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华人难寻家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华人难寻家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一度赤脚玩耍过的田野,亲切的树木,你用以品评其他景色的美景”,这是作家笔下对故乡的描写。而当身居异乡、孤独飘零,或者无法适应变动不居的周遭世界时,我们常会问一句:何处是家园?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华人家庭的困惑。

现在的美国华人家庭大多数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方赴美,一方守望的骨肉分离阶段;最初团聚后的艰苦创业阶段;生活稳定后的谋求发展阶段和退休后的颐养天年阶段。

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原因,美国政府一般不会给赴美学子夫妻二人同时签证,而且因为经济原因,赴美学子一般也不会申请夫妻同时签证,这就造成了夫妻一方在美艰苦学习工作,另一方独自或带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况,这样一个时期一般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忍受不了这种守望的痛苦,最终没有走向团聚,却走向分手的夫妻,这么多年也并不少见。

即使双方经过复杂的手续最终在美团聚,在体会了最初的喜悦之后,立刻面临艰难的生存问题。条件好一些的,一家人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条件不好的,不得不经历又一次骨肉分离。

回家和对家园的寻觅,是被放逐在路上的人类永恒的追求。何处是家园?不是一个地域,而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

刘辉夫妇

刘辉和王敏从北京某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在北京安家落户。2000年,面对工资微薄、专业潜力小的现实,他们双双选择去美国留学。

经过五六年的打拼,夫妻俩总算走出“穷留学生”时代,分别成为纽约一家大型公司和一家中型公司的白领――他们有了自己的车,还贷款买了一所大房子。接下来,小两口的计划就是生个孩子。35岁的王敏特意把儿童房布置得非常漂亮。

然而,孩子还未出世,问题就接踵而来:谁来照看孩子呢?那时,刘辉即将拿到博士学位,他向远在中国的父母求助,让父母申请赴美签证,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然后留下来照看一下孩子。年过六旬的父母当时接到儿子的电话,很是恐慌,用二老的原话说,“不是不想儿子,哪个国家都不想去,就想呆在中国”。事情出乎刘辉的预料,美国大使馆拒绝了其父母的签证申请。几个月后,王敏的父母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专程去北京办理赴美签证。但在美国大使馆,他们遭受了和亲家一样的“礼遇”。

2005年夏天,王敏在纽约生下女儿欣欣。在丈夫手忙脚乱的“伺候”下,王敏坐了一个美国“月子”。不久王敏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很想让家人来美国帮她带孩子。遗憾的是,刘辉父母的第二次签证又遭拒绝。无奈之下,小两口只好去雇在美国的“中国保姆”。可这些中国保姆年龄都比较大,不是出这样的问题,就是那样的问题,都干不长。这让夫妇俩非常郁闷。

王敏父母心疼女儿,决定再去办理一次签证。这一次,美国的大门还是没有向这对牵肠挂肚的父母敞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合计四次签证,各项费用合计近两万元,但却没能了欣欣父母一个“自己的老人带孩子”的心愿。王敏“铁了心”,就让保姆带孩子了。但发生在2006年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初衷。保姆请假伺候生病的丈夫,王敏请假带欣欣。保姆丈夫的病久久不见好转,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换了四五任保姆的王敏“再也没有勇气请保姆了”。她向公司告了假,带着欣欣回国了。

2006年7月,阔别祖国7年的王敏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回国了。10月中旬走的时候,王敏把女儿留给了父母。自从独自回到美国后,王敏夫妇每天有堂“必修课”,就是在视频里看欣欣。

回国送女儿前,她托一个先于自己回国的同事给父母捎回一个电脑液晶显示器。那画面十分美观、足足21寸大的显示器,价值仅100多美元。刘辉的哥哥纳闷,就算便宜,弟媳妇给几乎是电脑盲的父母买一台显示器干什么。直到王敏回国,他才知道弟弟两口子是要把孩子放在国内,为了从高清晰度的视频里看女儿。

2006年9月8日,刘辉的哥哥把弟媳妇和侄女接回自己在北京的家,体贴地把弟媳妇先前捎回国的显示器换上,然后接通了在美国那边的弟弟。“欣欣,你干吗呢?”当视频里出现了美国那边的爸爸和家时,欣欣兴奋地扑向电脑,反复地说着她唯一会说的一个单词:Daddy(爸爸)!

