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 d同步测定血浆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第1、3、7 d 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Fib、D-二聚体均有增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危险系数的指标之一,且还可作为评判脑卒中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039-03

The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ib、PT、APTT and D-dimer in acute stroke

YI Honglin, HUANG Fang, CHEN Yam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Fib、PT、APTT and D-dimer in acute stroke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 levels of Fib、PT、APTT and D-dimer were investigated 82 case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 and 66 cases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s on the days of 1、3、7、14 d after getting ill,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50 cases healthy people. Rusults: The levels of Fib and D-dimer in the acute stroke group tested on the 1、3、7 d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astive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Fib and D-dimer in acute stroke group a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astive group. It indicates that coagulation disorder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stroke, and suggests that Fib and D-dimer will serve as one of the objective indicators for predictiing the stoke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oke therapy.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infarction; Fibrinogen; D-dimer

我国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统计现有脑血管病患者约600万,每年新发约130万人,死亡达100万人,在幸存者当中约3/4的患者留下偏瘫、言语不清等后遗症状,部分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脑卒中重在预防,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诸多高危因素密切相关。近来研究发现脑卒中急性期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原有的凝血、抗凝及纤溶间的平衡被打破。随着凝血纤溶机制的研究进展,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在脑卒中中的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院急诊科于2010年7月~2011年5月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 d同步测定血浆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试图探讨凝血机制与脑卒中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7月~2011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首次就诊的82例脑出血患者,男5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12)岁;66例脑梗死患者,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9)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2 h内入院,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按中华神经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为标准诊断[2];随机抽取同期来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11)岁,均排除糖尿病、心肌梗死与肝肾疾病,无过度肥胖、饮酒和近期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或降脂治疗。入院后脑梗死患者使用控制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未使用溶栓、抗凝治疗,脑出血患者使用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等药物治疗,未用止血药物。

1.2 方法

病例组均于入院的第1、3、7、14 d清晨,空腹状态下于肘静脉采血3 ml装入有 3.8%枸椽酸钠 0.2 ml 的负压管内,按 9∶1 的比例抗凝,离心400 r/min 20 min,分离血浆, 进行 D-二聚体测定。离心 300 r/min 10 min,分离血浆,进行Fib、PT、APTT测定。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法。血凝测定采用德国产全自动血凝仪,试剂由维康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Fib、PT、APTT、D-二聚体检测结果

3组患者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提示,急性脑出血组与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浆Fib、D-二聚体浓度第1周均高于对照组(P

表1 3组Fib、PT、APTT、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急性脑卒中Fib及 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将急性脑出血组、急性脑梗死组Fib及 D-二聚体的测定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急性脑脑卒中Fib及 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注:A组为第1周脑卒中病例Fib值,B组为第1周脑卒中病例D-二聚体值;r=0.77,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3]。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限,所以重在预防,以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过去研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饮酒和体重指数异常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故学者多关注对相关基础疾病治疗以防治脑卒中的研究。近来的研究显示,凝血机制异常在脑卒中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动态监测脑卒中急性期时凝血机制方面的变化,结果与此观点一致。

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分泌的分子量为340 kDa 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它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是凝血活化的标志物, 同时也是血小板发生聚集的重要介质, 另外它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对血浆和全血黏度的影响很大[5]。Fib水平增高表明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使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液流速减慢,易于血栓形成。Bots ML等[6]在一项欧洲脑卒中发病率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脑卒中的危险随着Fib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表明Fib是脑卒中重要的预测因子。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降解产物中最小的片段,较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更具有特异性[7],它的产生或增高反映了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8]。机体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平衡是保证和维持血液正常流动的基础,任何一方面的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3、7 d Fib及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PT及APTT三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脑卒中急性期无凝血因子缺乏,进一步支持脑卒中急性期非纤溶亢进为主的观点。因此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一样,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两者均为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障碍多种因素导致的病理状态[11]。

研究进一步发现,脑卒中患者在第1周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步升高,二者的相关性分析提示存在强正相关(r=0.77,P0.05)。进一步证实脑卒中急性期,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且持续影响脑卒中的发展。故笔者认为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的危险系数的指标之一[12],还可作为评判脑卒中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止血和凝血系统失衡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但其机制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393.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Keenan NL,Shaw KM.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deaths-United States,2006[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2011,60(1):62-66.

[4] 李丹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62-163.

[5] 李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2):167-170.

[6] Bots ML,Elwood PC,Salonen JT,et al.Level of fibrinogen and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stroke.EUROSTROKE: a collaborative study among research centres in Europe[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2,56(1):i14-i18.

[7] 刘礼斌,孙欣,徐安定.D-二聚体与脑梗死相关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1,32(8):1074-1076.

[8] 付小蕾.急性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血凝测定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198.

[9] 万浩鹏,许惠利,王一琳,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动态变化(附600例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2):63-64.

[10] 王伟,杨渊,潘邓记,等.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缺血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8(2):88-90.

[11] 李红杰,程永杰,许吉一,等.脑出血急性期凝血机制变化规律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593-595.

[12] 李艳霞.Hcy、FIB、D-D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54-56.

(收稿日期:201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