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服务职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化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业内部审计风险,即为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内部审计风险是审计结果与审计事实因某些因素而产生的差异。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目标风险的一致性。

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内部审计的目的也是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致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内容扩大。

外部审计的风险仅来源于约定审计项目的内容,而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的内容除了财务方面,还涉及到财经法规等经营活动,这些都会产生企业审计风险。但是,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交的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中已充分、客观地揭示了所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管理当局未能予以足够重视,这就不是内部审计造成的风险范围。

(三)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不具选择性。

外部审计对审计内容既有选择性,对是否接受审计委托也具有选择性。但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监督职能部门,必须紧密围绕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在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之下展开日常工作,内部审计的内容也不断变化,缺乏选择性,只有通过审计质量的提高来降低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风险受审计环境的影响。

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当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难以进行调查取证,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审计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审计回避制度,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所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系数受审计环境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记录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后,对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其组织形式的独立性表现弱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如若服从于长官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二)内部审计方法滞后。

我国内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审计环境不佳。具体表现为:

1.法制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仅有一部1995年7月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缺乏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由于内部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从而面临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大为增加。

(四)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弱;有些人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内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五)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

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前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只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六)内部审计内容的扩大化和复杂化随着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工作了更多的困难。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审计部门面临的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发生差错和虚假情况也就越多,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审计范围也超过了传统制度下的内容,促进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企业内部审计目前不再是监督检查式审计,而是参与式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以完成所负经济责任。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应针对以上原因做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

各内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后,还应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将审计风险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的判断基础。

(三)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国家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四)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在审计方法上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一种审计模式。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

(五)建立健全审计组织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全面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业务操作规程、考核与评价、监控等。

2.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项目质量控制是具体审计项目所应遵循的控制程序,主要包括指导、监督和复核等步骤。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考虑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情况下,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并且监督审计全过程,了解出现的重要会计和审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六)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8个,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做出审计决策。

(七)理顺内审管理体 制。

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总之,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审人员在健全完善的内审制度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詹淑萍,朱呈瑞.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之浅见[J].审计月刊,2003,(12)

[2]喻汉斌,喻汉群,赵蔚.对我国内部审计的新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03)

[3]陈钟松.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思考[J].审计月刊,2005,(09)

[4]李定安,易沙.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2,12

[5]李定安,易沙.浅谈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上海会计,2003,02

[6]苏运法.论内部审计的风险与控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03

[7]王高峰.试论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的途径[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