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随文练笔,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 ,“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两大主旨,是语文教师致力提高的两种基本能力。而随文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精美范文的阅读、研习、化用(能动模仿),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找到一根“拐杖”,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捕捉课文语言材料练习仿写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我国画画习字中讲究临摹、拓印,作文也是如此。学生习作的模仿,是在效仿别人写作的方式方法,是自由表达前的必由之路。
教学中,捕捉课文关键词句,体会遣词用语之妙后结合仿写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将能得到较快的提升。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两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三个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体味两句排比句的优美、简练。最后,我让学生模仿该句段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练笔。此时,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都不觉得写作文难了。他们有的写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的情景,从花多、花美、花香几方面写;有的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描写;有的描写了天气寒冷,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三方面写。通过这样的模仿训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潜移默化地得以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凭着这些例子使学生能够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成功的仿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写作兴趣,而且能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潜力,由“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我会写”。
二、抓住课文留白练习补写
留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动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留白处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语言训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教师必须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留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留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理解了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的矛盾。桑娜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了条理。她首先想到丈夫抚养五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可能是什么声响使她以为是丈夫来了。“我可怎么对他说呀?他会答应吗?”在断定丈夫还没有回来时,她责怪自己了:明明知道丈夫承担不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过来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七个孩子能养得活吗?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她一点不后悔,心里反倒安定下来: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苦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顿打也值得了。留白处的补写,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桑娜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可以说,巧用课文留白之处,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巧用留白之处,启思,促读,促悟,读写有机结合,为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延伸课文结尾练习续写
续写课文是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它既可以紧密结合教科书,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对那些高潮迭起却又戛然而止的课文,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充分想象各种发展局面。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以铁罐的灰飞烟灭、陶罐的完好出土为结尾,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那么出土后的陶罐面对人们的重视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它会恃宠生骄吗?结果怎样?而有些文章结尾饱含深情、余音绕梁,可以引导学生用跳跃的方式续写。如《月下桨声》中,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作者感动,令作者无法忘记她。他会打听或去探望小女孩吗?如果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
不同的课文可用不同的方式续写,但宗旨都是要求学生用求异的思维方法,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从有效的写作训练中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四、领悟课文哲理练习拓写
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技巧多么高超,描绘多么细腻动人,如果没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启迪,那就如同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哲理,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学时我引领学生体味其精妙之处,领悟哲理蕴含的深远魅力,开拓写作思路,提高作品品位,让写作更有深度和魅力。
《钓鱼》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文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句子较难理解,我启发学生: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引导学生抓住“大”、“漂亮”、“从来没有见过”、“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等词句体会。那么,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生活中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思考后,学生们纷纷举出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来说。有的说父母不在家时,电视很精彩,自己在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中选择;有的举出了在学校考试后,老师多给了分数,自己的心理斗争过程;有的说了在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自己,自己是如何处理的;还有的说回家路上,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是怎么办的……然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讲述的事例记录下来,写出从中领悟到的哲理,写成一篇富有哲理的小作文。
五、变换课文体裁练习改写
在完成阅读教学、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改写文章,不失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S版第七册第八单元是以中外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课文有《重阳节的传说》、《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故事。在这个单元还有一篇课文《快乐王子》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当时我就以这篇剧本为例子,简单地介绍了剧本写作的基本格式,并鼓励学生按照剧本的格式改写其他几篇课文。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纷纷把教材中的那些民间故事也改编成剧本。有些还自己改编《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等童话剧本。后来应家长的要求,我在元旦晚会上,还组织了一次名为“梦想剧场”的表演,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非常精彩,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其选材角度小、篇幅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这是一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好路子。处处留心皆学问,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学生认真完成,就一定会有所收益。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