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年传教,风雨厦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传教,风雨厦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城市厦门,与万国建筑同样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堂,40余家教堂,分布在市区与鼓浪屿,静在山间,动在市井,几乎走过几条小巷子,就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一座教堂,而每家教堂,都是教徒们洗涤心灵的场所。

在鼓浪屿住了半个世纪的何丙仲,近年来才迁回居厦门岛内,他热衷于明清历史和闽南文化的研究,说:“从晋代到唐五代,有很多的人移民到福建,也就带来了很多宗教文化。”

厦门传教第一人

“出现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教士就是利玛窦,而到厦门地区传教第一人是大卫·雅裨理。”何丙仲介绍说。1842年,美国传教士大卫·雅裨理来到厦门鼓浪屿,在中华路一带建立了布道所,成为了厦门的第一个传教士。没多久,美国医生甘明也来到厦门与雅裨理一起开诊所,同时布道。雅裨理来到厦门两年后,觉得宣教工作仅靠两三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请求美国差会派遣传教士来厦门一起工作,6月,教会派波罗满和罗啻两位牧师来到了厦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厦门人乐于去接受他们,其实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的医疗手法和药物,对传经送道兴趣并不大。中国人信教的功利主义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雅裨理总算是迈出了传教的第一步,可惜1845年雅裨理患上严重肺结核回到美国,次年辞世,年仅42岁。雅裨理离开厦门不久后,厦门人渐渐忘记了他,即使如此,厦门此时信徒也已有70余人。波罗满和罗啻两人觉得如果有一座永久性的礼拜堂,不仅方便大家做礼拜,诵经祷告,更有利于传教事业的发展。这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叫王福贵,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富豪,他斥资550美金在闹市邰狗墓(今台光街)买了一块地,捐赠给教会,作为建堂用地。1848年,波罗满从美国募捐到3000美元,并亲自参与教堂的设计和监工,花了一年的时间,一座新古典式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教堂总算完工。1849年2月11日举行献堂典礼,教堂取名“中华第一圣堂”,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教堂。

从相信西医到相信教会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国外传教士陆续进入厦门,教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在这些传教士眼中,厦门人平和善良,厦门作为当时“五口开放”的城市之一,西方文化也传播得很快,但是在公共聚会的场所中,却始终还保持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准则,在人数众多的教堂,有特别为妇女所设的后门,布道台两边的座位也是专给妇女提供的。其他的长凳是给男人坐的,中间有幕帘隔开。

到了1888年,一位生于荷兰,后来移民到美国的传教士郁约翰踏上了厦门的土地,学习了闽南语。10年后,郁约翰带着在美期间筹集的近万元资金,在厦门鼓浪屿投资建立了厦门第一家西医院——救世医院。救世医院成立后,厦门的传教工作越来越容易展开,甚至几个教堂都由厦门本地的牧师来负责管理。最多的就是钱庄老板、商人、职员、教师和农民,由于他们并非大富大贵, 更容易与教会和平相处。

何丙仲说,经过了百余年的努力和沉淀,加上现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西化,进入教堂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甚至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方式,偶尔说出两句经文,背一背《爱的箴言》,在教堂门口拍拍婚纱照,到基督堂办一场圣洁的婚礼,都会是年轻人的期待。由于信徒众多,教堂除了忙碌婚礼仪式,也会为去世的信徒举办安息礼拜。

邂逅厦门老教堂

中华第一圣堂(新街堂)

该堂为中国首座专供中国信徒使用的新教教堂,也是中国基督新教本土化的典范。由美国归正教会、英国长老会与伦敦会在厦门教区的合作开始,于1850年代首度选举长执,并于1860年代选举牧师,历史上曾选出首位中国牧师。

三一堂

二十世纪初,随着厦门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三个堂会的信徒决定在鼓浪屿建立教会。 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竹树脚礼拜堂

鸦片战争后,美国归正会打马字牧师乘帆船卡罗莱号由香港抵达厦门,在筼筜港岸边一片因竹林茂盛而被称为“竹树脚”的地方(今开禾路口)租赁民房为布道所。后来教会于1859年在此了一座正式教堂,采用闽南话和普通话双语布道。

天主堂

鼓浪屿最美教堂,也是厦门仅存的哥特式教堂。天主教除了信仰圣父和耶稣外,还有耶稣的父母,即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天主教教堂的布置最主要的在耶稣像下摆放着一个用白色纱布罩着的小柜子,是整个教堂的核心——圣体,也是耶稣的圣体所在,是教徒的朝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