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近期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近期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反流性食管炎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83-02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近年来,我们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8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8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下烧灼感或疼痛,口苦咽干。腹胀,胃脘痛等临床表现。经纤维胃镜检查均有明显的食管黏膜充血、水肿,并可见食道内反流液而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7~67岁,平均47岁;病程5~38个月,平均15个月。合并胃炎及球部溃疡者2例,合并球部溃疡者2例,合并浅表性胃炎者64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10 g,党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5枚。反酸者加煅瓦楞子30g,兼有瘀血者加丹参20 g,灼痛加乌梅30 g,白芍30g。每日1剂,水煎服。3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1疗程后做胃镜检查。

2典型病例

2.1病例1

患者。男,46岁。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反酸烧心,纳呆食少3年余,平卧位时加重;偶有胸痛、口苦咽干、上腹饱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曾服用抑酸药和胃动力药半年,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停药后症状复发。而后来我院就医,经纤维镜检查提示食道下段黏膜充血,并有小溃疡;上消化道造影可见食道内反流液,而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球部溃疡。

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范畴,中气不足、胃失和降所致,用调和中气、和胃降逆法治疗。

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10 g,党参10 g,煅牡蛎30 g,白及12 g,炙甘草6 g,鸡内金20 g,陈皮10 g,大枣5枚。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服5剂后复诊。自觉口苦咽干、上腹饱胀、反酸烧心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有缓解。效不更方,再续服5剂,病人先后服药30余剂,症状全部消失,饮食正常,纤维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复查均报告正常。

2.2病例2

患者,女。55岁。于2006年4月12日初诊。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近3年,以胀痛为主,每于受凉、饥饿时胀痛加剧,痛如针刺,暖气,泛酸,纳呆食少,大便不爽。多次做胃镜检查,均提示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舌质紫黯,舌下部青紫。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血瘀型胃脘痛。治宜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 g,党参10 g,白术lO g,丹参20 g,赤芍10 g,陈皮10 g,煅牡蛎30 g,枳壳10 g,干姜5 g,炙甘草6 g,鸡内金20 g,白及12 g,大枣5枚。每日I剂,水煎,分2次服。

服7剂后。复诊:自觉胃脘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有缓解,再续服7剂。病人先后服药共20余剂,症状全部消失,精神、饮食正常,胃镜复查示溃疡面愈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蠕动正常,上消化道造影检查食道反流液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胃镜检查黏膜局部有充血,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胃食道有少量滞留液,偶有上腹隐痛,3个月内有复发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与治疗前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愈63例,占92.65%;好转3例(其中1例为胆囊炎,2例为十二指肠球炎),占4.41%;无效2例,占2.94%;总有效率97.06%。

4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和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国内对其发病机制尚无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对其诊断亦无统一的标准,在治疗上更无统一的方案和模式。笔者通过对这68例患者的观察和治疗,发现这68例患者中胆道系统疾病占2/5;十二指肠球炎占1/3;食道炎症占2/3,由此可推断胆道系统疾病和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使幽门功能紊乱,产生逆向蠕动导致胆汁反流至胃及食道。在治疗上除了对症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针对原发病和诱发因素进行治疗。

中医学无反流性食管炎病名,根据临床特征,辨证为“嘈杂”、“胃脘痛”等范畴,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型。《灵枢・四时气篇》记载“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近代董元御也指出“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病机是指胆气失疏、胃气不降、胆气上泛、逆而犯胃及食道。本病多因情至内伤、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损伤脾胃,湿热结于中焦或久病伤脾,脾气虚弱,木不疏土,致使脾胃不和,气机互结,上逆于胃及食道,出现上腹胞胀、胸骨下烧灼感、口干发苦、暖气、恶心呕吐等证状。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胆降逆、寒热并用法。故治宜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方中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干姜协助半夏,辛开散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党参补脾益胃,炙甘草、大枣甘温健中。共奏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功能的作用。若吞咽困难,而兼见瘀血者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反酸者加瓦楞子以和胃止酸;灼痛甚者加乌梅、白芍以缓急解痉。由乇药合病机,故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