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运行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运行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滨海新区社会资金供给渠道丰富,资金形式多样。本文从2001年以后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运行情况出发,对资金运行与区内经济发展适应性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资金运行;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19-05

一、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运行情况

(一)信贷资金

2000年以来,滨海新区信贷资金投放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6年末,滨海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95.05亿元,是2001年的3.30倍,年均增长27.61%;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566.06亿元,是2001年的2.56倍;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00.64亿元,是2001年5.49倍。整体看来,信贷资金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新区经济发展,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速最为强劲,有力支持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和金融改革的深化,资金跨区域流动日益活跃,大量资金从区域外流入滨海新区,近年的异地贷款显著增长,既反映出本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地区资金的不足。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末,天津市非滨海新区金融机构向滨海新区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384.32亿元,占同期滨海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35.1%,其中短期贷款178.96亿元,中长期贷款187.8亿元。

(二)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的供给体现在财政支出上。由于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资金用于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因此,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是直接和显著的。2000年以来,地区财政支出逐年增长,由2000年的41.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22.2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也由2000年的15.95亿元增长到2006年43.88亿元。

(三)利用外资

滨海新区建设十余年以来,坚持走以开放促发展的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利用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外资企业增资踊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等方面。2006年,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项目500个,利用外资金额达33.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全年实现出口2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特别是2003年以来,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连续实现了大幅增长,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见表1)

表1 滨海新区利用外资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四)股市融资

到2006年末,天津市共有上市公司25家,其中滨海新区有5家A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占天津的五分之一,滨海新区上市公司在石油服务、交通运输和综合类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各项成长性指标处于较高水平,盈利能力较优异。2006年末,滨海新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为305.79亿元,占天津市的27.57%,其中市值最高的两只股票海油工程和天津港都在滨海新区。1991年到2006年5家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39.25亿元,占天津市的12.09%。2006年,滨海新区有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扩股融资,即津滨发展非公开发行股票3.3亿股,募集资金11.6亿元。

(五)企业债券

近年,滨海新区企业日益重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融资方式,多家企业积极申请发行债券,在2005年泰达控股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的基础上,2006年,人民银行又批准滨海新区发行企业短期债券34亿元,其中包括泰达股份发行6亿元,天津港发行10亿元,泰达控股发行18亿元。鉴于短期融资券备案手续相对简单、发行周期较短及具有成本优势的特点,滨海新区上述企业在2007年继续申报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到目前已经获批18亿元,包括泰达控股发行6亿元,保 税区财政投资公司发行12亿元。

(六)产业基金

2005年12月13日,我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由国务院特批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试点,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的。该基金由出资人以契约的方式发起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募集60.8亿元已到位,基金持有人大会为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基金的重大事项。基金以封闭方式运行,存续期15年,对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重点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项目。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开创了我国资本市场直接投融资的新模式和新渠道,对深化我国的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滨海新区资金运行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其结构和投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GDP从2000年的562.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0.49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9.5%,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电子为主的七大产业,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开始以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其资金运行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到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

(一)信贷资金与经济发展适应性比较分析

在现阶段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融资格局下,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产生影响。

表2 2001-2006年滨海新区存贷款与经济增速对比

单位:%

1.信贷资金增速与经济增速比较分析

近年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表2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地区GDP增速明显高于天津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存款和贷款都以高于天津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保持稳中渐升的趋势;滨海新区各项贷款增速在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高于GDP增速,从全国来看,从2001年到2006年的贷款增速均高出GDP至少4个百分点。历史数据表明,经济与金融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滨海新区贷款与经济增速的适应性在不断增强,但面对全国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环境,这一良好趋势能否保持仍待观察。

2.信贷资金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滨海新区的建设开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自2001年始,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中长期贷款两项指标除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外,均呈现整体的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高于GDP增速10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平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说明银行贷款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适应性较强,不断满足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的资金需求。

3.信贷资金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见表3)。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滨海新区的现代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06年,滨海新区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实现增加值1310.52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0.36亿元、133.17亿元、33.85亿元,以上行业是滨海新区GDP的主要贡献行业;同期对地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75.53亿元、75.02亿元133.02亿元、152.71亿元。表3显示,近年滨海新区上述行业的贷款余额表现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信贷资金的行业分布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逐渐增强。

