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民期待的“中国处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民期待的“中国处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改是世界各国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但面对这一世界“顽疾”,中国政府没有退缩、回避,而是开出了一张中国“处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卫生发展目标。过去5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我国卫生事业向全民“病有所医”目标不断前进。作为卫生行业的管理者,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目睹了共和国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张茅说,过去5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的提高,极大地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城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使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促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移到基层,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控制成本费用。“这些为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奠定了基础。”

不过,张茅也承认:“目前,一些群众的就医感受还没有大幅度改善,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他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医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群众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关注恰恰是改革的动力。”

下一个5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有哪些期待?张茅说,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看病不再难,就医不再贵,基层机构有人才,百姓花钱有保障。

降低自付比例,让百姓负担再轻些

“加大卫生投入是医改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张茅说,“应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减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从医改工作启动到2009年年底,政府加大了投入,已经投入3900亿元。相比2008年,政府投入增长30%,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长40%。在“十一五”期间,政府、社会、个人三者负担的医疗费用在趋势上有了变化,政府的投入从17%增加到超过27%,社会投入从29%增加到34%左右,个人支付比例从最高的52%降到38%。

政府投入是很重要的,涉及医院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是保证医院公益性的基础条件。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增加投入就能解决的,比如现在很多福利国家的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很多,但是医院效率低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国家确立了 16个试点城市重点联系,各地也选一些城市或医院进行多方面的探索。16个试点城市都按照国家指导原则,选择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有的实行属地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规划;有的探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办分开;有的进行支付制度改革,降低成本费用;有的深化医院内部改革等。

有人担心,中央的钱是下去了,但地方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县市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对此,张茅认为,有些地方财政确有困难,但也存在思想认识的问题。过去我们一些干部忙着抓大项目、把GDP搞上去,而对于医改这些要花大钱的民生项目,就不太积极。现在中央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最近关于“神木模式”的讨论比较热,我去过神木,它是百强县,财力较足,人均400元补贴群众医疗。如果我们的百强县都这么做,更多的群众就能得到实惠。广东的医改探索,起好步、开好局,创造了不少好经验。还有就是广东经验值得推广。在深圳考察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深圳的社区卫生中心实行“政府主导、院办院管”,由大医院来办辖区内的几家社区卫生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专家定期下社区,解决了社区没人才的问题,提高群众信任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分流大医院的病人。广东的中医药强省建设也成效显著。广东省中医院吸引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传授绝活,医院开展的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深圳市人大还专门为中医药立了法。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广东做了很好的探索。另外,广东发动社会力量办医,东莞、深圳民营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量的30%左右,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方便群众看病。这些探索都很好,值得推广。

但从全国其它地区来看,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开始进行调整,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步显现,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当前,从全国看,部分地区和部分医改项目进展滞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医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部分资金拨付较慢,影响了医改进展。

“从国际比较来看,个人负担一般比较合理的水平是在30%以下,政府和社会负担达到70%以上。”张茅说,“个人负担逐步减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来提高保障水平。现在新农合已经建立,虽然覆盖面比较广,但保障水平比较低。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的保障水平。二是通过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支付制度改革和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使总体费用不至于过快增长。”

“我们希望保持个人负担比例下降的趋势,如果在‘十二五’末的时候能够达到30%甚至30%以下,对于缓解群众看病贵会有更明显的效果。当然,这还要靠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张茅说。

公立医院改革,让百姓就医更舒心

在医改五项近期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难题,也是和百姓看病就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等环节,还需要有实践探索的过程。”张茅说。

从当前情况看,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公立医院目标和功能定位,切实回归公益性。公益性指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仅仅指的是基层,大医院也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基本的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就是在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要通过综合改革和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来保障。

张茅也在时刻关注公立医院改革中不断取得的进展。深化医改全面启动以来,短短一年半时间,张茅多次到基层调研,来自基层的经验让他倍感振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些能够推广的措施。”

他说,比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改变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缺乏的局面;继续推动大医院支持基层,1000多所三级医院和2000多所县医院结成长期对口帮扶关系,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实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采用临床路径,规范医生诊治行为。建立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便民措施也有出彩之处,像预约门诊、无假日医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新农合即时结算等。

