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画传奇:穿越百年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将大陆与台湾文人隔海相望令人心伤的情感世界诗意地呈现。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提到了隔海相望、分离了30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希望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一展出,将乡愁般的心伤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素有“画中兰亭”的美誉。1350年,黄公望历时3年完成了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该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传奇。在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被装裱后则定名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博物院。今年6月1日,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将跨越海峡实现“圆合”,于台北联合展出。这是该作品断分360余年后的一次重要的历史聚首,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合璧。
画中兰亭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十大名画中又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然而这幅旷世巨作自现于世便历经磨难。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他的好友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无用上人之后,此画流落市井。明朝成化年间,唐伯虎的授业恩师沈周收藏到此画,爱不释手,请他的好友在此画上题跋。不想好友之子见画起意,偷偷将这幅传世巨作卖掉,称不慎遗失。敦厚的沈周无力计较,只得作罢。一日沈周突然在市面上发现此画,然而售者出价太高,沈周无力承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此画被他人买走。而后此画历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至顺治年间流入大收藏家吴洪裕之手。
据记载,吴洪裕得到此画后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1650年,吴洪裕弥留之际,因为太喜爱所藏珍品,决定焚画殉葬。据传,吴洪裕“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将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便还卧内。”
烧掉《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第二天,弥留之际的吴洪裕已然气如游丝,神志不清,双眼死死盯住放在枕边的宝匣,里面放的正是《富春山居图》。家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眼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传奇经历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因为这幅画当年曾被无用禅师拥有,这段画幅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这便是后来被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1938年秋,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汲古阁”古董店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随身带了一张刚购买到的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吴湖帆一看不得了,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画上无款,仅书“山居图卷”4字。吴湖帆捧画品鉴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
曹友卿一听,知道这幅画是宝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铜器才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吴湖帆发现换来的画作只是残卷中的残卷,连题跋也没有。后来,由曹友卿再到原卖主处寻找,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了题跋,恢复了画作原貌。至此,《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
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馆供职。当他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怕一旦再遭遇天灾人祸,以个人的能力极难保存下来,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两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乾隆一边坚定地宣布第二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乾隆的理由是,这幅赝品画的也不错。他还特意请大臣来观画题跋,大臣们虽然有人鉴别出乾隆皇帝认定的赝品其实是真迹,但谁也不敢点破,而是纷纷附和,把真迹认定为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乾隆皇帝还命令大臣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20世纪30年代(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