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山之女》看小提琴音乐的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山之女》看小提琴音乐的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瞿小松的《山之女》(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是作曲家看到屈原《九歌》中的《山鬼》时,发现这个自生自灭的野性精灵正符合自己和大自然的追求,于是以此为题材于1982年创作的。作为中国新潮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早期作品,《山之女》不但题材“远古”――这是新潮音乐的特征之一,音乐语言上也有所突破,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旋律包含丰富的变化音,和声大量运用四度叠置和弦、平行和弦,节奏飘忽不定等。但是,这部作品听起来音乐感人,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并且具有“深沉”的民族底蕴,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艺术性和可听性结合得较好的一部作品。必须指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与追求方面,向前迈进了更为成熟的一步。作曲家们开始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体现中华民族的神韵。《山之女》中并没有具体的民间音调的运用,但作曲家能从古老的文化传统中获取灵感,并结合自己的个性,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深一层的继承与发扬。

《山之女》为单乐章,复三部曲式,音乐的发展以类似中国民间音乐的“渐变”为主要手段。呈示部(1―52小节)包括主题及其两个变体。主题(1―5小节)由“无伴奏”的独奏小提琴奏出,近乎散板的节奏,若隐若现的力度,“黑”、“白”对峙的音高(整个主题的主要部分都是黑键音,最后两个音移位至白键音),呈现了飘忽不定的意境。这个主题凝聚了整部作品的核心材料:其一是四、五度的框架结构,主题的前半段是在#c―#f的框架内填充形成,主题的后半段则以#c―#g为框架,#c是前后转换的纽带;其二是动机x的强调呈现,这个核心动机是从四、五度框架渐变――插入大二度音而来的。这个用框架音程填充构成的主题,旋律幅度不大,达到了作品所表现的女性悲痛的内心情感的目的。主题的第一个变体(7―18小节)的首部与主题相同,后续发展更为庞大,它的最后部分不断强调动机x及其变体的核心地位。小提琴声部主要演奏动机x及其变体x1,变体主要是原先在四、五度框架中插入的大二度音程演变为小二度。与旋律的音响一致,乐队声部,弦乐长时间地演奏小二度颤音,而短笛则演奏动x的倒影以及四、五度框架音程。至此,呈示部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使核心材料逐渐从“四、五度框架音程”演变到动机x(插入大二度)再演变到动机x1(插入小二度),体现了音高结构从协和到不协和演变线索,有力地附合了音乐发展的前进动力。

中间部(53―168小节)包括四个阶段,从不同侧面挖掘了主题中的核心材料,妥帖地展现了音乐发展各阶段的情绪变化。第一阶段是呈示部中基本主题核心材料的重新组合,音乐节奏清晰、形象清秀。独奏小提琴声部从核心动机x开始,接着是五度框架填充而成的音调。乐队是单簧管奏出的持续大二度音程,而大二度也是从动机x中肢解而来的,这样纵向总体音响统一,并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第二阶段在材料的使用上与第一阶段相仿佛,开始是核心动机x在小提琴低音区的重复推进,接着是典型的框架音程填充写法,但整体速度比前一阶段稍快,力度增强,音区移低,情绪急切、痛楚。第三阶段独奏小提琴声部音演奏动机x并做连续上行模进,乐队则在低音区主要以短促的四度叠置和弦作强弱分明的点缀,生动地展现了“女妖”狂欢的舞蹈场面。第四阶段的材料处理是第三阶段的“转位”,独奏小提琴演奏五度双音,乐队声部演奏核心动机x,音乐的情绪更加激动不安。第四阶段的后半部分,独奏小提琴声部的五度双音演变为八度,将音乐推向高潮。

5小节的经过句之后,再现部开始。再现部做了一些变化处理,特别是乐队声部中高音区的连续的四度音程分解,进一步衬托出基本主题的寂寥与空灵。音乐的最后是在小提琴空旷泛音背景下,长笛以极轻的力度再次演奏基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