表3 滨海新区贷款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单位:亿元

4.信贷资金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近年,滨海新区信贷资金呈现出在区域中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集中、在金融机构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份额最高并逐渐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流、在贷款投向方面向大型企业集中等若干集中性特征。开发区是滨海新区最大的经济功能区,是拉动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近年开发区GDP一直比较稳定占据滨海新区的40%左右,塘沽区、保税区、大港区和汉沽区等四区只占近六成。2006年末,开发区各项贷款余额占滨海新区的61.62%,自2004年以来该比例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贷款集中度与区域经济贡献度呈正相关。此外,滨海新区贷款集中情况还表现为银行集中企业集中。2006年末,滨海新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份额为69.27%,表现为逐年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份额为17.23%,近年逐渐提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末,滨海新区贷款企业前十户的贷款余额为398.79亿元,占滨海新区各项贷款余额的33.77%,其中最大贷款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166.36亿元,占滨海新区的14.09%。

(二)财政资金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财政是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工具之一,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收支与地区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财政支出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加的源泉。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经济取得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39.13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07.88亿元。

1.从财政支出与GDP增速对比来分析。新区连续六年GDP增速保持平稳增长,增速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仅相差2.6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增速波动较大,增速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高达33.2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速的波动性表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大、稳定性较差,适应性有待增强。

2.从滨海新区财政支出占天津市的比重来分析。自2000年以来,滨海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天津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而GDP比重则由2000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45.2%,提高了11.6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新区财政支出占天津市的比重比GDP的份额平均低18.79个百分点,这表明滨海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GDP的适应性须逐步增强。

3.从财政支出结构来分析。基本建设支出是滨海新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新区施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大基础设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基本建设与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由2000年的15.95亿元增长到200%年的43.88亿元,年平均增速在23%左右,基本适应滨海新区经济发展。

(三)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发展适应性比较分析

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扩大开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WTO过渡期结束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多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外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从对外依存度(FDI/GDP)来看,滨海新区外资依存度近年来呈现明显的小幅上升趋势,表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多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众多优秀外资企业前来投资,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提速做出了重大贡献,滨海新区连续三年外资依存度略高于浦东新区(见表4),表明国家给予滨海新区的多项优惠政策对于吸引外资起到了明显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后发优势及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汇率选取当年12月统计月报折算汇率

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来看,2003年以来始终高于GDP增速,与经济增长适应性较强,符合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特点,但总体上来看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47.6%下降到2006年的31.1%,增速回落趋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直接融资与经济发展适应性比较分析

2006年滨海新区通过股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基金共筹集资金51.68亿元,只占信贷资金增量的22.87%,说明目前滨海新区的直接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总量与增速等方面短期内难以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还是股票市场、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形式,在滨海新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滨海新区社会资金总量情况分析

近年,滨海新区社会资金总量逐步增加,符合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格局,2006年,滨海新区社会资金投入总量达66.11亿元,资金量的持续上升有效地支持了地区经济增长。

总体来看,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适应,虽然其中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甚至是比较突出的因素,但正积极的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2010年,滨海新区GDP达到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00亿美元以上;仅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就要达到5000亿元以上,按照前文所述的几种重要资金来源的规划、现有水平和平均增速来简单估算,五年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利用外资等可以提供的资金量较为有限,大约在4000亿元左右,仅在满足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方面就存在至少1000亿元的缺口。因此,滨海新区社会资金来源、总量、结构亟待改善。

