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楼兰之殇 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楼兰之殇 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中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述,楼兰王国在汉初为月氏王廷所控制,到了公元前2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17~公元前176年),月氏王为匈奴击破西迁,楼兰又为匈奴统辖。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一封信,信上提到楼兰这时为匈奴人所征服。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为巩固对西域的控制,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自敦煌设亭障至盐水,并先后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在西域开辟屯田。罗布泊北岸发现的烽燧遗址、汉简及屯垦遗迹等即西汉以来的遗存。西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将楼兰国易名鄯善。楼兰国虽已消失,但楼兰城继续存在。魏晋时期,楼兰曾是中原王朝西域长史的治所,该设置一直到十六国前凉时期。约在4世纪中叶,楼兰城神秘废弃,以后漫成一片茫茫沙海。

“楼兰”一名在西汉通西域之前至西汉元凤四年指楼兰国。元凤四年楼兰国易名为鄯善后,东汉至前凉时的“楼兰”则是指楼兰城。对于楼兰城名称的来源和“楼兰”一称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同意《水经注》提出的城名来源于国名;第二种意见认为,卢文“Kroraina”是迁移到此地居住的人们带来的,是表示“土地”的词,原名产生于遥远的印度。而这些“迁移到此地居住的人们”,则始于2世纪末叶(公元175年以后),卢文亦随之传入。但“楼兰”一称西汉之前就已存在,因而“楼兰”一称不可能源于卢文Kroraina。它应是当地土著民族起的名称。第三种意见以冯承钧为代表。他认为罗布泊古称牢兰海,可见国与湖名同一称呼。由于牢兰海是该区最大的集水中心,其南北两岸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门户,因而牢兰海在周边民族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国本湖名顺理成章。

既然“楼兰”很可能是以罗布泊而得名,那么接下来就来说罗布泊,即《史记》中说的“盐泽”。水是文明的血液,能孕育出楼兰这样的古城,罗布泊提供的水源是必不可少的生存之基。1972年,罗布泊已然完全干涸,然而历史上,罗布泊的面积曾达到3100平方千米,是当时仅次于青海湖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湖。“罗布泊”在蒙古语中的意思原本就是“汇入多水之湖”。

毋庸置疑,楼兰古城遗址周围的气候条件恶劣严酷。“一年中八级以上的大风有一百多天,夏季气温可达五十多摄氏度,低温可达零下三十多度,周围都是雅丹地貌”。法显《佛国记》记载:“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马可波罗也曾描述道:“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行人夜中骑行,则闻鬼语。”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居然在楼兰的遗址中发现了蔚为壮观的“太阳墓地”。已发现的7座墓葬中,成材的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七层木桩外又有呈辐射状向四面散射的立木,立木直径最粗可达30多厘米,整座墓地如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如祭坛般布置,井然有序。一次动用如此多的树木去建造墓地在新疆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小河墓地大量的立木及其原始崇拜的色彩。

大量树木的出现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楼兰古城周边曾经生长着大量高大的树木,这说明曾经的环境一度很好;二是楼兰地区的先民们有过持续的大规模砍伐行为,这说明人为因素对环境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楼兰地区这样干旱的地区,在自然环境如此脆弱的条件下,大量砍伐树木实在是不智之举。很有可能,正是一次次这样的砍伐导致了水源的直接破坏,致使整个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将古城一步步推向毁灭的边缘。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活动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一旦不遵循其法度,将有灾难的警示。楼兰古城已经尘封在沙海中,地上的开都河、孔雀河依旧变化着。人们当今的生产活动,若是因循旧路,丧失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如今的库尔勒市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楼兰城,碧波的博斯腾湖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消失的罗布泊,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