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让湿地变“失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湿地总面积达56.35万公顷,其中河流湿地24.18万公顷,湖泊湿地11.85万公顷,沼泽湿地3.22万公顷,人工湿地17.10万公顷;湿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47%。
云南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会长肖雪冰介绍:“云南湿地大多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遭受破坏。”据有关专家学者对云南省主要湿地资源环境状况进行联合调研发现,一是人们普遍存在“湿地盲”现象,湿地概念理解不清;二是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三是湿地资源遭到不合理利用甚至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目击 滇池周边湿地很受伤
节假日里,滇池周边湿地公园成为很多市民的休闲场所。沿环湖路行驶,刚到宝丰湿地公园入口,就被工作人员拦下,“这里已经爆满,一辆车都停不下,你还是到旁边的湿地公园吧。”短短几分钟时间,陆续有3辆车到入口处,无一例外地被拒绝进入。
而在平时,尽管停车场还空有很多车位,但还是有车辆直接进入湿地公园。走在入园大道上,地上标有步行了多少米的提示,说明该路段是步行道,但还是有车辆停放路边。按照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湿地范围内禁止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超标废水,禁止制造噪音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我不知道还有这种规定,可也没有人管啊!”一位姓马的司机说。在供游客休息的长凳旁,游客留下了食品垃圾和满地的瓜子壳,还有被损毁的提示牌。
与宝丰湿地公园相邻的海东湿地公园,连接两个湿地的环湖路人行道上拥挤不堪,小商小贩兜售各式小吃和一些儿童玩具。“平常不来这里,节假日人多才有生意。”一位卖烧烤的摊贩说,为了节省5元的停车费,有的人直接把车停放在环湖路边,“人多、车多,看起来也就热闹多了,生意也好做多了。”摊贩们的生意好了,同时垃圾也多了起来。一位环卫阿姨坐在花台边,无奈地看着人来人往的湿地入口,“太阳大、垃圾多,太累了。”环卫阿姨说,自己只负责环湖路清洁工作,吹进湿地的垃圾不管,“刚扫过,回头一看又有,等下午人少了再打扫。”
湿地入口有烧烤摊,湿地里有家庭烧烤。在一块相对空旷的地方,10余人忙碌着,有的搭帐篷,有的装烧烤架,有的整理食物,纸箱、塑料袋、饮料瓶随意摆放在地上。草地上的帐篷一个又一个,游客三五成群,围坐一起吃着带入湿地的食物。草丛中、水塘边,垃圾随处可见。今年62岁的杨建国是一名骑行爱好者,喜欢到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拍照,他说:“这是拍照的好时节,但与美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园内部的雕像被肆意破坏,随地大小便现象突出,一些游客还随手乱扔垃圾,湿地很受伤。”
误区 湿地是免费公园
不就是个免费公园吗?在一些市民眼里,湿地和其他公园没什么不一样,有市民称,除了没有厕所和管理人员,比其他公园自由开放。
市民高建斌说:“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提到了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他带着家人到湿地一看,“环境太好了,比一般公园好玩,有花有水空气好,还可以全家出动来野餐,老人高兴、孩子开心。”
市民蔡女士与高先生第一次到湿地公园感受不同,她认为湿地就是一个“免费超级大公园”。因此,蔡女士只要周末有时间,都会和家人一起,带着帐篷、吊床和食物,在湿地玩耍一天。“小桥流水,风吹鸟鸣,花草树木品种繁多,四季景色各异,比那些收费的公园还有特点。”
除了免费的湿地公园,也有收费的。在五甲塘湿地公园入口,保安说:“门票30元,停车费5元,一共35元。”据了解,该公园曾经是一片乱糟糟的滩涂,经过生态治理后,成为云南省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最大一块湿地,面积达1300多亩。由于进园人数太多,加之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使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作人员说:“现在即便收费,也要控制入园人数。”
在滇池周边湿地公园,记者以“湿地是不是公园”为题,随机采访,很多人都认为湿地就是公园,“不然为何称为湿地公园?”
窘境 受到威胁的湿地
专家称,湿地不是公园,前者注重生态,后者重在休闲。云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钟明川忧心忡忡地介绍,据目前来看,云南省湿地正受到几种严重的威胁。
首先是离城市距离较近的湿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滇池湿地。钟明川说:“这类湿地,周边地区大量开垦湿地,实行人工截流分洪,堵坝排水,强排改道,使天然状态下的汇水面积明显缩小,导致湿地生态不断退化。另外一方面,这些湿地周边有大量农田,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以及城市污水的直排,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为‘较高’级别,一些外侵植物疯狂生长。”
其次是高山沼泽湿地,这类湿地生态本来就比较脆弱,再加上人为的干扰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导致这类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地区。
第三则是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小面积湿地,这类湿地往往由于人们开垦的诉求被不断填埋,最终彻底消失;即便是没有被填埋的小面积湿地,由于受河流污染的影响,也正在逐渐失去生态功能。
“很多人以为只要把湿地圈起来就能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但实际情况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碧塔海保护区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连续20多年来,碧塔海杜绝了森林采伐,然而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势头很猛,周边群众进山过度地采集松茸,导致原始生态遭到人为破坏。而纳帕海和碧塔海两个保护区湿地面临的威胁都如出一辙:过度放牧引起湿地的萎缩,水质轻度污染,纳帕海曾经被挖山取石的面山尚未得到恢复;此外湿地保护资金匮乏也是困扰当地管理局的一大原因。
与此同时,云南干旱成为湿地生态新威胁。“近几年来,由于云南气候的暖干化,加之对水资源、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愈演愈烈,已导致湿地的大面积消退。”钟明川表示,从2008年开始的云南气候日趋干旱化对湿地生物资源及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促使生态逆向演替,导致湿地减少,草地退化,水资源减少,植物群落结构退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此外,严重的旱情使得农业基础性投入成本明显增加,直接影响受旱地区保护对象面积。
而另外一个对湿地不可忽视的威胁是来自外侵生物。据调查,分布在拉市海周边的外侵植物有红花月见草、鬼针草、辣椒草等,这些外侵植物长势凶猛而且难以根除,比如鬼针草繁殖能力强,侵占速度快,能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容易形成单一群落,对拉市海的物种多样性带来极大危害。
行动 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据了解,云南省纳入各类保护地的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的40%,还有大量自然湿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湿地被侵占、面积萎缩、湿地污染范围日益扩大。
调查显示,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在局部区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滇中、滇东北地区沼泽化草甸和淡水泉湿地在10余年间消失近40%;湿地破碎化情况仍无好转,自然湿地人工化较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28%的自然湿地面积外来生物入侵严重,25%的湿地污染威胁严重且治理难度大,超过50%的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过度放牧,18%的湿地存在不规范旅游现象。云南湿地已不堪承受“开发利用”之重。
面对仍在遭受破坏的高原湿地,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云南省将以加强湿地法制建设为着力点,通过采取加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探索湿地保护小区等保护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典型、物种富集区、高海拔和脆弱地区自然湿地的保护,因地制宜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流域水生态安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科学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将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污染湖泊湖滨带、饮用水源地的自然起源退化湿地作为重点,采取自然恢复、建立人工湿地扶助恢复等措施,实施抢救性修复。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和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特色湿地产品,使湿地周边群众受益于保护。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机制,通过乡规民约、协议保护等形式,探索湿地保护小区的建立,抢救性地保护好有重要价值的小面积湿地。力争到2020年,云南省自然湿地保有量达到42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