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冷山》的神话原型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山》的神话原型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冷山》是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2003年的一部作品。影片中的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是人类共有的,这些原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重复出现,变化着各种各样的形象,但是都传达出了相同的信息。通过探寻《冷山》中的原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荒芜、物质世界的稀缺以及道德的沦丧。同时,原型的运用激发了观者的心里沉淀——集体无意识,并在观者心中产生极大的共鸣,使得这部电影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冷山》 神话 原型

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是英国著名导演,剧作家,制片人,一生中获得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数次国际大奖。他的作品《冷山》(Cold Mountain)改编自著名作家查尔斯·佛雷泽的同名小说,该小说于1997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影片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了南方联邦士兵英曼(Inman)逃离战场,经历各种艰难险阻返回家园的故事。国外关于这部电影评述主要有: Tracy L.Strauss评述了《冷山》等三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分析并肯定了这三部影片对战争引起的创伤的各种表现形式。[1] ;Edward D. C. Campbell认可影片对女性经验在南北战争中的充分体现,但同时指出了影片未能探索奴隶制度和种族暴力等话题,因而没能揭示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为战争付出的代价。[2]与国外相同的一点是国内的相关评论也多是将《冷山》和其它电影进行对比研究,如吴晓华和武珊通过《梦》和《冷山》的对比,重点分析了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差异。[3]邓晓娥和张会军着重分析研究影片的拍摄方法。[4]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该影片进行了解读,但是对于影片中出现的丰富的原型意象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挖掘,本文拟以神话原型为批评方法,运用该理论“向后站”的方法,试图梳理《冷山》中的典型原型及其意义,以凸显安东尼·明格拉的影片与世界文学传统的联系。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理论来源主要由詹姆斯·弗莱泽(James Frazer)的神话人类学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组成。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莱泽的传世巨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发现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该书因此成为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荣格则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并非由个人获得, 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 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5】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它“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 ,【6】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将原型的定义转移到文学领域,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弗莱在建构其文学理论时将原型移位为文学意象,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 。【7】所以,有些典型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中,绝非偶然,而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本文试图对照神话原型理论的主要论述,挖掘《冷山》中的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和原型母题,并尝试阐释其背后的意义。

一、原型母题——追寻主题

“追寻”这一原型情节结构在文学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一直是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如寻找圣杯、金羊毛、生命之水等。追寻原型的叙述模式通常是: “为了拯救整个王国, 英雄踏上漫漫征程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与魔鬼激战、破译难解之谜或克服难以克服的障碍。【8】

该影片的追寻原型集中体现在男女主人公英曼和艾达的身上。英曼跋山涉水,去完成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回到爱人身边。在历险途中遇到各种磨难和诱惑:一路上追杀他的宪兵无处不在;渡过险恶的长河;恶劣的天气状况和时时伴随着的饥饿,农舍里三个妖娆的女人对他的;美丽的萨拉请求英曼睡在她的旁边等等。这些摆在男主人公面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或者是会使他丢失去性命,或者是会背叛自己心爱的人,重重考验,稍一不慎,就彻底阻断了回归的路途。艾达的追寻体现在克服重重生存困境,对爱情始终如一的守候。艾达初到冷山,就爆发了南北战争。英曼在临行前对艾达说“你在查尔斯顿可能更安全”。艾达则回答说“到时候谁会等着你呢”?整个剧情由此铺展开来。战争持续的时间超出了冷山人的预料,生活也变得格外的艰难,尤其是在艾达的父亲去世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同样贫乏的冷山人民再也无力在生活上接济她,她却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过得很好”,“我不想离开”。自从英曼参加战争后,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困难,艾达一直坚持给英曼写信,向英曼倾诉自己的境况和相思之情,尽管英曼从未给她写过回信。

与追寻主题有关的是英雄人物的成长。当战争爆发后,英曼怀抱着“保卫家园”的美好心愿走向了战场,结果却发现,经历血腥而冷酷的厮杀,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一面全部消失殆尽,人们变成了麻木与冷漠的杀人机器,丧失了善良的本真与基本的人性。加上他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无不时时让他自我反省,他越发的发现他所参与的战争毫无意义。回到冷山,英曼被迫与家园卫队展开了一场激战,他甚至答应放其一条生路。回到了冷山,回到了心爱的人身边,英曼固有的道德人性得到复苏,对敌手有了恻隐之心。因此看出,英曼对战争经历了向往到失落再到逃离的过程,由杀人的魔鬼到正常人性的回归,他也因此经历了一条追回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艾达也经历了这样的经历。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冷山的男人不得不上战场,女人们留守家园,自力更生。正如露比(Ruby)所说“我可以耕作一整天,没有人比我更棒了,因为附近的男人不是老得要命就是一肚子坏水”。最初的艾达是典型的南方淑女,举止文雅,娇弱而敏感,受过良好的教育。初次到冷山时,莎莉(Sally)对她说“这里的男人以为女人就是向我们这样的,结果你出现了”。南北战争爆发后,艾达先前经历的衣食无忧,弹琴读诗的生活已无法继续,她面临着自食其力的巨大任务。在露比的帮助下,艾达不仅会扎篱笆和稻草人,还学会种咖啡和做馅饼,莎莉惊讶于艾达的变化,吃惊地赞叹说“上帝圣明”。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练,艾达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只懂小说钢琴的南方淑女成长为一名能从容应对各种农活,自食其力的坚强女性,同时精神上独立强大起来,能够“接受你(英曼)不会回来了的事实”,乐观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