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学力”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学力”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就“学历”而言,高职院校无法与以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的本科院校一争高低,但高职院校也有其独特的定位与优势,即“学力”培养。近几年来,国家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如何把握时机,加大“高学力”教育力度,为国家培养并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学力”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以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例,对“高学力”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学力;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柳心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81-03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属国家高等院校,但就“学历”而言, 前者无法与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后者一争高低,人们所熟知的高考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划分实际上已从一个角度清晰地划定了这三类学校的界限。那么,高职院校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职业院校既然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对高学力“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的增长,使高职院校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竞争性,因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正是凭借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形成与本科院校“错位”竞争的独特优势,通过在“高学力”职业教育上下足功夫来实现培养目标,立足培养社会所急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才闯出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所不同的人才培养之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高学力”教育与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

下面对“高学力”教育与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各自目标要素进行一下扼要的梳理。

(一)“高学力”教育的目标要素

学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高学力”则更是高职院校所要特别关注和追求的。“学力”[1]通常被理解为是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别是系统的各科教学过程中逐渐达到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新学力观”[2]更认为“学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应用和工作实践。而比起“高学历”教育,“高学力”教育以集“多元技能”[3]为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它所包含的目标要素和特色,更多的表现在适应性、表现性、技能性、职业性、创造性[4]等方面。那么,以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为专业背景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高学力” 教育的目标要素又包含了哪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质增强“问题解决力”。社会就像一部和谐运转的大机器,各行各业承担的职责就是这大机器上的各部件。社会就是依靠各种职业承担不同的职责,来完成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而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职业生活中刻苦地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讲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注重信誉,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5]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亲自去体验社会,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打下基础。

一般地说,对以技能为主的岗位而言,尤其是服务性岗位,对于创造力的强调可以少些,但对于实行力的强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问题解决力。所谓实行力是指准确地确定目标,并能确实付诸实施的能力,或者说是以达成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而问题解决力简言之则是指应对与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2.敬业精神助推“能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未必十分强调(当然也并不拒绝)智力水平、思维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但却不可忽视其成就动机、工作热情和执著力量。特别是对未来将从事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面对将从事的纷繁复杂工作、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非定时制”的作息制度和负荷不同的劳动强度等,没有较强的职业奉献精神和志向是难以想象的。敬业精神所积极影响下的“能动力”包括:价值观和成就动机、职业兴趣、个人修养和人文素养、责任感、实际知识涵养、业务适应性等要素。

3.服务优质彰显“表现力”。常听说:动机要正确,表现要得体。对于现代服务类专业而言,毕业生中将有大量人员从事“对人”服务的工作或与人关系密切的沟通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热情周到的服务、真诚感人的言语、细致入微的关心来感染、打动对方。所以,服务类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并干好这种服务性或沟通性的工作,在“表现力”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与现代服务类专业有关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心理健康。如自信、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等。以空乘服务为例,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空服人员须和机组人员一起应对各种突况。这就要求空服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发生。另外,交通行业的工作,无论陆路服务,还是海、空服务,还会不时面临一些来自时间、技术、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来自服务对象的质疑、批评等压力,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应付力和耐压力(或说克制力;容忍力——不同意见与暧昧观点的容纳态度;调控力)。

其次是灵活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由于交通服务要求安全、快速、舒适等,加上许多服务工作本身内容多、忙、杂,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出色的处置能力。这种处置能力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时间把控力、调解能力等。

第三是个人形象与感染力。服务工作也好,沟通工作也罢,都需要对方理解、配合、支持,这首先必须让对方信赖自己,有感动对方的一言一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应教会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服务关怀;指导他们如何保持专业的形象及职场的礼仪;传授给他们让合作单位(企业)或客户满意的技巧。另外,也要求出色的信息传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意向沟通能力。

4.章法观念引导“守纪力”。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领域,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同时各相关行业也会制定相应的,而且又是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执行。

正因为安全一直是交通运输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处理队伍又是安全交通的重要保证。因此, 交通服务类高职院校应该非常注重学生“章法观念”的熏陶,培养学生“章法观念”引导下的守纪能力(包括规则执行力、社会之约和确定之律的信守力)。

(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目标要素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职业性上,包括职业的专职性、延续性、技能性、职责与义务性,它们和目标要素是紧密相关的。

1.职业性。“职业”意指某种特定的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是人们参与的某项专门的、职责性事业和持续性活动的资格。这种反映“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要素就是职业性。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职业的专职性。所谓“专职性”意指将自己的精力与热情,以及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投放到所参与的事业和活动中的一种倾向。职业的“专职性”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专岗型的职务,受到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制度性的、甚至是经济性的约束。由此推理,这里所说的“专职性”不会是流动性的,形式上的,起码不可能是兼职或替多人打工的[6]。

(2)职业的延续性。要成为职业性的角色,那他所从事的事业或职责性活动就应该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很强的特征。职业的延续性会成为一种专注的回报、辛勤的铺垫、成功的基础,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持、固守。

