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深入思考,体会儒家特有的人文情怀,以感悟和汲取的方式承接前代优良的思想,结合自身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知者 仁者 比德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84-0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在《论语》①中以“比德”的形式对“知者”和“仁者”做的最详尽的解读。”[1]

此处,孔子讲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往往注重内在的焕发。孔子在这只是做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的目的,也并非说智者就一定喜欢水,但就某个人来说,如果他被水淹过,或者曾经有亲人因为水而丧生,或者其自己也曾经因为水差点丧命,那么他对水还会有喜好吗?或者是一种抵触、厌恶,甚至还可能会害怕、恐惧,却不会有半点喜好之心。“仁者”也会如此。那么也就是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应该这样来理解:“知者”所表现的本性就如同水一样,仁者所表现的本性就如同山一样,这是一种本性使然。孔子是从山水之性来阐发知者、仁者之体。如果单纯从性格喜好上来理解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就会有误孔子的本意,就如同知者喜好水,那么仁者就不喜好了吗?如果仁者喜好山,那么知者就不喜好了吗?其实不然,换言之,我们对待“乐山、乐水”不能简单地从喜好出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曾经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伴随着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人们往往很难再因身边的一草一木而产生感怀,或者进一步去思考,即使偶来兴致来点浪漫,想数数天上的繁星,却发现那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这个时候的你我还怎么能够骄傲地告诉别人,我了解一点中国哲学,我给你讲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你即使娓娓道来,或者侃侃而谈,也不能掩盖你内心的空虚,因为那根本不是你亲身所体悟到的,有的可能也是“站在巨人肩膀的感叹”,一般来说都是照本宣科而已。有人会说孔子生活的年代离我们那么遥远,并且那个时候又是十分落后,所以根本没有我们现代人对事物把握的透彻。但是这些却恰恰相反,正因为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十分落后,所以他才会对自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这种认识不是现代物理化学上的分析,而是一种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达到一种对生命真谛的领悟。我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感觉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我所在的学校没在市区而在郊区。二是我所住的宿舍是向阳的而非朝阴。这样一来每天我都可以看到连绵的山峦。虽然有些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十年,甚至有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但是现代化的火焰早已把那些淳朴的对仁心、善性的某种自觉炙烤得僵硬、凝滞。但是对于我而言它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大,这种大能把一个人的心给系住,特别是在雨过天晴以后,阳光透过云层射下来,整个山就如同洗过一般。那时的感觉不仅是大,还有舒畅。葱翠的树木爬满山坡,有的一直延展到山顶。这时的脑海会突然冒出孔子那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感,接着你再想“天何言哉”,换言之,“山何言哉”,几千几万年来,朝代更迭,四时变迁,斯人已去,“山何言哉”?其不但哺育了秦皇汉武雄霸天下,一统江山,还安适了小桥流水人家,“山何言哉”?一种厚重感不由自主地就会打心底油然而起。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孔子虽然在鲁国也曾官至大司寇,但是由于政局的动荡和齐人的离间,孔子也不得不离开鲁国家乡这片热土,踏上游走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的14年的流亡生涯。

在此期间,凄凄惶惶,有时甚至找不到一个容身之地,并且在陈蔡还陷于绝粮的境地。有哪一位统治者愿意为这位“不大务实”的老先生设一席之地呢?并且一路受人非议,还被人称之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论语宪问》)。但是孔子却一直矢志不渝。虽然其不能像管仲那样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这也只是因为其生不逢时。但是从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博施济众”(《论语•雍也》)的情怀之中,我们看到他的坚毅、执着、厚重如同山一样。“知者乐水”也是如此,《礼记•檀弓上》:“……吾与女事夫子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及弟子对水也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那片流域,肯定对水有很深的体悟,因此有“知者乐水”的言论,所以“乐水,乐山”不能简单地就其性格喜好而言。

总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道德修养,符合儒家的审美理想的“比德”说,于人应该“见贤思齐”,于物应该“比附道理”,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注释:

①《孟子》的内容出自《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论语.四书五经[M].中华书局,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