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境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运用语境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强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 相关概念内涵

“语境”,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语言或者言语的使用环境,但不同学科、不同的学术流派定义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涉及到的语境概念应该从语言应用的角度考虑。所以,对语境的内涵,笔者更倾向于语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是言语交际、交际的平台,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二、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随着课革的进一步深入,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开始尝试用语境理论指导阅读教学。但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践行,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模式应用单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中语境理论知识的的运用也不例外,它没有固定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那些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都可为我所用。但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大多数老师只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语境只用了上下文语境。这充分说明教师在使用语境教学理论是模式应用非常单一。

2.理论掌握不牢。

初中语文课堂上,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语境理论来指导阅度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中,不少语文教师对语境理论的运用较少,有些地方不知该从何解释。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能否顺畅利用语境理论知识成功指导阅读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语境知识掌握的熟练和牢固程度。可以想象作为阅读课堂中指导的教师关于语境知识都模棱两可的话,学生又从何着手。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阿Q正传》)

这里如果没有“公理”,“婆理”便无从说起;没有“十分得意”的语境“九分得意”也无法理解。这是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语境可以打破语言、语法规范,生成新的言语形式。但很多老师不能解释这是为什么,甚至误导学生随意生成别的表达形式。

三、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属于言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职业、社会地位、思想倾向等,人物活动范围和主题等。言语行为总是特定情景语境下的行为。情景语境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条件,它反映了客观环境和人物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感受。阅读教学中的作者和背景介绍,就是试图在课堂上还原作品的情景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景语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比如,通过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重要语句关系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老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等情景语境加以引导。如鲁迅《孔乙己》一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估计、推测,“的确”表示肯定。“大约”“的确”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鲁迅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它深刻、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表达对社会的抗议与批判。

2.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言内语境或外显性语境,是指由语言本身因素形成的环境,包括上下文或上下句。上下文语境能够使语言的结构或意义表现得更清楚、具体,有助于临时义、修辞义的显现。阅读教学学生要整体感知,熟悉文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体会词句的含义,努力把词句放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根据特定的语境解词、析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例如鲁迅《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穿衣模糊”从语法、词义的角度都是讲不通的。但从整句来看,这是说藤野先生穿衣服的问题,而且下文还有“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所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句中的“模糊”应是“马虎、不讲究”的意思。

3.社会背景语境。

社会背景语境也称文化背景,是指与语言活动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方式、社会规范、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社会背景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时候,离开了文化语境,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无法理解。不少文学作品的教学都需要理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常识、历史知识甚至是生活经验,才能真正理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迁,……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话语表达了父子间眷眷深情,同时也流露出父子之间的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而且朱自清与父亲的这种矛盾,看上去好像是家庭的矛盾,实际上是中国新旧文化矛盾冲突的真实反映。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种父子冲突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父子冲突,具有了普遍的时代意义。因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抗争,往往是通过对家庭的反叛抑或是通过反抗父权表现出来的。”“父子冲突是一代知识分子文化斗争心路历程的缩影,凝聚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特有情结,它实则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1]

参考文献:

[1]吕高超.《的文化意蕴解读》.语文建设,201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