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寻常痤疮效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寻常痤疮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用中药内服配合皮肤外敷法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痤疮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只采用内服痤疮胶囊配方,治疗组同时配合外用痤疮膏治疗配方。 结果经随访治疗组总好转率90.0%,对照组总好转率7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寻常痤疮;辨证施治;外用与内服结合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好发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炎性丘疹、黑头粉刺、继发脓疮或结节,是影响颜面美容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西医对该病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可避免会出现不良反应[1]。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以肺经风热或肺胃积热证为多见,治疗当以清肺泄热、凉血散结为主,必要时辅以通泻之品。而临床中医治疗方法比较多,有内治法、外治法。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皮肤外敷法治疗寻常痤疮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大32岁,最小14岁,平均(25.4±7.1)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个月,平均(5.3±4.9)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出现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样,色红,顶部出现小脓疱或囊肿,自觉轻微瘙痒或疼痛,反复难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中华医学会编著的《皮肤性病科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2]:①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女;②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③典型损害有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与疤痕等,常以某一损害为主,也可数种并存;④炎症反应明显时可伴有疼痛感。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服痤疮胶囊治疗配方,治疗组采用内服痤疮胶囊治疗配方同时加外用痤疮膏治疗配方。①外用痤疮膏治疗配方:生大黄15 g,硫黄15 g,白鲜皮30 g,蛇床子20 g,地肤子20 g,黄柏15 g,密陀僧6 g,冰片3 g,鱼石脂适量,凡士林适量,将上述药物粉碎后过100目筛备用,将鱼石脂,凡士林加热溶化后,放入药粉制成软膏,每日擦2次;②内服痤疮胶囊治疗配方:生石膏30 g,山桅子10 g,黄芩12 g,当归12 g,苍术10 g,苦参10 g,蝉蜕10 g,防风15 g,双花9 g,生地12 g,生大黄9 g,川芎9 g,赤芍15 g,知母6 g,生甘草6 g。上述药物经去杂质粉碎后装入2号胶囊,2次/d,每次4粒,含药0.5 g。轻、中度痤疮患者疗程为2 周~3 周,重度患者为6周~8周。

1.4 疗效判断 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医皮肤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作为疗效评定的参考标准[3]:痊愈:面部痤疮皮疹全部消失,无新发皮疹出现,或仅留色素沉着。显效:痤疮皮疹消退70%以上,炎症明显减轻,无新皮疹出现。有效:痤疮皮疹明显消退20%~70%,有少量新皮疹出现。无效:痤疮皮疹明显消退不足20%,或仍有不少新皮疹出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χ2 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统计分析, P

2 结果

经所有患者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40例中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总好转率77.5%;治疗组40例中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好转率90.0%。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没有不良反应出现。详见表1。

3 讨论

寻常痤疮是男女青年常见的皮肤病,病程缓慢,易于复发,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便。多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是其诱因。油性皮肤者好发痤疮,毛囊口角化过度,皮脂分泌过多,使痤疮杆菌繁殖引起炎性反应等。痤疮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经研究表明,痤疮的发生与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分泌异常,机体免疫状况等有关[4]。祖国医学中,寻常痤疮俗称为 “粉刺”、“暗疮”、“青春痘”,认为痤疮发病系肺胃蕴热,复感风热毒邪,热毒熏蒸,血热瘀滞肌肤所致。中医治疗痤疮以标本同治,而以治本为主。外用痤疮药膏有拔毒排脓、溶解角质、抑制皮脂腺分泌等功效,内服痤疮胶囊则有清肺疏风、消痈散肿、凉血解毒等功效。本例显示,内外结合用药,相辅相成,功效显著,能明显地增加痤疮临床治愈率。

总之,经临床实践,寻常痤疮如果经过正确的治疗程序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得到控制并治愈的,采用中药内服为主,皮肤外治为辅,内外结合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甚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门永继.复方多价葡萄球菌素治疗寻常痤疮的免疫指标观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6,(4):414-416.

[2]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49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4] 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25(2):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