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决策行为中的预期情绪与即时情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决策行为中的预期情绪与即时情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EU类情绪模型较早考虑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但是它们仅涉及与决策结果紧密相连的那部分情绪,即预期情绪。它们忽视了即时情绪对决策活动的影响,即时情绪通过直接影响预期情绪和决策者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对决策活动施加影响;它通过对决策过程信息加工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而间接影响决策行为。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是决策者决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情绪,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从而影响决策效果。

关键词:决策;预期情绪;即时情绪

一、引言

在经济决策时,理性人假设也是决策的依据之一,即认为个体的决策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决策的目的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极端理性的决策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结果的质疑。西蒙告诉我们: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由于人类大脑的生理局限,拥有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备性,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只能追求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经济目标,因此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只能存在于严格假设的逻辑推导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我们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包括理性,还包括潜意识、直觉、本能、情感、意志与信仰等非理性范畴,难道非理性与决策行为无关?现实中,由于虚拟经济和信息经济日益壮大,人的情趣、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决策理论却长期忽视非理性的作用。2002年Kahneman因为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解释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而获得了诺贝尔奖。Kahneman提出人是非理性的决策者,在做决策时首先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直觉,但是其心理唤醒水平、个体期望、人物重要性等内外因素都会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可能运用大量心理资源进行高级的心理加工,综合的分析外部信息而进行判断。传统经济学更多地思考人们应该怎么决策,而行为经济学则更多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出决策的。在无法正常取得概率及基本比率信息的情况下,直觉有可能带来比标准化决策更优的选择。决策和判断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可使用的时间和决策者的情绪这类环境特征因素。当时间紧迫时,决策者选用简单化的策略通常只注意到少量线索,并做出相对而言风险较低的决策。而情绪好的决策者可能更富有创造力,觉得负面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或者不发生。这说明我们从决策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应被妥善地评价,防止过度概括化的发生。Kahneman让非理性回归到它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位置。

在Kahneman研究的启发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情绪与决策过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研究已将预期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变量加以研究,这已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综合前人对情绪在决策中作用的研究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并对即时情绪和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将情绪在决策中作用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层面。本文中的预期情绪是指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即时情绪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活动当时的情绪状态。

二、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中关于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Neumann等人提出“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EU),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之后,Savage提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预期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无论是预期效用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如在有100%的把握稳拿5000元和有80%的机会得到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稳拿5000元;而在有100%的机会损失5000元和80%的机会损失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后者,出现了所谓的“偏好反转”。对于这种现象,上述两种理论解释起来都显得无能为力。

Kahneman和Tversky对偏好反转等“反常”现象做了描述性说明。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根据该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值函数曲线在赢区呈凸型,在输区呈凹型,即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之所以如此,Kahneman认为是“一个人在损失一定数量的金钱时所体验到的恶劣心情远远大于得到相同数量金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的缘故。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认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一个决策者特别在乎微不足道的收益,他就会给较小的收益以较大的权重,以避免一无所获。同样,这个决策者也会给较小的损失以较大的权重,以避免损失过大。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彩的词语,如希望和恐惧、乐观和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由此仍将情绪排斥于决策的大门之外。

Mellers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的思想来源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将情绪作为一种效用,这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相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预期的情绪不同于效用。首先,效用一般被认为伴随收益的增加而增加,而预期的情绪则依赖于比较、惊讶等因素。令人惊讶的微小收获带来的愉悦甚至大于平淡无奇的巨额收益带来的愉悦。其次,效用是比较稳定的,而预期情绪则随信念和比较而变化。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类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预期效用类情绪模型虽然已经考虑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并且给予这类情绪以充分的重视,但是模型仅涉及了与决策结果紧密相连或作为决策结果的那部分情绪。近年来随着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对情绪影响决策过程的认识也逐渐全面与深刻,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并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直接影响决策行为。Loewenstein提出的风险即情绪模型认为:它表明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受认知评估影响的预期情绪,还存在不受认知评估影响的即时情绪。

三、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近来决策领域的研究者不仅关注对伴随预期结果而产生的预期情绪,而且对决策者在决策活动进行时所体验到的即时情绪越来越重视,因为即时情绪的状态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早期对结果的预期大相径庭。研究发现,决策者的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预期影响,它来源于决策者对决策后果的感知;二是偶然影响,它包含了所有与决策结果不相关的其他因素。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通过直接和简接两种方式进行。

(一)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

即时情绪的直接影响指即时情绪不通过影响决策者的预期情绪或者认知加工过程而对决策行为直接产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决策时的情绪和心境可以对决策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即时情绪的强度。

