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的生态觉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的生态觉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负效应。生态失落是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态城市则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要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做为保障。

生态失落是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纵观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历程,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思想演进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生态自发阶段。城市发展的早期,自然因素决定和支配人类定居区域的演变,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在自然面前处于劣势,城市发展体现出顺应自然的朴素的、自发的生态思想。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发的朴素生态观念,源于对自然依附关系的本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这一时期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对自然空间的合理利用、完整保护与艺术提高,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是和谐的,它体现在3方面:因地制宜建城;营造园林空间;城乡共生。

生态失落阶段。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地球上演出了一幕幕壮观的改造自然的场面。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但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失落。工业文明观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经济观和发展观,它过分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高速掠夺自然资源,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20世纪40年代海德格尔指出,“部分人类中心论在规定人性时,把人看成世界的中心,人可以随意地支配和破坏自然,导致对人的存在的威胁”。工业文明引起近代城市本质的根本变化,给自然界留下累累“伤痕”,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非常明显地扩张开来,最终发展到企图征服自然,生态意识逐渐失落,乃至对此不屑一顾。工业革命后,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迅速扩张,征服自然的欲望膨胀,人类中心主义兴盛一时,生态意识逐渐失落。“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流地位的世界观和思想行为,反映在城市建设上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阻滞了城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出现“三废”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

生态觉醒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环境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了世界闻名的“公害事件”,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由于滥用DDT及其它杀虫剂,已经伤害许多生命,严重的改变了自然生态。人类再不节制,未来的春天将不再鸟语花香热闹缤纷,而是一片死寂与静肃。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 一书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作为对“增长”这一时代的主题的最经典的反思,报告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广泛争议。报告中提出的“指数增长”、“均衡发展”等概念在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的西方社会犹如一针清醒剂为全人类的长久发展之路敲响了警钟。严酷的现实,促使城市的建设思想也由此走向生态觉醒,先进城市的标准由“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出“回到自然界”。这种自然生态保护思想在工业发达国家尤烈,并且从环境保护主义、生态主义发展到政治的派别──如“绿党”,它的活动也超过国家和洲的边界。城市建设思想体现了早期生态自觉。

生态自觉阶段。关于“生态自觉”,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迈向了“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生态建设的思想步入成熟阶段,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生态建设阶段。当代城市观念由单纯静止的自然优美环境进化为全面生态化,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综合动态发展。这标志着人类正迈入“生态时代”,城市发展开始走向生态自觉。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思想从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的演化,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大能力时,谋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阶段。在“生态失落”的传统城市发展阶段,人们只关注经济指标,而将生态指标排除在视野之外,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因素迷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之外。人们不仅忽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仅仅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作是人类任意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场所,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忽略了城市这个人工系统自身也应该具备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自我平衡机制。城市发展中这种缺少对生态因素关注的现象,就是生态失落。城市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生态失落,导致了城市系统的生态缺失,使得城市成为经济上的明星,生态上的黑洞。

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6年的43.9%,城市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城市功能、人口素质都得到了不断发展。然而,在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2006年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仅占44%,平均污染天数占总体的14%;国控网地表水监测的七大水系(含国界河流),197条河流,408个断面中,Ⅳ、Ⅴ类水质断面占28%,劣Ⅴ类占26%。 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大约为414×108m3/a,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二级处理率分别仅达30%和15%,污水回用率则更低。我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约1.49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无害化处理却不到20%;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大约产生6亿吨,其中,危险废弃物占5~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6%,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圈之中。我国约有42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4座严重缺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这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城市发展思想和城市系统的生态失落,源自不适当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生态失落成为我国传统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

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城市是全球发展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城市化的速度仍在增加,亚洲国家的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城市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耗和集散地,所以城市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考虑对象。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社会生态上也是不道德的。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目前,“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席卷全球,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而中国城市发展正在经历从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的转变。城市发展中的生态觉醒,实质上是一场生态思想革命。它要求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是以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为宗旨,城市人工系统应该具备生态系统的调节机能,能够维护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彻底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单纯的“环卫”、“环保”和“污染治理”等传统观念,打破“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投资”、“要工业就不能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等传统认识,建立全新的生态环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革命整合城市发展诸要素,提升城市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资产存量,从而高效聚集城市财富,并以城市丰厚的经济实力投入环境和城市综合建设的良性增长循环中。要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为目标,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为手段,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从而充分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在保证经济效率及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资源消费和污染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统一。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目标追求

生态城市思想萌芽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理想生态境界的风水理论。1898年, Howard提出“花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奥・杨尼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城”思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年会确定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BA)计划首次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所谓生态城市(eco-city)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和谐、高效、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单元组合及其环境。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这一崭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或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性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主要用来解决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人口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将面临最为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瓶颈因素的约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城市面临着如何和谐地发展的问题,各城市的管理者均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揭示了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人与自然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乡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稳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合理投入、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说生态觉醒是城市发展中生态理念的提升,反映了人们追求生态美好城市的强烈愿望。那么要把这种美好愿望付诸实践,我国的城市发展还需要跨越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阶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主要是指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给自然界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体现的是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人居发展模式,仿照生态学的食物链式闭环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使人的行为活动遵循循环经济的3R(资源化、再循环、减量化)原则。提高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城市社会生态化主要是指培养人们自觉地生态观和环境价值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加速提高人口素质,使之适应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前提。从涉及领域来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和统一体。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谐性。追求城市环境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共同目标。但社会学家偏重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环境,而生态学家更强调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人的长期反馈效应。我们可以用社会效益(或机会)和环境效益(或风险)来衡量它们。前者包括城市生活质量、社会稳定性,后者包括资源供能力、环境和谐状况等。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满足人们自身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居住地。现代社会人被过分夸大成世界主宰,滥用技术、企图征服自然,到头来不仅危及自身的生存,还打破了社会稳定结构导致社会异化。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有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主体反倒成为客体背后的陪衬。生态城市则营造涉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二是整体性。生态城市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诸多环节整合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是拥有整体效益的运作和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经济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三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以“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短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和协调。四是高效性。与传统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相比,生态城市的运行机制是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协调。生态城市的经济目标可用广义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它包括高的人类生产活动效率(加产值、利润、成本及劳动生产效率、资金利用效率、设备技术利用效率等),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如原材料消耗串、能源利用率、物资循环利用率、可再生资源利用比率及空间、时间的利用效率等)以及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速率。五是循环性。生态城市须改变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运行模式,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利用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高效、循环利用,使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六是区域性。生态城市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要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全球性映衬出生态城市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和生态文明时代。人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崭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观念的被认同,使得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城市的功能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市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中心、工作中心和居住中心,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人为最高准则,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完美融合,并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提供最舒适、最方便、最可靠、最安全的服务场所。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未来城市发展也必将体现生态文明这一时代特征,只能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城市发展变革的系统工程,也是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