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预设要“精细”更需“精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设要“精细”更需“精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别出心裁谱新曲

笔者在讲授四年级数学中“梯形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有意识地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将梯形有几组对边平行、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什么区别这种模式化的提问转变为引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对梯形的认识。具体要求是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三分钟以后,进行交流,在聆听别人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补充和质疑。

学生1率先发言:“梯形也是四边形,我这样给梯形下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叫梯形。”

学生2:“这样说太嗦,既然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在同一平面内肯定不平行,必然相交,这样原来一组平行的对边的长度一定不相等,一条长一条短。因此说梯形概念的时候,我们只要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行了,不要说明另外一组对边的情况。大家同意吗?”

学生2还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只”字进行了强调,借此机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听了不由自主地表示赞同,因为数学学科应追求简洁和严谨,用最少的文字能把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示出来需要很高的水平。

学生3:“我们还发现梯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度,和平行四边形内角和相等,原因是这两个四边形的内角和都能通过分成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来加以说明。”看来这位学生开始关注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相同点了。

学生4马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平行四边形四个角可以都是直角,但梯形最多有一个直角。”

他的话还没说完,学生5马上站起来反驳:“请你画出这样的梯形让我们看一下。”学生4不甘示弱立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直角梯形加以说明,可是一数直角的个数,自己却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梯形内有两个直角。这个新的知识点正是马上要学的,既然学生已经画出来了,我马上调整原来的教学思路顺势问了一句:“谁能给这样的梯形取一个名称?”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的迁移,纷纷给这样的图形取名为――直角梯形。

学生6:“陈老师,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最多有一组对边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我心想太好了,又有一个新知识点出来了,趁机追问:“梯形可能有两条边相等吗,你能来说明一下吗?”

学生6不慌不忙地走到前面加以说明:“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小三角形,就能成为一组对边相等的梯形。”从等腰三角形图形上得到等腰梯形,这一结论可谓正中我的下怀,我顺势提问,“有谁能给这个梯形取个名字。”

学生的观点几乎一致,异口同声回答:“等腰梯形”。

师:“对,我们称它为等腰梯形,那么,等腰梯形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又一次抛给了学生。

学生7汇报:“等腰梯形有两个底角相等,两条边相等。”

学生8补充道:“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只有一条对称轴”,说完还到黑板上作出了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同学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它为学生唤起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学生9:“受刚才同学的等腰梯形的启发,我发现平行四边形既可以邻角相等(如长方形),也可以对角相等,而梯形只能是邻角相等。”

精彩还在继续……

二、蓦然回首得三味

我们平日的课堂,都十分注重形式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预定的内容、预定的进度、预定的环节、预定的方式和预定的时限来展开,甚至提出什么问题和由谁来回答都进行了精细的预设,结果固然是使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非常紧凑,极具观赏性,然而,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现实,即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不确定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教学智慧,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这节课,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归纳梯形的特征―认识各种梯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那么新知就会被肢解成许多的知识点,那么学生就会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线路图亦步亦趋地行走,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在狭窄的小道上,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且真正地调动起来,就不能主动用原来的知识去同化顺应新的知识,就不会主动地把新知和旧知形成知识板块,产生无缝对接,就不会产生这么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为此,我们课堂的预设不要过度的精细,更不能是静态的“形案”,而要精心去预设一个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动态生成的“心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扑面而来的随遇性、随机性甚至是随缘性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学生的学情,顺势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建构,使新知由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看似是在“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实则是让学生成为秉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学习主体。学习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波三折,但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生成掌握,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素养的丰腴以及智慧的衍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丰满的,同样也是灵动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要有预设的目标意识和生成的机智意识;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撑起我们课堂教学的诗性,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灵性;更要有宏阔的课程资源意识支撑起课堂教学的活性。对于课堂的预设我们能否这样来理解:教学预设对于教学生成,应像海绵一样虽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教学生成对于教学预设,应像气球一样随风飘荡,却心有牵挂。我们的教学预设除了精细之外,更多是要精心,要给生成留足空白,当然对于生成资源的利用不能偏离主题。其实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旅行,不仅在意目的地,更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