三、滨海新区资金运行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认真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促进滨海新区银行信贷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紧缩信贷政策的调控措施下,信贷投资要结合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从2006年开始,为解决信贷投放过快、流动性过剩等经济问题,央行频繁动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速的反弹。但从滨海新区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正处于对外开放的大好时机,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陆续开工。建议总行在统一调控基础上,赋予分支机构一定的权限,在全国货币政策框架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适当进行微调,实施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发挥央行分支机构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动作用,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是提升新区金融机构级别,赋予其更多的经营灵活性。建议通过新建、迁址、整合等多种途径提升金融机构级别,改变新区金融机构多以二级分行或支行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惠政策作用。同时,重构信贷管理的制度设计,赋予基层金融机构一定的信贷自,充分调动其开拓信贷市场的积极性,通过细分市场和加大信贷营销力度,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另外,级别的提升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创新的动力,通过业务品种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三是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新区产业升级。新区的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结构,使贷款投向多元化,一方面推动优势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对经济有实质拉动作用的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的高端研发和制造环节及运营中心转移到滨海新区,促进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合理安排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新区金融机构要积极对创新型企业贷款,保持资产负债流动性水平的合理性;对新区内大项目的融资,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合作,进行银团贷款(包括和外资银行合作),统一价格,降低风险,维护金融业经营的正常秩序;赋予新区金融机构一定的信贷自、充分调动开拓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在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贷款要注意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满足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资金需求

在国家战略定位下的滨海新区,仅依靠财政、信贷、外资等资金来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滨海新区社会资金融通的客观要求。一直以来,天津市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偏低,2003年直接融资比重为2%,2004年不足4%,到2005年仅为3.9%,滨海新区直接融资同样也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地区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企业负债率高、金融风险集中,因此建议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部门相互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有效机制,发展各类直接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社会融资比重。

一是在滨海新区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非常适合滨海新区目前的情况,通过证券化,可使银行贷款在资本市场上变现,提前收回贷款。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有效缓解滨海新区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的压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并由此推进地区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是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为契机,试点各类基金并使之向规模化、中心化的方向发展。鉴于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对产业投资的需求很大,在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基础上积极争取、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如发展私募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房地产投资信托试点,把滨海新区逐步建成中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和交易中心。

三是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目前滨海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币值较低,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IPO的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和动员滨海新区的优质企业上市;滨海新区没有证券公司,天津市仅有一家证券公司即渤海证券公司,在2006年尚未进入规范类或创新类券商行列,而同期,上海拥有7家创新类券商。深圳拥有5家创新类券商、3家规范类券商,相比之下证券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了地区资本市场的创新。另外,天津市有1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净值约1.2亿元,根本无法保本经营。因此要提升证券公司层次,尽快达到规范类券商标准,鼓励上市等方式增强竞争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四是积极争取OTC市场落户滨海。OTC市场即“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特别转让服务,其服务对象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OTC市场如能落户滨海,将与深圳上海共同构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要环节,有助于吸引聚集资金并带动滨海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

五是积极争取各种创新资金形式试点。比如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争取使滨海新区成为全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试点,既能适应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又能够吸引更多保险资金投资滨海;例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一些特大型项目,还可以尝试采用集合资金信托形式发行资金信托型市政债券募集资金,支付利息的收益来自政府补贴并基本免除收益利息税。

(三)适度增加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滨海新区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适应性分析表明适度增加地区财政支出、稳定财政支出增速,才能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招商引资方面,一是滨海新区要有效利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优势,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聚集滨海,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利用外资要数量和质量并举,尤其注重提高项目质量。近年,滨海新区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增速一直高于引进项目数量增速,因此要继续加强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水平、技术含量和安全、环保评价、吸引成长快、贡献大的项目,加强高端制造、研发环节和销售服务的引入;三是加强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提高服务业的外资比重。以金融后台运营中心、软件外包为重点加大外包服务项目的引进力度。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滨海新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一是构建良好金融协调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召开金融工作汇报会、金融运行分析会、金融联席会、银企座谈会等多种有效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通报经济金融运行、信贷资金运营、金融风险等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见,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相互沟通,疏导政、银、企三方联系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执行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改善外部运行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保证资金的顺畅流动,是构建金融支持平台、提升融资能力的关键。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客观上要求不断改善区域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部门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组织和领导者,应充分发挥其管理优势,不断优化市场秩序,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为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课题主持人:付连元

课题组成员:马增云 刘 淼 周民军

刘建军 张贵娓 袁会江

马国行

执 笔 人:刘建军 张贵娓 袁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