在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即时情绪强度下,情绪负载着决策者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情绪即信息理论详细描述了情绪负载的信息是如何进行决策者的决策过程的。这个理论认为,当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任务时,他们会常常问自己“对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如何”,并且利用他们当时的感觉来做出判断。如决策者进行决策活动时的情绪是积极的,那么决策者倾向于做出较为乐观的选择,反之也是成立的。在高强度的即情绪体验下,它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也就变得更大。实际上,当情绪的强度变得足够强的时候,它会完全盖过决策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复杂的决策过程。在高强度即时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常常说他们“失去了控制”。这种即时情绪的强度对决策的影响的事例在广场恐惧症病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们(病人)尽管意识到广场这些空旷的地方没有危险,但是他们仍然感到恐惧,这就是因为恐惧的情绪已掩盖了他们的认知过程。但是,即时情绪不会对所有类型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它只对那些与情绪相关的决策会产生影响。例如,去看哪一个电影的决策就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高度相关。至于你是否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这种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决策活动,受到即时情绪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二)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间接影响

即时情绪不仅仅只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它也会通过影响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间接影响决策行为。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简接影响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即时情绪影响决策者对决策预期价值的估计;二是即时情绪影响决策者信息加工的数量和质量。

1、对预期价值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决策过程中的即时情绪会使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可能性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当决策者在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好时,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乐观的预期,反之,如果他们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坏,那么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悲观的预期。这方面的一个研究发现,当被试在阅读了一篇喜剧小说之后对风险任务的结果预期倾向于乐观,而阅读了悲剧小说的被试倾向于对风险决策的结果预期倾向于悲观。Loewenstein发现,当被试试图对一个将来产生的结果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时,他们倾向于将目前的情绪状态移植到将来。研究发现,当被试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时,例如,被试没有饥饿感、情绪平静等等,他们对将来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也会倾向于做出冷静的选择。而在性唤起的状态下,那些阅读了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对将来某个情景的假设变得比那些没有阅读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更富于侵略性。

2、对信息加工过程性质的影响。即时情绪会对参与决策的相关信息及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如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等产生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可能会因为即时情绪的性质而使产生偏差。决策者的情绪状态(如正性情绪VS负性情绪)会决定信息加工过程的性质,例如,负性情绪导致了决策者的注意广度变小,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则使注意广度增加。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挑选将来工作的同事,负性情绪的被试要比正性情绪的被试更注意目标导向,并且他们在挑选合作者的时间上要花更多的时间,他们更多考虑将来与合作者如何处好人际关系,并且过多考虑未来合作者所具有的一些负性特征。与此相对,具有正性情绪的被试挑选合作者的速度非常快,并且较少注意合作者的个人因素。

3、对信息加工深度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要比正性情绪激发更系统的加工过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情绪扮演了适应器的角色,它能够觉察在特定的决策下是否需要更多的注意的参与,在积极情绪下,决策者会觉得一切情况都是好的,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注意,在负性情绪下,它会提示决策者目前的情况不理想,需要引起注意。基于这样的假设,许多研究发现,烦躁不安的情绪与警醒与沉思密切相关,而正性情绪则于启发式思维过程联系在一起。如快乐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偏差,过高的将结果归因于个人的特征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

Bless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假设,他们发现快乐的即时情绪会降低决策者的动机过程。尽管快乐的情绪会增加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而悲伤的情绪则降低这种依赖,但快乐的情绪并没有降低决策行为认知绩效的广度。实际上,快乐的被试在第二任务的决策绩效上要比悲伤情绪的绩效要好。这个结果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快乐的被试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要高于悲伤的被试。就象其他系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情绪(如满意和愤怒)导致决策者更多地依赖于启发式的线索,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如担忧和惊讶)导致决策者仔细的审察收集中的信息。

四、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影响的比较

从情绪与决策方面研究的历史来,研究结果都倾向性地认为:情绪对决策有负面影响,它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体现,它严重影响了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影响了决策者对决策行为的控制。然而,在近代的一些研究中,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却有了变化:它不再是只对决策有消极影响的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会促进决策者的决策,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对决策者的认知和行为过程都起着调节作用,忽视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对决策行为是有害的。

