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暖泉镇――温泉围绕的燕赵古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境内西部,向西3公里即是河北与山西的省界线。东距蔚县城也仅10公里。
暖泉古镇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1958年成立暖泉,1984年恢复镇建制至今。1993年,古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镇的“泉”
暖泉古镇的主体街道位于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势之上,平日这小镇像一首乡间的小诗,没有激情,只有休闲与宁静。而今的小镇街道两旁,百货店、日杂店、乡村汽车站、小饭店、小旅馆林立街道两旁。行走在暖泉镇的古街上,两旁古香古色的民居,精美的砖雕飞檐,汩汩的暖泉,氤氲的水汽,迷漫在古镇的空气里,沁入暖泉人的心坎儿里,此起彼伏的杵衣声,夹杂着女人的欢笑和嬉戏……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
说暖泉镇离不开暖泉水,因为它孕育出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暖泉的水出自两处。一是出于村中心逢源池内,池东、西角各有一石洞,村人称“龙口”,泉水经东西“龙口”相向而流,一股经村北浇灌良田,注入壶流河,一股向南流经“王敏书院”(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私塾),从书院凉亭穿过,至凉亭前八角石井流出。“水过凉亭八角井”,成为蔚县旧时胜景之一。“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如今站在书院两层阁楼前,仍可以遥想当年吟诵诗词的清静和幽雅。
泉水的另一处源头叫“佛镜”。“佛镜”是一个水池,面积近半亩,池周以青石砌成,池水由地下涌出,清澈见底。因其池圆如镜,水清可鉴,故名“佛镜”。“佛镜”水光潋滟,浮光耀金,一向被认为是暖泉镇安定祥和的象征。据光绪十四年重修佛镜碑记载:“佛镜能照天下之古往今来,形形,善善恶恶。”由此看来,“佛镜”不仅是镶嵌在暖泉的一面明镜,还是光明磊落的象征。过去,人们以“佛镜”为鉴,从善戒恶,严于自律。今天,人们来此抚古惜今,祛除心中浮躁之气。
更神奇的是,两处泉水一年四季水温均为16 C,寒冬腊月水面积气如蒸。《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暖泉”之名正源于此。
暖泉的乡民们很是珍惜暖泉,泉水南边的王敏书院与北面的围墙把泉水的源头围成“半亩方塘”,既保护了水源又为这极度缺水的边塞之地增添了一处秀美的景观。冬日里,萦绕街巷的泉水一路蒸腾着氤氲的雾气,把小镇渲染得仙境一般。街头巷尾、农家门前,在乳白色的雾气里,洗衣的妇女抖开大红的被面,爽朗的说笑声在小镇的上空久久回荡。
暖泉镇的“堡”
镇子里有三座古堡,其中的西古堡是古镇的精髓。它是最大的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年间又在南北城门外增建两座瓮城。西古堡的堡门、城楼是砖木结构,城墙由黄土夯筑,墙外凸出土筑马面,瓮城城墙高约10米。这是一座规矩的方形城堡,堡内的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与东西方向的大道呈十字形交汇,十来条小巷穿插其中。东西南三面内堡墙下还有一圈马道。堡子里现存明清老宅院180余处,其中有大宅院5处、规整四合院50多处,楼房院、张家大院、郭家大院、董家大院、苍竹轩等建筑是西古堡的精华。九连环院是堡中的豪宅,它由九个相连的院子组成。院内有主院、碾坊院、长工院、车马院等,大院里院院相通,屋屋相连,上马石、抱鼓石、石楞门精雕细作,是典型的晋商大院的建筑风格。大院通街通巷的大门有7座,只是平时根据需要只开一两处而已。据介绍,大门多主要是旧社会为防备兵灾匪患而设立的,由此可见主人的聪明才智。
西古堡南瓮城券门上镶着一块石匾,上面刻着“永盛门、西古堡、岁康熙十九年”字样。走在古堡的门洞里,脚下的石板被车碾磨得又光又亮,上面凹着深深的沟辙。
出了古堡门洞,老街的路面上铺满了崭新的仿古砖。在周围的明清四合院、古堡和古建筑中,这地面上的古砖显得有些扎眼。1971年修建壶流河水库时,改建了蔚县连接大同的道路,使千百年来繁华的暖泉镇变成了偏僻的旮旯死角。改革开放以后,其他乡镇都发展起来了,唯独剩下了暖泉。正是这个原因,反而把暖泉的古建筑保存了下来。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是暖泉期盼的机遇,也是蔚县渴望的荣耀。为此,当时的暖泉人就把古堡的道路“修缮”成了这样。
南瓮城的建筑格局设计精巧、结构繁复,不大的空间里庙宇相叠相依,楼台高低错落,殿堂或隐或露。瓮城内有戏楼和地藏寺。地藏寺分上下两层,天井式建筑。下曾是18层地狱阴曹地府的布局,上层建有地藏殿、十阎君殿、鬼王殿、观音殿、三义殿、马王庙六座庙宇,此外还有钟楼、鼓楼。这些建筑砖木雕琢工艺精湛,神塑壁画栩栩如生,身临其境恍若曲径通幽。平日乡民们在大城堡里生活,年节神灵们在小瓮城里接待乡民。这种人生、佛境天地合一的绝妙布局,是清代民间建筑的绝妙精品。
