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小学生古诗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小学生古诗学习有效性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凸显魅力价值,引领学生自觉与古诗对话

1. 形成富有诗情的教学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个性是教师在一般教育教学能力上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且比较固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融合,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兴趣、阅历、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教师对教育理念、知识观、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智慧等的理解与综合运用,是教师个体创造性教学的集中表现。一个教学个性富有诗情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他带给学生的是古诗文化的感召,是诗歌素养的熏陶。

2. 教师古诗教学个性: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福楼拜说,“风格就是生命”。教师的语言具有标准的规范性、明显的口语化、显著的对象感、鲜明的个性化和极强的亲和力的特点。为了最大化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笔者特别注意创设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古诗词画龙点睛:

在学习《江南春》一课时,笔者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

龙堆路几千。”等几首描绘春天的诗句渲染氛围,为导入课题营造课堂气氛。

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夸赞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咱俩想到一块儿了!”

面对学生还原古诗想象意境的作业,教师饱含赞赏地夸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学生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的生活情境中,尽情地与古诗对话:有的学生在冥思苦想解决了数学难题后,畅快地大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学生在《登紫金山游记》中写道:“登上头陀岭的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考试之后,还有的学生在教室里高呼:“书到用时方恨少!”

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可以在有效时间内,营造一种和谐的古诗对话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意蕴美、声律美,将脑海中储存的古诗进行梳理运用,使自己变得厚实、具有内涵,这不是比照抄教辅掌握更多、学得更自主?

二、 重视反馈调节,倡扬师生人格平等的对话

反馈,指的是不断地根据教学效果来调节教学活动这样一种意识。重视反馈调节,就是真诚地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古诗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在多元、争辩的课堂中,就注定能体会到这种人格平等的交流――

师:“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里“遥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小孩子远远地冲着路人招招手。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不是招手,而是摆手。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说给大家听听。

生:小孩子怕路人把鱼惊跑了,怎么会让路人再走近些呢?所以,我觉得他是在摆手。

师:同学们,他的想法有道理。到底是怎样,咱们来演演这个有趣的情境。

师:(手拢在嘴边,大声呼喊)孩子,请问杏花村怎么走呀?孩子,回答我呀!(学生闭紧嘴,冲着教师摇手)

师:请问,你刚刚为什么不说话?

生:我怕一说话会吓走我要钓的鱼。

生:我怕你说话那么大声,把我的鱼吓跑了。想让你快点走,千万别再走近了!

师:你们都在怕什么?

生:(齐)怕得鱼惊。

师:因为“怕得鱼惊”,所以“不应人”;因为 “不应人”,所以才 “遥招手”!这里的“招手”,看来就是咱们现在说的――

生:(齐)摆手。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体验了具体的情境,辨析了“遥招手”的意思。要特别感谢表演的同学,是你带领大家品味到了小儿垂钓时的内心活动,我们一起给他掌声!

上一片段中,当学生对“遥招手”的理解与教参上的“标准”不一致时,笔者没有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去辨析体味。这打破了师生间的传授与被传授,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参不再是绝对标准的唯一真理,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这样的反馈缔造了师生间民主、平等、互动、共享的多赢格局。

古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更需要教师敞开心扉,真诚地肯定、赏识、悦纳学生,他们才能在古诗凝练的语言中与教师、诗人进行思想的共鸣,才能沉浸于古诗的独特文化魅力中.

三、 扩展空间,追求学生与诗人共振的想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古诗教学呼唤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悠闲地欣赏,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公,积极主动地走进古诗中,与古诗中的人物对话。

师: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 村居》这幅乡村生活的画卷中,有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俩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过程写下来,再表演出来。(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生: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全班笑倒一片)

师:可以的,他说的没错。不过,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伴!

师:对,重新来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大儿子和二儿子多勤劳,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师:是呀,多亏你教育得好!……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也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全班大笑)

生:老伴,你看咱家的豆苗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师:是呀,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

生:好,不醉不归!

师: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在于教师外在语言的推波助澜,而在于教师张弛有度地开启和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教师把课堂空间变为古诗空间,在古诗的“虚实空间”里主动让位,让学生主动地对古诗进行“填补”。作为诗中人,学生主动地把脑中的语言外化为生活的语言,再内化为心灵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想象。古诗也超越了“诗词”的文字含义,更像是诗人生活的逼真重现,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都能诗意地感受审美文化的熏陶,都能与诗人进行心灵共振的想象!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