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某高职院校电子专业为例,分析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些改革措施,探索建立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宽职业面向、窄就业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郑晓峰(1964-),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工程系,教授;张进平(1965-),男,福建惠安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福建 泉州 36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2年B类社科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闽教科〔2012〕86号,项目编号:JB12575S)、2012年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课题(课题编号:2012JY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TU.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28-02

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拥有数量众多、层次齐全的电子类企业,电子信息专业各类人才在福建省大有用武之地。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为了配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泉州市政府主动承接了台湾信息产业的梯度转移,泉州对电子专业类学生的需求旺盛,这使得我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环境良好,就业率高。但是近几年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也不断遇到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面向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技术技能薄弱;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课开得多,涉及面广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探索,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2003年我校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学校时间中,学生要学习多达44门课程,专业方向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该专业长足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就业,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针对我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特别是海西经济区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检测、销售、安装与维护,工厂自动化控制,通信、网络及电视等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三个就业面需求较大的岗位群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我们设定电子产品制造与运用、通信及三网融合、工业自动化控制三个职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上,将原来的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必修课、素质拓展课重新归类为职业素质通识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综合能力实践课、职业技能拓展课、职业素质拓展课。课程结构上,去掉职业基础课,重新整合“职业技术课”,将能构建职业基本能力的核心课程归入其中,并保证其教学课时。开设职业技能拓展任选课模块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4门课程来学习。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所选的职业方向理论知识够用,又能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爱好,发挥个体潜能,体现因材施教。

3.以课程改革为重点,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

一是确定核心课程。将原来11门重点课程整合为6门核心课程,在教学课时和课程内容上给予重点安排。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重点课程安排太多,太多就没重点,在课时、教学资源配置上不能保证重点,而且有些课程不是构建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不应归为重点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这6门核心课程构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即学生只要较好掌握了这些技能要求,基本上能适应电子信息类的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在教学课时上给予重点倾斜;在教师安排上启用最优先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训实习安排上优先保证。

二是整合部分课程。例如将原培养方案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电路”三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电子电路基础”。用二个学期上完,既为后面的职业技术课程腾出时间和空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编排比未改革前更合理。课程内容方面,电路部分去掉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磁路与铁心线圈等教学内容,增加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电工材料、安全用电(包括触电急救)等实用电工技术内容,模电部分和高频部分融合,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可以避免课程衔接上出问题,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了重点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打基础的特点。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我校原来采用的是理论课+实训课分开教学的模式,部分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实际上只是理论课程的实验部分单独组课,人为把理论和实践分离开来组织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更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的动手技能。我们将条件较为成熟的课程改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式导向的教学方法。已确定“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装接的规划与实施”、“单片机与C语言编程”这5门核心课程率先采用上述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后,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中做、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教中做”,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4.分期分批逐步整合改造校内实训基地,使之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标准,最终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了适应上述改革,经过广泛调研,于2005年创建了电子实训基地,该基地集学生技能训练、技术开发与生产、学生科技创新开发、职业职能培训与鉴定、职业素质训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电子实训基地免费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由“双师”素质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训练,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开发平台和技术支持。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引入电子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产品市场化的流程。同时开设电子产品营销课程,引进了电子产品招投标书制作这样实用的教学内容。在电子工艺、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既要注重产品性能的设计,还注重产品外观工艺设计,同时培养学生对生产流程、工艺流程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设备配置逐年更新,努力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引入能够反映当前高新技术,在实际生产第一线应用广泛的设计与技术应用软件,使学生使用的是当前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到的是较前沿的技术和工艺。基地还经常举办各类知识培训和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认证培训和考试。另外,基地承担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高职技能大赛选手的长期培训工作。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建设,力争使电子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基地,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5.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的实习环境,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近几年来,我专业建立建全了校外实习基地,与电子信息行业用人单位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开始已成功开展了3届订单式培养的企业冠名班。到2010年,已与多家知名电子企业签定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建立由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与企业联合制订“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多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方案,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实践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下到企业,在真实的岗位上真刀真枪地磨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融会贯通,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得以有效提升,进而综合凝炼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和企业一起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或毕业设计项目走向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实习模块学习任务。同时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考核和管理,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工作,一方面为企业生产服务,另一方面也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企业一线的管理与生产技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使其能顺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6.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和指导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计划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技术工作岗位的一次“实践训练”。

然而,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毕业设计主要集中在毕业前最后几周完成,时间紧,课题小,多届多人重复使用,网抄理论多,实物制作少,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实际动手锻炼少,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我们改变毕业设计课题集中在毕业前最后几周集中完成的模式,从大二上的下半学期开始着手,大三上全部完成,每个专业教师带几个学生,类似师傅带徒弟、教授带研究生的模式,让学生有充裕时间按专题设计的要求,切切实实、有质有量完成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打破以往教师自主凭空、脱离实际的命题方式,让历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带着任务,收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汇总给任课教师,由教研室组织研讨,集体命题。这类选题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又促进顶岗实习的实效,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结合起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总之,经过不断的积累,得到的毕业设计课题丰富多彩,又结合了企业的生产实际,贴近企业所需。

三、结语

教学改革无止境,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总之,追求高质量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恒,苏小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2]吴元忠,等.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专题研究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3]李斯杰,等.海西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李移伦,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