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零售企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零售企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基本含义是:在投入增加的过程中,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随产出量的增加而下降,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的比例而带来的效益,所以也叫规模效益。这里,投入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是前提,单位产出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高是结果。

零售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行业之一,在零售商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发达的物流配送网络等基础上,零售商的增长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原因在于通过规模扩大,其“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标准化复制”等经营模式对于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的效用越大,其品牌影响力越强,就越可能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终端消费者的控制力也就越强,从而在与厂家的谈判中越占据主动位置,获得更大力度的折扣及付款结算方式,与厂家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更有甚者达到影响和控制制造商的目的。

一、零售企业规模格局现状

目前,中国零售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趋势明显,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如表中所示,2003年零售企业10强及30强销售额增长明显,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以零售总额为标准计算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比显示出,C10在四年间提高了157%,而C30较前几年分别增长152%、117%、53.7%和34%,这说明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凸显,产业集中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的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较为典型的要属2003年零售业前100家排名第一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其销售额为485.2亿元,同比增长21.9%,销售额占前100家比重为11.7%,这说明我国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

外商企业增长也十分迅速,2003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3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整体看来,其增速大于内资企业;而且在我国零售企业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外商企业在零售市场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2003年零售企业30强中有7家外商进入,销售总额为5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1.6%,优势较为明显。

二、对规模竞争格局的分析

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是国内零售企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快速积累滚动发展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效益之所在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最终成功的标志,而制约大型零售企业快速连锁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存在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靠银行贷款不仅困难而且对于薄利的商业企业利息负担也较重,而进入现有物业最便利的方式租赁也常使租金高达经营利润的30%―50%左右,我国60%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无自有房产,致使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而突破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制约国内零售企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的是资金的有效获取。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然而资金短缺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占用资金最大的因素就是对物业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获取。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以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物业方以物业为加盟的条件,双方确定一定利润分成的比例,由连锁方提供商号管理货源流动资金等要素,资源合作经营。第二,以连锁同盟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多家物业所有者和连锁发展的零售企业相结合,采取“统一商号、统一业态、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统一CI、统一招商、统一行销、统一管理”分级经营、分级核算期的方式。日本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发育较成熟且有一定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但租赁相对以上两种经营方式而言虽然利润空间较大,但所动用的资金额度也较大,风险也相对高些,连锁发展的初期应谨慎把握共享资源等经营原则,这种方

式在国际连锁发展史上与自由连锁相类似,这种经营方式在早期的日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化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策略

首先,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根本含义在于,一个企业的供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经济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应达到11家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经营效果,这一数字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其次,零售企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时代特征。当零售业连锁组织发展不够充分时,连锁发展的区域范围较小,采取统一配送也较方便。由于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特征,也使集中采购的存货风险较小。因此,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比较密切,规模经济连锁发展的店数量也是可度量的。

第三,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零售企业在连锁发展的过程中,当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功能削弱以后,零售企业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更多地通过利润最大化的效能体现出来。成本最小化的效能,将逐渐地被削弱,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再明显,连锁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商号价值、信息共享、业务流程、行销方式、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等管理要素上。而在跨地区的大型连锁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的功能则更多地体现在货源的组织上和对成本率的控制上。因此,零售企业连锁化发展,要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规模经济的根本法则,而不必刻意追求统一配送和规模经济的商店数量。

第四,零售业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规模经济的绝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应在经营中进行动态调整,确定规模经济的商店数量,使经营效果最优,绝对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越大绝对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国际连锁、全国连锁等。(2)规模经济的相对性。零售企业连锁发展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形成规模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扩大开店数量及营业面积,相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的范围越小,相对规模经济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若刻意地追求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会给企业造成一系列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从较长时期的目标看,企业必须考虑财务结构的安排不至于降低资本利润率,也就是说,规模扩张不能导致长期利润率出现持续的下降走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前提。

国内零售企业扩张要有理性。企业应当意识到通过贷款、融资和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方式扩张,其前提必须是实现资金的良性流动,否则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包括供应商追逼货款和流动资金的缺口,这正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元凶。

美国的连锁零售业巨头、全球企业500强之一的普尔斯马特近日传出被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瓜分”的消息。据业内人士分析,普尔斯马特的问题主要是因其近年在中国扩张步伐太快导致。过快的扩张挤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对供应商欠款纠纷事件频发。而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其十分善于平衡规模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它在采购、库存和物流配送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摊薄了商品的平均成本,并控制了新成本的增加。如果国内商业企业不能看到这一点而“照葫芦画瓢”,将非常危险。

国内零售业由于零售商需要的流动资金量很大,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就会很困难,必将影响进货和商家信誉,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其正常经营。举巨资扩张中的商业企业更应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据研究表明,商业企业规模经济的效应整体不高,主要原因是商业企业销售的商品所能摊薄的成本并不多,如单位销售商品的人工销售费用、营业场所成本等等,均属于变动成本,不存在规模效应。商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主要来源于采购成本的降低,像苏宁、国美等大的专业零售商,由于其向单一家电企业采购的总金额非常巨大,因此采购存在较好的规模效应;但对一般的超市类商业企业,其向单一厂家采购的金额并不大,因此采购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商业企业扩张过快时,企业将面临新的成本的增加,如文化、机构的整合管理成本。当新的成本增长过大时,企业将出现“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