“明年,这些便民服务措施将在全国全面推广。”张茅还强调,明年,县医院改革将重点推进,要创造条件将500家县医院上升为二甲医院,使一般的病都能在县里解决。

如何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样是张茅关注的问题。“医改最终要落实到医务人员给群众看病,群众对医改的感受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来感受的。这是医改的关键问题。”张茅说,下一步,卫生部门将研究如何通过医改,达到人民群众满意、医疗机构发展、医务人员满足。

张茅认为,现在的医药价格有些扭曲,药价虚高,但医疗劳务价格偏低。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起码要读5年大学,3年临床培训,从事的又是高知识、高风险的行业,但现在我在调研的医院看到,挂号费比较低,一个护士护理费一天才7元,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而且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容易诱导医生靠开药、开化验单挣钱,而不是靠医疗技术和服务。

他坦言:“药价问题很复杂。”目前看来,我们的药品集中招标还没能切实降低虚高药价,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的小药厂太多太散,我认为,招标办法应进一步完善,量价挂钩,保障质量安全、降低价格。

过去对药品价格说的较多,但药品质量不能忽视。安全是首要问题。我在西部一些村卫生室看到,一些药物便宜得太离谱,就让他们送去检验一下,到底有多少有效成分?

抗生素滥用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基层医院、大医院动不动就给群众挂水、打点滴,被称作“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盐水)。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造成严重的耐药性,会成为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健康的大问题,必须重视加以解决。我们要大力推广安全适宜的基本药物,改变医院趋利性,遏制抗生素滥用问题。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基层有更多好医生

张茅强调:“到目前我认为最难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怎么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很重要。”他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的关系就是公益性和积极性,过去面向市场有积极性,好像一强调公益性,积极性就要受到影响,但实际上没有积极性就实现不了公益性,因为医院就是通过医生提供服务,是医生给群众看病,医生没有积极性,公益性也无从谈起。公益性与积极性的协调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要有一定的物质鼓励。除了收入增加外,医生是一个高知识、高技能、高风险的职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非常快,还要给他培训的机会,进修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当然还要有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如果真正把 700万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医改难题就好解决了。

他进一步分析说,与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相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现象仍然严重。

张茅说,卫生部已经制定了实现规划的保障方案和卫生系统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注重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在岗人员学历层次,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进一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

张茅表示,“十二五”期间,卫生部将继续推进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万名住院医师;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谈到全科医生现状时,张茅表示,现在真正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少。建立专门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是医改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建立住院医生规范化制度。比如上海市,大学5年医科学生毕业后,再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样的人才能出来在医院独当一面地工作,或到基层为群众服务。过去我们是大医院只为自己培养住院医师。到基层的毕业学生得不到这样专门的训练,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除此之外,现在国家免费为农村培养医生,如果去农村基层工作,在大学学习的学费全部免了。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只有培养出大量优质的全科医生,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得到切实的强化。

完善医疗保障,让城乡水平更协调

“十一五”期间,新农合成绩卓著,极大减轻了农民的看病就医负担。截至今年9月,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已经达到了8.32亿人,覆盖率达95.9%以上,提前完成了近期3年的医改目标;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4元,住院病人政策内报销比例已经达到了60%左右。

新农合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很多。一是筹资水平依然很低,报销水平也很低,仍然是低层次的医疗保障。二是基金管理安全和提高使用效率依然存在风险。三是如何缩小城乡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四是快速城市化对新农合的影响问题。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牵涉到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等问题。

“问题已非常明晰,我们正在逐步解决。”张茅说,“十二五”期间,政府和个人都将增加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加强对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等疾病的医疗救助措施。

在加强医疗保障和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张茅指出,让百姓知道更多的健康知识,多预防少得病,才是改善健康水平的关键。针对目前鱼龙混杂的健康宣传,张茅表示,一方面是加强监管,“对于一些新的问题,监管机构要加强研究”;另一方面,将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教育,“在医改当中,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也将同样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张茅指出,现在从事医改的同志们存在两种思想倾向,一是畏难情绪,需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二是急于求成。医改涉及到若干的矛盾,今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一定要让群众了解到医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希望媒体在宣传中,也要引导群众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并不是说今天搞医改,明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要说看病难,找名医看病永远是难的。举个例子,我到广安门中医院调研,名中医半年以内的号都挂没有了。但是一般的病到基层医疗机构看就不难。当然看病贵问题的解决更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对医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但是要给群众以希望,要不断地让群众得到实惠,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