回国的头两个晚上,没有倒过时差的欣欣烦躁不安。白天,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显得十分惊恐。但是,只要从视频里看到她的爸爸,她就会显得很乖。为了欣欣和她的爸爸随时能见面,那些天,刘辉哥哥家的电脑几乎24小时挂在网上。9月中旬,刘辉的哥哥一手帮弟媳妇拉着硕大的箱子、一手提拎着那个装显示器的盒子把弟媳妇和侄女送回了王敏的娘家。王敏说,到家的第一件事,她就是把父母家电脑上的小显示器拆下来,把那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显示器换上。10月18日,王敏拉着两个大箱子返回美国。从此,她和丈夫把对女儿的刻骨思念寄托在可望不可及的视频上。

傅先生

傅先生从中国某大学毕业工作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到美国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生活稍微稳定一些,就把妻子接到美国。妻子一到美国,就开始进修研究生课程,傅先生一个人工作挣钱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和妻子的学费。不久后,妻子怀孕了,他把父母从国内接过来照顾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到半岁,就由他父母带回国抚养。每次别人问他是否想孩子时,他都会摇摇头说不想。虽然这么说,但他在谈起孩子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流露出怜爱。他说不想,或许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他白天上班,晚上因为想读博士,还要去修课或自习,半夜回到宿舍,经常连衣服都不脱,倒头便睡。现在,妻子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距离他的工作地非常远,他只能每周末去妻子那里团聚。他们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不知家在何处。他说,当他回国回家时,即使家里人招待得很好,他也依然强烈地感觉中国没有他的家,他的家在美国,可却不知在美国的什么地方。这么多年,他已经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已经对美国的文化和环境产生了一种认同。

他的这种困惑,不禁让人想起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何先生一家

家住特拉华州的何先生一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华人中产阶级家庭:一个带车库的二层小楼,房前屋后有草坪,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料理家务,两个孩子在读书,生活安逸稳定。何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来美的,经过五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后,现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科研部门工作;而妻子则是在何先生到美国半年后带着孩子持探亲签证来到美国的。那个时候,何先生学业尚未完成,仅有一些奖学金,妻子不得不打点零工,挣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孩子尚小,夫妻俩不得不轮流在家照顾。那个时候,夫妻俩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和别的家庭同租一套公寓,家里床和家俱都是从外面捡回来的。

现在,总算是苦尽甘来。男主人一人的工资负担全家的开支后略有节余;女主人不用再出去工作,全心全意料理家务,洗衣做饭送孩子上学是她的日常工作,没事的时候看看电视,或约了其她姐妹开车出去逛商场,顺便交流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家人周末的时候,或者开车出去游玩,或者去华人教堂参加聚会。

象所有美国华人家庭生活一样,何先生一家的生活也很平淡,人际关系简单。华人家庭聚在一起的机会除了附近华人教堂、中文学校举办的活动之外,就是几个关系不错的家庭之间的小规模聚会。这些中年人聚在一起,一般会谈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关心中国的发展。他们通过网络、电视和回国回来的人带来的资讯了解中国的发展,彼此交流,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宽阔的太平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隔断了第一代移民和故乡家人之间的骨肉亲情,即使偶有回国发展的激情,但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又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何先生象许多人一样,都在这种回与不回的困惑中彷徨着。

一次,何先生一位好友要回中国探亲,临行前,去何先生家拜访。闲聊中,何先生的小儿子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突然问道:“美国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回中国去?”好友一时间无言以对,沉默良久叹道:“是的,我为什么要回国呢?也许,我是怕有一天我也会产生‘乡关何处是’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