我们认为,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决策结果精细的计算方面,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理性的选择”理论方面找到类似的解释。然而,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这种影响要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预期情绪必须包含了所有决策者所关心的因素;二是这种预期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是精确的。在第一个条件方面,目前的研究已发现,预期情绪并不能包含所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关注的影响因素。它的存在阻止了即时情绪的进入,这降低了决策的质量。在一个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几种草莓酱的质量进行排序,其中一半的参与者给出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品牌的原因。结果显示,那些没有被要求给出喜欢与否原因的被试对这几种品牌草莓酱的提名与专家的排名接近;而那些被要求给出原因的参与者的排名却与专家的排名相差甚远。Damasio等人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大脑情绪中枢受到伤害的被试较之正常人更难做出决策行为。例如,在一项投资任务中,这些情绪中枢受到伤害的被试会不停的去选择高风险的方法,直到他们破产为止。在实验任务进行时,被试脑活动的影像也被记录,结果发现,这些被试在决策时缺少决策行为所必须的“躯体标记”――它是伴随决策过程的一种情绪信号,能正确的对决策者所采用的决策行为产生的决策结果进行正常的编码。尽管这些脑损伤病人知道他们的选择是高风险的,但是他们感知不到这种重复进行高风险投资所代来的恐惧感。这些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时情绪是决策行为非常重要的构成成份。如果预期情绪可以包含所有决策者所必须的因素,那么如果没有了即时情绪的参与,就不会对决策造成的影响是这样的大。也就是说,预期情绪并没有包含决策过程所有必须的因素,即时情绪对决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预期情绪起作用的第二个必须条件是对将来情绪的预测必须是精准的。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指出,决策者对将来的情绪的预测可能会产生系统误差,这种系统的偏差可能会对将来决策的所代来的情绪变化产生多种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健康的美国人不愿意自己死在诊所或者ICU(重症病人监护室),他们说他们如果得了那么严重的疾病,他们宁愿自杀,但是超过90%的垂死的病人,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死于医院,看起来喜欢在医院所受到的照顾。另外的研究发现,不同组的参加者在被问到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非常痛苦的化疗来使他们的生命延长3个月,没有一个化疗师愿意接受这种治疗,分别有6%和10%的肿瘤科医生和健康人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但是在身患癌症的人群中有42%人愿意接受治疗。我们认为预期情绪实现其作用的两个条件很难完全满足。预期情绪不能包含所有的决策过程所关注的因素,在这样的前提下,决策者对将来情绪的预期会产生某种系统的偏差。

如果预期情绪不能包含所有的因素,那么即时情绪在决策中又起到哪些作用呢?首先,即时情绪将决策者的注意资源导向于那些重要的事件上去,正如西蒙认为的那样,个体的中枢神经活动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情绪扮演着认知中断者的角色,它告诉决策者什么是重要的,这样将较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任务上去。其次,即时情绪提供了不同决策阶段所必须的有用信息。Damasio的躯体标记假说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表明预期情绪不能包括全部对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因素。即时情绪或许也不能包含那些决策者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的如决策的道德价值的因素。

尽管即时情绪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反应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并能促使决策者执行这种反应。但是已往的研究结果认为即时情绪在决策过程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如决策情境和即时情绪可能产生失配。情绪就像其他可以影响决策者的内部因素一样,它可以促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适应性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绪会导致特定的行为。如饥饿使人产生进食的行为等。然而,所有这些情绪激起的行为的后果个体并不是很快就能够体验到,那么个体可能会忽视这个结果代来的影响。如面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时,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些食品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但是这种损害需要在很久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此时,情绪的动机作用的水平往往要高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水平。

总之,即时情绪和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影响的优点和缺点是互为镜像的。预期情绪对决策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它能使决策者对一个较长时间后的行为的结果进行考虑;它主要的缺点是这种长时间后的结果并不是决策者关心的唯一因素,并且当决策者在对长时间后的结果进行预测时可能会产生系统的误差。即时情绪对决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些预期情绪不能提供的、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对决策行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时情绪的缺点主要是它常驱使决策者不去考虑长期的后果,并且能对决策者的预期情绪产生曲解。因此,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应对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都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决策行为更科学。

参考文献 :

1、 Kahneman D. Prospect theory [J]. Econometrica,1979(47).

2、 Mellers B A, Ritov I.. Emotion-based choic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9(128).

3、庄锦英.情绪与决策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4).

4、 Loewenstein, G. Lerner J. S. The role of affect in decision making[A]. In R. Davidson, H. Goldsmith, & K. Scherer (Eds.),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5、 Katja M. Wartenburger etc. A neural network refle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emotions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J] .NeuroImage,2006(3).

6、 Damasio H, Damasio AR..Emo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prefrontal cortex[J]. Cereb Cortex,2000(10).

7、Lily A. GutnikA. etc. The role of emotion in decision-making: A cognitive neuroeconomic approach towards understanding sexual risk behavior[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6(6).

(作者单位: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