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实践证明,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是很有必要的。序列化实质上是将作文规范化,讲求可操作性、程序化与科学性。初一阶段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由仿写入手,写好入格作文。初二阶段注重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由嫁接入手,写好合格作文。初三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专题训练入手,写好升格作文。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27-01

作文的序列化不是作文的“技术化”,作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精神活动,我们不能单纯将作文看成安身立命的工具:作文的序列化也不是作文的“技巧化”,正如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所说的,中学生缺少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爱”。当然,序列化并不排斥技巧,而且还会渗透一些必要的写作方法,但决不可以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技巧化。

序列化实质上是将作文规范化,讲求可操作性、程序化与科学性。

首先,序列化是推介一些写作的规范,避免学生写作的盲目性,避免文体的游离与混杂。

其次,序列化讲求科学性,新的知识教学主张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种,这与传统的只重视“陈述性知识”的知性教学是有区别的。我们正是试图按照一定的序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作文教学。

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作文教学流程是“程式化”的: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写作——教师“全方位”评价。这种模式的弊端有很多,如训练目标不明确,单一的教师评价导致“大一统”,致使作文无个性,评价重点不突出,指导不具体。对于每次作文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心中没底,学生心里没数。这样的作文教学低效重复,形同虚设。同时,将教师评改作为一次作文的终结,不重视作文的修改与升格,也不能称得上是一次完整的作文。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如果过分强调序列与指导,又将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抹杀其写作兴趣,扼杀其写作个性。那么如何才能将二者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呢?

一、初一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由仿写入手,写好入格作文

初一侧重于兴趣培养,提倡“自由式作文”,它强调各种形式的自由写作。这种自由式作文也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可以指导学生仿写“春花图”一段:从写作顺序上看,形——色——感——悟;从描写方法上看,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从修辞来看,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即使学生此时对这些修辞方法没有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予以认知,但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有“照猫画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是“信马由缰”,而应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性,由仿写入手,遵循仿词、仿句、仿段,乃至仿篇的指导序列,从仿结构到仿构思,从仿语言到仿立意。一句话,这一阶段,教师要在“仿”字上下足功夫,指导学生写好人格作文。

二、初二阶段注重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由嫁接入手。写好合格作文

初二侧重于导写,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素养。具体说来就是:使习作言之有物——使习作言之有序——使学生开卷有益——使习作心中有数——使习作言之有理——使习作借鉴有法。结合所学的课文进行阅读指导,积累指导,写作指导,评改指导。而“嫁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笔者所谓的“嫁接”不同于文段的“拼凑”抑或“抄袭”。生物学上的嫁接,可以令老树生花或者优化改良品种。写作上的“嫁接”则可以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拉近学生与名篇的距离,并充分感受到写作的成功感,进而激发写作的欲望。如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借物抒怀的随笔,主题表现对母亲的赞颂和思念(许多学生的母亲在外打工多年),可以借鉴该文的写法甚至选用其中的语句。讲评时,一位学生“嫁接”的作文得到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该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冰心的《荷叶·母亲》几乎一样,而且写法一致,只是文中的母亲不再是“荷叶”而变成了一株“桂花树”。在同学的掌声背后,该生微微润湿的眼眶让所有学生不禁为之动容,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一片深情。

三、初三阶段加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由专题训练入手,写好升格作文

初三侧重于专题式的。从审题到到扣题,从拟题到开头结尾,从立意到谋篇布局,从真实具体感人到提升语言,以让学生从容应付考试。例如,这一阶段我的目标是扣题而作,首先讲座是围绕扣题来进行指导,平常扣题有什么问题,要做到扣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所展示的范文在扣题方面是如何体现的。然后是写作,出一道学生在审题与扣题上易偏差的作文题,例如《有时,我也想……》这个题的关键词是“也”,其次是“想”,“也”表示这不是一种常态,“想”表示这是未实现的状态。接着是讲评,其它先不说,只评是否扣题而作,如果是,是如何体现的,从题上,还是开头结尾上,还是中间中心句上,还是用小标题来体现的,内容上是否是扣题来写,语言表达上是否为了扣题?如果不是,如何通过修改来进行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作文教学的规律,它是九年义务阶段学生作文水平可能达到和应当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初三阶段,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基本要求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这个标准里的关键词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自己的意思”“日常生活需要”“常见表达方式”,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基本标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的拔高要求,“为难学生,也累了老师”。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几个小专题的讲座、训练、写作、评改全方位立体式提高,达到选材真、感悟深、表达美,学生用心作文,写好升格作文。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其实细想它不可能也不能有某一种模式,因为写文章首先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活动,写作的结果是文学作品,文学的定义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所以任何作文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也只能是方法而已,学生能写出好作文才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有效地唯一标准。

最后,我推荐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的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它属于“语文教学法丛书”中间的一本。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是“实验”结果)或许能为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考和思路,如下几条:其一有,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其二,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其三,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其四,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其五,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其六,教师不应让学生迷信作文技巧之类的教条;其七,教师在作文课上布置作文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是错误的;其八,学生作文时,不要让他过早地整理草稿,应把运用技巧、措辞和标点的推敲推迟到对自己的文章内容满意的时候去做:最后,要让学生写作时在头脑中有文章的整体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