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全安我要拍更“大”的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全安我要拍更“大”的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全安是谁?在很多影迷看来,他虽身在“第六代”导演阵营中,作品中却有着强烈的“第五代”风格;由于他的低调,除了《图雅的婚事》和《团圆》这两部柏林“擒熊”的作品外,人们对他的作品似乎还缺乏更多的了解;甚至很多人对王全安的印象,均来自于两任名气盖过他的女友余男和张雨绮。不过,此次《白鹿原》原著小说的众口皆碑和改编影片的过亿投资,却注定了要将这位形象粗犷的西北大汉推到风口浪尖上。

《白鹿原》是部“大”电影

从2000年电影《月蚀》问世,到现在已经10多年,王全安的电影一只手就可以数清。但每部都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2007年《图雅的婚事》还曾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但王全安并不满足于此,他要拍更“大”的电影,这种电影并非商业“大片”,它的大,是人物众多,沧海桑田,直面一个民族的心灵变迁,这就促成了《白鹿原》的面世。

不过,王全安最近却过得并不太平。《白鹿原》自上映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就目前的公映版来看,影片主线被剪辑得支离破碎,唯一完整的人物只剩田小娥,至于原著中重要的灵魂人物朱先生和白灵,则完全没有表现,因此这一版电影也被不少观众讽为“该留的不留,该删的不删”。至于那莫名其妙、停电般的结尾,更让不少人对导演王全安的掌控能力产生了质疑。

对此,导演王全安显得有些许无奈:“全片经过剪辑后的330分钟版本是让我满意的,220分钟的版本基本也达到了导演的追求。但3个小时以上的电影在影院很难排,从欣赏角度看,观众花两倍的时间在一个电影上也会有困难。为此,我想过分上下集上映,但作为一部文艺片,这种上映方式也很难达到。至于结尾有些突兀,这是因为我们删了20分钟结尾的戏。”

确实,改编经典有时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何况是面对《白鹿原》这样一部巨著。拍好了观众认为那是原著的功劳,拍砸了则被认定导演的功力不够。50万字的长篇小说,如何栖息在2个多小时的胶片里,是观众最惦念,也是导演最怵头的事,但为了这部电影,王全安筹备9年、拍摄一年、又历经各种波折,辛苦不言而喻。

“《白鹿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小说只是一个载体,像一艘船一样,能载着你逆向往回游历。它将载着你重新审视历史的源头到底是什么。让我兴奋的是,通过这样的旅程,让我们有所发现。这不是说我要拍一个成功的电影,我对那个已经没有那么焦虑了。而是指真的会有所发现,实际上完全不出乎我所料,可能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这样一趟《白鹿原》的电影拍摄,其实是历史长河一个个场景的重新发生。”

我是一个演员

在《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当做枕边书,当别人笑他“是个死跑龙套的”的之后,他会一脸严肃地告诉别人,“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其实,王全安曾经也是一个演员。只不过,他的表演履历并不丰富。

1990年,他出演了张暖忻的电影《北京,你早》,他出演的公共汽车司机邹永强,那个留着小胡子,性格内向却又时常叛逆的北京年轻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1年,出演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历史片《雪山义侠》,扮演男主角桑木;同年还出演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科幻电影《隐身博士》;1992年则与蒋雯丽一同主演了香港银都机构投资拍摄的《离离原上草》。

媒体经常问王全安为什么不继续演戏了,他喜欢举自己参演的《北京,你早!》的例子,一如姜文,王全安同样喜欢在做演员时又担负着导演的工作,不仅仅爱改自己的角色,还改别人的,致使影片出来之后,王全安自己都感到别扭,“电影虽然很朴实,但是还不够纯粹”。 王全安注定是要当导演的,因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不是演员的艺术。

从绘画学生到歌舞团演员,从北电表演系到成为导演,从早年简约质朴的艺术电影到如今备受瞩目的大片《白鹿原》,王全安走过的路始终在变化,但这份变化中却充满着一个个的必然。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极具艺术主张又充满控制力的王全安注定要走上这条电影导演之路。而无论是讲述一个故事,抑或还原一段历史,王全安在反复提及的那种“有趣与真实的完美结合”,也始终是他孜孜不倦在追逐的理想状态。

传奇经历:12年12个剧本

王全安的传奇之处散落在他的成长经历中。1965年,王全安生于红色圣地延安,长于红色家庭(父亲是延安党校校长,母亲则是党校教员),11岁考入延安歌舞团,学习古典舞,18岁随歌舞团赴欧洲演出,并与法国姑娘谈恋爱。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法国姑娘带他去了一个地方,眉飞色舞地告诉他说那是自己钟爱的电影的故事发生地,刹那间,王全安觉得相对于电影,舞蹈根本不上档次。

拍电影的欲望在他心底蠢蠢欲动。回国后,王全安决定要考北京电影学院。因为知道工作单位不会放他离开,王全安便私自偷走档案,送到电影学院招生办。因为对文化考试实在头疼,他选了一个比较容易的专业——表演系。王全安是传说中的那种上课睡大觉,考试拿高分的典型,还跟导师的女儿谈恋爱,几乎气哭过所有的女老师。总结起来,读书时期的王全安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家伙。

199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王全安去了西影厂导演室,分过去当副导演。他只提了一个条件——只跟一部电影,了解电影的流程即可。私底下他跟张子恩副厂长说了真心话,“别的我真的不太想干,我就想一心写剧本……”就这样,直到1999年,8年时间里,他什么都没干,全都闷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写剧本了。王全安自己算了算,从读书时开始写剧本,总共12年,出了12个剧本。当写到第13个剧本时,王全安觉得自己可以拍了。那个就是处女作《月蚀》。

对于王全安来说,拍摄《月蚀》是他的一次绝地反击。在电影开拍的那天早上,他起床发现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小杯白酒。王全安就把酒倒上,洗了把脸,然后拿起杯子,一口喝下去,那是他的早饭。他知道,自己要开始拍片了,要不就是一个沉沦的结果。《月蚀》是王全安导演之路的第一步,他更多的是借鉴了欧洲文艺片的风格,注重于画面的营造,也极力走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整部作品刻意的手法较重,但作为处女作来说,已经相当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