北瓮城与南瓮城大小相当,瓮城内也有庙宇群,如今只剩下了内外城的两座城门和内城城楼。瓮城里的梓潼庙、真武庙、三观殿、财神庙、五道庙毁于“”,这些庙宇虽已毁坏,但堡子里至今仍保留着“喜事进南门,丧事出北门”的习俗。
暖泉书院又叫王敏书院,建于元代,后经多次修缮、扩建。王敏是元代工部尚书,也是位出色的建筑师。他才华横溢。修缮元大都时,王敏得到皇帝的器重,被封为一品。王敏重视教育,把家塾改建成书院以教子孙读书。书院内建“八卦井”,竖“凉亭”,为藏风聚齐育人才,在西北角建“魁星楼”。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以此教诲学生刻苦读书,鼓励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夺得魁星。到现在,还能听见老人们说:那时的王敏书院‘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独具特色的明清民居
西古堡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这些建筑依然完好。暖泉的古民居,犹如雕刻艺术博物馆。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础石,木制雕花门簪、门楣、雕花窗格和精美的砖雕墀头及屋脊上的各样吻兽……显示着古代建筑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集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的暖泉古民居,吸引着前来观光游客的目光,牵引着他们的脚步。
暖泉镇大量的古民居始建于明清时代,有“三堡、六巷、十八庄”之说。暖泉地处壶流河畔,紧靠石门峪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商贸发达,吸引着大量商人、财主来此建宅安居。据调查统计,该镇现有建筑质量较高且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明清风格的古民居213所,古式房屋2469间。其中西古堡的古民居建筑群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暖泉镇的老宅存留数量多且质量高,注重门脸,注重装饰,讲究气派,讲究等级。住宅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以四合院落组成。小型住宅只有一个院落,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住宅规模稍大的有两进院落、三进院落,或横向并列或前后串联,其间以院门、巷道或过厅相连,形成规模宏大的“九连环”院。现存规模最大的住宅要数西古堡内的东楼房院(四进院落)、西楼房院(四进院落)和张家“九连环院”。据说,西古堡现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这些民居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其精美的砖雕木刻、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仍显示着当年的繁荣与富丽。
在某种程上来说,暖泉镇的古民居可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媲美,是中国古民居中的佼佼者。暖泉古民居全部为砖木结构,青条基石、白灰青砖墙体、板瓦筒瓦双层覆顶,层顶起脊吻兽,富于变化、迎山、春棚、单坡、屋顶巧妙结合,色彩、门窗、门楼精雕细作,油饰彩绘。所有房层全向本院内开窗,防盗功能强。
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是暖泉古民居的一大特色。走进古民居犹如走进雕刻艺术博物馆,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基石、木制雕花门头、兽头、雕花木柁头、雕花窗格和房顶上的各样砖雕等,无不充分显示着古代建筑师门的精湛技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光顾。
火树银花不夜天
暖泉镇历史上交通便利,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处蔚县通往山西各地的交通要道,因此受古老的晋文化影响较深,逐步形成了具有暖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打树花”最为出名,也最具特色和最为人所称道。