(3)职业的技能性。从职业的内在属性方面看,要求职业人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性与技术性)来胜任自己的事业和岗位。换言之:个体要想成为一个职业人,特别是高级职业人,或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活动变成一种神圣的职业,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的支撑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依赖程度大相径庭,有些工作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规划职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包括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来获取社会的高度认可,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4)职业的职责与义务性。作为职业人,不仅会因其所具备的才能和所贡献的技能而获得相应的职务位置和“薪酬”回报。为了这个位置和回报你必须在此之前向“给予方”的信任与期待做出谨守职责、履行义务的合作承诺,并要保证在未来兑现任职时的合作承诺;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角度看,他还要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正因职业人是在人们和社会对他的特别信任与期待中工作,那他就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身上的重任,尽心尽职地、脚踏实地的履行职责,并且依凭前述的热情和技能,通过自我更新、职业创新获得更多的职业成果,赢得雇主或社会的更大信赖和认可。

2.“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关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对于职业而言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价值和职业能力。表现在凭借能体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高学力”,特别是前述的“问题解决能力”等去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哪怕他所从事的是一般性职业,但他仍可凭借职业的敏感力、职业的探究力来进行创新式地工作。

(2)职业操守和职业责任。表现在凭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热情、职业操守,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责任心,强烈的职业竞争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的未来,甚至是事业成功和自己的功名与所从事的职业融为一体。为了职场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了自我职业的美好前程,他也会依靠一股不畏失败,持续探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坚持探索,执着创新。

(3)循规蹈矩和兢兢业业。第三方面的表现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职业的、活动的规则等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创新。创新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撑和经验的积累铺垫外,还需要准确的判断力、问题处置能力等多元“学力”的“聚合反应”效应。

职业性创新因为有其上述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成功率,而且,还能积极影响着创新机制、创新的各项管理,以及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完善。

二、“高学力”与职业性创新

从理论上考虑: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或理论创新等方面,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是较难与“高学历”人才相匹敌的,但在职业创新或实用技术创新方面,“高学力”人才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那么,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是否能通过提升自己“学力”的“宽度”和“强度”来带动职业创新或实用技术创新呢?答案是有可能的。其主要理由有:

(一)创新的动手与实践要件

据统计:大量的发明创造是发明创造者在产品生产、技术操作等的动手活动中取得的。他们边实践,边发现;边思考,边改进;不畏失败,不停探索,直至成功。据调查,不少发明创造项目是在生产或操作中意外受到启发而问世的。

如:宝钢职工共申请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宝钢授权专利的70%均来自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是宝钢职工在平时的勤于动手中,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宝钢人所说:员工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只有在职场里而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技能;担任师傅的也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一领域有非常熟练和高超技能的技师或高级技师。

宝钢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动手机会多、实践能力强的人容易发明创造,而“高学力”人才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在“实践力”与“问题解决力”方面的优势[7]。

(二)创新的进取与坚持要件

“高学力”人才形成的过程与“高学历”不同,如前所述:除了相对静态的一面以外,也有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动态的一面。学历还有一个固定层级,到达某一层级,特别是最高层级将以此为“终止点”,而学力的发展过程将永无止境。

创新活动恰恰就有一个知识、能力、物质手段不断更新的过程;而“高学力”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不凭借学历证书(当然,证书也很重要),而是具备不断探索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因为“高学力”人才的这种进取精神,才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创新的成功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长期坚持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并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学力”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技能型创新发明家中就会有其毕业生的身影。

(三)创新的探求与熟悉要件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学力”学生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中,熟悉该行业,又具有该行业所要求的特定技能的“专门人才”。相比较其他领域的人才来说,由于“专门人才”的职业敏感性、专业熟悉度、加之问题解决能力、踏踏实地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耐力等“高学力”要素的助推,就更容易完成创新发明。也由此可见,职业性(专业性)“高学力”人才的创新发明往往周期短、应用转化快、关联发明易。这也正是为什么说“高学力”人才容易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缘由[8]。

当然,“高学力”和“高学历”人才的创新角度是不同的,“高学力”人才的创新发明,多集中在操作、局部技术、工具或结构等“初、中级”层面;而“高学历”人才的创新则体现在学术层面。

这就给“高学力”人才提出了新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即需要其边工作,边加深理论技术知识的学习,边用边学、边学边用,以弥补创新“后劲”的不足。“高学力”人才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才会有不断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虽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了较多的“学力”要素,但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尽可能多的“学力”要素的积聚效应才能支撑起“高学力”人才,才最容易产生创新发明冲动,也最容易取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田中耕治.日本的学力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07).

[2]袁运开等.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1).

[3]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戴汝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第五章——课程改革的学力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5]王秀红.职业道德教案《职业素质的构成》教学设计[EB/OL]..

[6]教育联展网: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原理课堂讲义(4)-2.[EB-OL].http://.

[7]李治国.将党建作为发展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N].经济日报,2011-07-02.

[8]董奇.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范式之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