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教师都知道,初三的音乐课不好上。有的学校没有安排课时;有的是因为学生忙于应付中考,“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人在音乐课上带着其他学科的作业本“奋笔疾书”。如何抓住初三学生的心理,上好初三的音乐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下面以苏少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爱星满天》的“创编环节”为例,介绍我在音乐课上的两次小改动。

我在《爱星满天》教案中有个“艺术创编”环节,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会歌曲后,请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上课时,学生们讨论的方法不外乎请一两名唱歌好的同学担任领唱,其余合唱,或者是女生齐唱、男生齐唱。按这方法唱了以后,除了感觉音色上有点变化,其他没什么变化。大家越唱越没劲,声音越唱越轻,显然处理方法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他们也想不出其他好点子,有人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怎么才能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让全班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到歌曲的艺术创作中并乐意表演呢?

下班回到家,儿子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今天吃苹果,你削皮后我来切。”我们平时都是竖着切,从顶部切到底部,儿子却拿着刀横着切,我有点紧张地看着,生怕他切到手。儿子兴奋地举起苹果说:“你看,苹果核是个五角星!”真的,我以前从没有这样切过,根本不知道果核里竟然藏着五角星的图案。儿子得意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叫《换一种苹果方法》。感谢儿子为我上的实验课,“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不就是拓宽思路、换一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我反思:唱《爱星满天》时,大家总是围绕着“演唱形式”这一点在想方案,包括我在内,思维受到局限,能不能“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除了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唱形式,我们还能用哪些艺术方法表现歌曲呢?

【第一次改动】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多通道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根据第一节课的问题,让学生们听了、唱了歌曲,是否可以再动一动呢?我设计了“拍手”、“摇晃身体”这两个简单的律动,心想如果让学生们学会歌曲后适当动一动,进一步感受优美的旋律,课堂气氛可能会活跃些。可是试验后觉得效果不太理想,因为《爱星满天》是一首深情优美的歌曲,而不是欢快活泼的,拍手伴奏与歌曲情绪不太协调,随着动听的音乐摇晃身体比较符合歌曲的意境,但初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不好意思做动作,互相看着笑,唱不下去了。原本是想把歌曲表现得更完美,结果还不如原来唱得好,身体律动也没做好,看来这次改动并不算成功。

【第二次改动】

第一次改动后,从教学形式、课堂气氛来看,动一动显然比单一地唱要好些,但为什么效果还不理想呢?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我,因为这是我独自坐在屋里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初三学生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于是,我主动和学生聊天,问他们喜欢听什么歌曲,为什么。有学生告诉我说,喜欢听“小虎队”的歌,他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很适合我们,尤其喜欢歌曲《爱》,因为我们想学手语表演。

我眼前一亮,学生对手语感兴趣,何不把手语表演引进课堂?歌曲《爱星满天》中的一些歌词如“天空、星星、白云、爱心”等等,在“小虎队”的《爱》中都出现过,这些手语动作是可以借用的,再请学生讨论创编“风筝、甜梦、彩虹、歌声、笑容”这些手语动作,边唱边合作表演不就能很好地表现歌曲了吗?果然,再次上课,到“创编手语表演”这个环节时,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兴趣盎然地边朗诵歌词边学手语,再分组讨论创编手语,人人都很投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组的汇报演出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最后我们整合四个组的手语动作,师生合作,完整地表演歌曲,演唱效果好得出奇。下课了,还有学生意犹未尽,不愿离开音乐教室,一遍遍地唱,一遍遍地比划,生怕忘记手语动作。

两次改动,课堂效果从“不太理想”到“好得出奇”。 初三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手语创编”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一创编环节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人人都参与到创编手语的活动中,在创编过程中大家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分享。只要老师们多思考多实践,初三的音乐课也能吸引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