“打树花”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焰火娱乐方式,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它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暖泉人的绝技。“打树花”曾经在蔚县境内许多古城堡都能看到,但现在只有暖泉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2006年5月它被列入河北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树花”是先由工匠们将熔化的生铁炽水灌进火砖煲内,迅速抬到堡门前,五六名训练有素的壮汉头戴湿毡帽或湿草帽,翻穿老羊皮袄(以抵挡火花烫伤),轮番上场。他们双脚叉地,手持浸透水的长把柳木勺舀起铁水,飞速泼向堡门上方的砖墙上。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
铁水一锅接一锅地续,木勺一只接一只地换,打花者也轮番登场竞技献艺。“打树花”是臂力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只有好的工匠才能泼打出形形、各式各样的火花。随着表演者臂膀上下挥舞,“树花”此起彼落,如天降星雨,流光飞天,耀眼夺目。至精彩处,数千观众群情激奋,欢声雷动,助威的号子连绵不断。
此外,暖泉花灯享誉一方。每年元宵节前后都有花灯节,又叫赛灯会,流行至今已200余年,是民间自发性的赛灯活动,主要有挂灯、提灯、摆灯盏等。挂灯是将内燃蜡烛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庙门、各户门口等处,形成一种自然的赛灯方式;提灯则是大人小孩手提花灯集体游街串巷,似彩龙飞舞,非常壮观。
暖泉花灯因制作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被誉为“花灯之乡”。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近年来,制灯艺人们又巧妙地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引入花灯制作,创造了能响、会转、名副其实的工艺彩灯,畅销全国许多省市。
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暖泉镇风味小吃也独具特色,糊糊面、粉坨、豆腐干、辣椒油、糖大饼等远近闻名。
古镇新生
当同里、乌镇、西塘、周庄等一个个江南古镇开始焕发生机的时候,暖泉也在寻求着自己的新生:2005年,暖泉镇被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当地政府就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暖泉镇应如何如何开发和保护,才能吸引来大量的游客。
要开发古镇旅游,首先要把古镇保护好。前不久,暖泉镇聘请相关专家对古镇规划、开发、保护进行认真细致地编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性开发规划。
镇里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对西古堡村、凉亭书院、严华寺等处进行修复,新修封火墙37道,修复门面房100多间。沿街安装了古灯具、摆放了仿古花盆,沿街门面房进行重新整修,插上了店幌,以保持古镇的历史风貌。
在不止一次召开的研讨会和论证会上,有专家指出,古镇的保护应该不同于其他文物和古迹遗址,古镇需要有旺盛的人气才能够长期发展下去,保护和利用古镇,也必须让古镇真正活泼起来。
客观地讲,相对于江南古镇来说,暖泉古镇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保护和开发,如何突出古镇特色,如何保持古镇的持续繁荣?这是包括暖泉镇在内众多北方古镇面临着的相同难题。
一些专家纷纷建言,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摆正小城镇建设和古镇发展的关系,古镇的开发不能急功近利,古街道、古宅院、古产业是开发古镇的核心。在开发过程中,还要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开发中要保持好文物的原真性、独有性,切忌进入“毁了真文物,造出假古董”的误区。
北方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应把握资源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目标定位等,围绕着北方风情古镇资源群开发出观光、体验和休闲旅游系列产品,配套接待服务产品,打造一个完善的旅游服务产业集群,从而使一些古镇从原来的过境游发展成深度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目的地。
可喜的是,暖泉镇当地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明确表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暖泉将禁止一切形式的大拆大建,全力保护好古镇原有格局,留住古镇沧桑的历史。因为只有保留住沧桑感,才会留住古镇的魂――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