业污染、治理面面观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以后,太湖周边的地方政府立即对化工、纺织等企业采取了一刀切的应急措施,政府通过切断电力供应,迫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停产。

经过化验分析,太湖污染事件污染源被证明主要是生活污水,是太湖水体中的氮和磷富集化的结果。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水体污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集体劳作”的结果。据统计,化工、纺织等工业污染占比达污染总量1/3左右,其他份额则源于农业和旅游业。以往,农业和旅游业被认为是无污染的产业,在媒体的宣传中也将其致使水污染的客观现实忽略,因此成为治理过程中的盲点。环境污染的罪责更理所当然地被纺织印染企业一力承担。

可是在太湖事件中,罪魁祸首恰恰是网箱饲养和太湖旅游的餐饮业。在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看来,农业、水产品养殖、家禽家畜的养殖是应大力发展和支持的产业;旅游也是一种清洁的、应该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产业。

已经面临生存困境的纺织业也是我国水污染的重要源头,农业和旅游业成为太湖污染的罪魁祸首。回顾数十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均衡利害之后才发现,曾经的得不足以偿失,利不足以除弊。但短时期内,纺织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给企业和当地带来GDP的增长,而让人们忽略了可能带来的污染与危害。

目前在江浙地区,印染业已成为政府和环保部门监察的重点对象。在整个纺织工业产业链中,印染产生的废水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方面是印染这个加工环节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印染也承担了上游加工造成的环保负担。由于在纺纱织布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浆料、工艺各不相同,造成了印染废水成分复杂、难以治理的后果。

据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曾庆福教授介绍,由于印染废水的复杂性,在对其治理的过程中,靠单个企业的努力,一是不容易做好,二是这种做法本身并不经济。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量的印染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内,迫切需要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从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一批有规模的、产品上档次的印染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能够承受价格不菲的环保成本。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如何能使生产废水做到达标排放,也面临着技术资金等重重困难。

据专家介绍,目前没有一种污水处理技术是万能的,印染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的污水成分把各种各样的污水处理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生产中去。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在制定污水处理工艺时针对性不强,导致处理效果不佳,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也有一些企业在技术路线制定上盲目复杂化,治理成本过高,使企业不堪重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印染污染的治理难度和复杂程度让人们对其治理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印染行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地区,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印染工序的特点,形成梯次治理,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水治理系统。

节能减排,未来的答案

“2007年之后,中国最值钱的是环保,2007年之后的文盲,是不懂得环保的人。”在冯永峰的《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一书中如是说。

环保不仅是国家和企业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人的问题。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使我们国家的宿债久积,累污难消。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节能减排,并力主“九大措施”,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具体操作中,一些具体要求也让人们对环境的未来充满了期望。“确保2008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和5%;“一票否决”成为刚性指标;区域限批的广泛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减排工作格局;要实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100%的目标,对太湖、巢湖、滇池等9个重点湖库区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如今,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环境污染,转变经济增长路径的必由之路,在2006年未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之后,经过努力,2007年终于成为“拐点”之年,235亿元的投入立竿见影,在上半年就达到了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2.78%的可喜成绩。到了2008年,迎着绿色奥运的东风,伴着“十一五”的攻坚之际,节能减排仍然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环保的令箭已经发出,我们亟需看到成效。作为政府,不应只是发号施令;作为企业,应该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个人,要时刻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总之,历史的教训不能重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才是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