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如何扩大农民消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如何扩大农民消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居民的消费水平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村居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如何打开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关心和讨论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消费的基本情况,认为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水平是制约是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并就如何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消费能力;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4-2

0 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3%,而美国为70.1%,印度为54.7%,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又成为最主要的任务,因为我国农民的数量多,农村拥有我国2/3的人口,从客观上来讲,农村市场一旦打开,无论对农村经济,还是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目前农村消费额仅占全国总消费额的40%左右,因此,如何开拓农村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宏观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

1.1 从消费水平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总体偏低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偏低。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326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904元,消费绝对值是农村居民的3倍左右;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375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13526元,也是农村居民的3倍左右,而在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为13786元;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是15781元;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大致是农村居民的3倍左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同时,收入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

1.2 从消费的结构看,农村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仍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品,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幅度偏小。对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刚刚起步。交通通讯的支出在2007年只有10.19%,2008年只有9.84%;2007年文教娱乐只有9.48%;2008年是8.59%;医疗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只占8.8%左右,2008年是8.81%左右;而食品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43.67%。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展性、享受性以及服务的消费比重还很低,这既不利于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无法带动当地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1.3 在耐用品消费中,电脑、空调、照相机等的消费比例偏低

我们从耐用品消费看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城乡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经常被作为衡量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标志。由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一次性支出较大,同时其购买与消费时间不同步,时空分离,所以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更为密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的比例最高,占到99.22%和96.13%;洗衣机拥有量为49.11%;摩托拥有量为52.45%;而拥有量较低的是电脑,它只有5.36%;相机和空调的比例也比较低,只有4.43%和9.82%;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低,一方面农村的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市场需求两极分化,与产业供应链不衔接,消费热点难以持续。但正因为农村的消费水平低,所以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

2 我国农民低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

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包括收入、价格、商品和社会因素等。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是制约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居民消费。就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而言,我认为下列因素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

2.1 农村的低收入水平是制约其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2.1.1 农村居民的收入的绝对值比较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增加,但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的收入仍然很低。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2001-2009年之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是:2366.4元、2475.6元、2622.2元、2936.4元、3254.9元、3587.0元、4140元、4761元、5153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是:6859.6元、7702.8元、8472.2元、9421.6元、10493.0元、11759.5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的绝对值是很低的,在2009年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153元,收入水平还不到城市居民在2001年的收入水平(2001城市人均收入为6859元)年,收入差距大致在10年左右。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在2001年,城乡之间收入的绝对差额3493.2元,但以后在逐年增加:2002年为5227.2元,2003年5850元,2004年6485.2元,2005年7238.1元,2006年8172.5元,2007年9646元,2008年继续扩大11020元,2009年扩大到12000元左右。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是其低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

2.1.2 农民居民不仅收入低、而且收入不确定性大 在经济学里,预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近40%来自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中有60%多来自农业收入。农民经营农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在本地乡镇企业以及到外地打工收入。农民外出打工多数是打零工,即便是在正规的企业工作,因技术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欠缺,失业的概率要大于城镇职工,收入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农民预期收入不确定,决定了农民总是为未来多做打算,有了钱也要尽可能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需求的提高。

2.2 农民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消费环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设备老旧、电能质量较差,很多乡村还未通自来水,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继续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极为不便。四是农村的许多地方,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农民的消费余地不大。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和信贷政策偏颇成为影响农村消费扩张的体制。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商品供给结构失衡。我国生产厂商多考虑城市需求,很少专门研究农村市场,不是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特点开发产品。

2.3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尽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即期消费受限制。

2.4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市场,大到汽车、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小到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日用百货等。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不少厂家和商家都将目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此外,生产商在农村日用品的功能、款式、价位等方面大多以城市市场为参照系,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这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

3 扩大农民消费的途径

3.1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提高收入是首要措施。

首先,必须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即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并建立工资的增长机制。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我国目前农民工的工资除了维持其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仅有少部分剩余来支付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以及自己和后代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因此导致农民工不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费用来支付后代进行学习和训练,也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民的孩子不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学习,有的甚至考上大学,但由于家中无法支付昂贵的大学费用而不得不放弃大学的学习。所以,必须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政府可以考虑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报酬的比例不能过低。同时还要建立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

其次,应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让农民改变其生存的手段。我国大多数农民主要是依靠劳动获得收益,依靠劳动获得收益的前提是就业。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了一个人获取劳动就业机会的能力和获取报酬的高低。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学历与收入呈高度正相关。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基本教育年限平均比城市少3年,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人口与城市人口相比更是微乎其微。这些都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时,不能找到工作岗位,或只能从事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同时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也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基础。所以应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以外,还应在农村的中学教育中还应当加强职业教育这一部分,因为大量的农村学生不可能在目前全部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对这一部分人(不管年龄大小)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特点,办一些技术性强,适用性强的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能。使农村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宜社会的要求,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

首先,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要借助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积极引导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向全社会所有居民提供均等公共服务。通过完善农村电网,修建农村公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环境和消费环境,有利于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加快对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统筹城乡发展,尽快建立农村居民养老制度,逐步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农民“老有所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减轻农民预期消费负担,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由“重未来消费”转变为“重现期消费”。

参考文献

[1] 高觉民.城乡消费二元结构及其加剧的原因分析[J].消费经济,2005,(2):3-7.

[2] 闻潜.关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理论探讨[J].经济经纬,2006,(2):21-24.

[3] 李通屏,王金营.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7,(1):44-50.

[4] 朱诗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对比分析[J].消费经济,2007(4):46-49.

[5] 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