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两种经验分析表明,就全国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本的不同投资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而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对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异)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关键词:人力资本 区域经济增长 趋同

在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异的原因时,人力资本的作用受到多数学者的重视。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人力资本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的问题,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本的衡量存在指标选择上的明显不足。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多数学者都只选择了某一个或者某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区域的人力资本。如沈坤荣和马俊采用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来反映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目前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偏重于分析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相对忽视了人力资本流量的作用。这样就很难回答究竟人力资本的哪些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有促进作用。本文将尝试从这一方面展开研究。

研究方法

(一)人力资本测算方法

作为一种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包括了个人的技能、学识和健康,具体体现在个人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上。因此,本文设计了人力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两大类指标。前者用于考察某时点人力资本的流量,即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后者用于考察人力资本的存量,即人力资本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在现有文献中,多数测度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都是选用存量指标,本文引入流量指标联合测度人力资本,较全面的构建了人力资本的测度框架。本文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的流量还是存量,都从教育与健康两个方面,选择可以获得的具体数据进行测度。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实证分析模型

本文采用在条件趋同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变量的方法来分析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参照已有研究工作的做法,本文分别考虑了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拟用截面数据进行考虑时间异质性的条件趋同研究,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考虑空间异质性的条件趋同研究。具体地,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模型如下:

使用截面数据进行条件趋同分析时,本文采用Barro 和 Sala-I-Martin所提出的经典趋同模型(绝对趋同),并在其中加入人力资本变量,见回归方程(1)。

(1/T)log(yit /yi,t-T)

=α-λlog(yi,t-T)+ΦXiT+eit(1)

其中,yit 为i区域在t时的相对人均GDP,T为所考察时段的长度,α为常数项,λ为趋同系数,eit为误差项;XiT代表上文提到的人力资本测度指标,这里每一个指标均表示i省区在时段T间的均值,Φ为其系数矩阵。λ值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条件趋同,反之,则没有发生条件趋同。

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条件趋同分析时,本文采用Dowrick和Rogers提出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相关指标,见回归方程(2)。

zit=αi-λlogy0it+ΦXiT+eit(2)

其中,zit为i区域在时段t的相对人均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数值,logy0it为i省区在时段t初期相对人均GDP的对数值,XiT为i省区在时段t相关人力资本指标的均值, αi为i省区的截距项。本文以五年作为一个时间间隔,共分6个时段来处理数据,可以避免序列相关问题。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分析所使用的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81-2008年间的人均GDP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重庆市因成立时间短,将其合并在四川省里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

(一)截面数据分析结果

在运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时,本文考虑了时间异质性,具体是根据过去的研究成果选取1993年作为转折点。这样,本文的分析包括1981-1993年和1993-2008年2个时段。为了考察各人力资本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本文采用将表1中的各人力资本指标按照流量和存量的分类逐个或逐组引入回归方程(1)。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1981-1993年,人力资本流量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没有显著作用,人力资本存量指标的作用则相对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当引入存量指标中的健康指标PD和PS时,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分异的趋势;在1993-2008年,人力资本流量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增强,同时,在健康指标(PDR、PSR、PD、PS)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增长均出现了显著的分异。对比两个时期的分析结果还可以发现,在校中学生数(PM)对经济增长起始终正向促进作用,而在校大学生数却反向影响经济增长。这说明,从调控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更应该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各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

(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特征,本文沿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使用的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把大陆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组区域。按照截面数据分析中模型的建立原则,运用回归方程(2),建立模型1-3,分别对3组区域1981-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模型1中λ估计值显著为正,说明在教育指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显著因素,而健康指标对于趋同的作用似乎并不显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PU和PM尤其是PU对经济增长始终产生显著的正向推进作用,而PP的增长方向却始终显著的与经济增长方向相反。这就说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初等教育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对于健康指标而言,每万人的医生状况(PDR、PD)与经济增长的方向始终显著负相关,而医疗设施状况(PSR、PS)与经济增长是呈同向变动关系。说明在东部地区,应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医务人员的配备处于相对充足的状况。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本变量的引入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显著的趋同或趋异的态势,而且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较低,说明单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要考虑更广泛的影响因素。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所构建的三个模型均显示出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态势,说明人力资本禀赋是解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人力资本差异后西部地区出现多重均衡。此外,模型1显示,在校大学生数(PU)和在校小学生数(PP)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负,说明对这两类教育的投资与经济增长是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而对中学教育的投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模型2、3显示,西部地区每万人的医生状况(PDR、PD)始终是同经济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而医疗设施状况(PSR、PS)与经济增长率是显著负相关,表明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重心应放在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上。

就全国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本的不同投资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0多年里,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初等教育的普及对区域经济增长起显著促进作用;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和提高其素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显得更为重要。

教育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异)所产生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东部地区,教育指标的作用导致了显著的条件趋同,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正向推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中、低级教育,进而出现了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趋同。对于中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差别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显著的趋同或趋异的态势。对于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是解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发展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达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应把重心放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普及上。同样,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异)的作用也是有差异的。东部地区应该重视增加医疗机构的数量,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扩大医务人员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2.1

2.Yang,Dennis Tao.What has Cause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

3.蔡,王德文,都阳.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2

4.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