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教育中的辍学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教育中的辍学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农村学生的入学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目前农村中的辍学问题仍相当严重。虽因家庭经济因素所造成的被迫辍学率有所下降,但由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等所造成的学生辍学却成上升趋势。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现实上对农村学生辍学原因作深入分析,希望通过对辍学原因的分析,寻求一套科学的控辍办法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 辍学 原因 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当前看,农村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教育从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辍学率居高不下,会严重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农村教育中学生的辍学问题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育中辍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社会上新的“读书无望论”打击了许多中小学生家长让其子女上学的热情。以前,上大学包分配,子女只要上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因此广大农民抱着上学为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希望子女摆脱农民的身份而积极鼓励子女上学,这无疑会缓解辍学现象的产生。但近年来,随着上大学费用的昂贵,就业压力的剧增,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甚至还要回炉于技校,继续深造。社会上人才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广大农民越发认为读书不仅没用,而且对于改变贫困的现状是没有多大希望,因此他们宁愿选择让其子女辍学,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外界因素。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所谓的新事物的诱惑,农村的一些黑网吧、游戏厅的个体经营者,为达到其盈利的目的,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视若无睹,并借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诱导,使得不少学生沉迷于其中而荒废学业。再加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一切向钱看”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政府对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教育的硬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也会产生辍学现象。

(二)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不当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以城市为中心,而忽略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上的巨大差异,极度脱离了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材编写脱离农村实际,内容陌生而难懂,从而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学生自己感到升学无望导致辍学。农村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关键。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教学环境相比城市来说比较恶劣,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在此任教,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并且,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比较闭塞,教师也很少会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城市学校环境优越,教学资源充足,一些农村优秀教师也会被挖走,这对原本就不发达的农村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导致部分农村学校面临师资不足的现状。由于教师缺乏深造,教师的教学技能尤为单一,多数教师只能掌握本学科的授课技能,而对于其他学科的技能很少或不掌握,教师在此条件下会更多的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学,进而导致学生辍学。

(三)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学生辍学的物质因素。有的研究者对辍学进行了较精确的经济成本收益分析:“林潼将受教育者的直接成本(各种学杂费等)、机会成本(辍学后工作可能 得到的报酬)、受教育的期望收益(读完书后工作所能得到的报酬 ) 进行权衡分析,得出辍学是农村青少年及其家庭在理性上选择的结果。”[1]农村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学业指导、学校教育的参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村家长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远远少于城镇儿童。张士菊认为:“农村家长普遍受一种错误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他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教育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子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有的家长对子女抱有的教育期望较低,认为只需要学会基本的认字与计的算能力即可,这些家长往往目光比较短浅,只看到近期利益,而不能看到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虽然能够缓解当下的家庭 经济困难,但是对一个家庭的长远发展是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影响。”[2]因此在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子女被迫辍学,有的甚至是主动辍学。

当前,农村学生的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家庭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无视和默许态度是导致学生辍学率不断上升的助推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农村学生辍学率不断呈上升趋势,学生对于知识追求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淡漠化倾向,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这种高辍学率的产生。

二、农村教育中辍学现象产生的预防对策

(一)改变教育的“城市中心”取向

首先,正如我们所知,农村教育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都存在着城市化倾向。而这种倾向却远远脱离农村实际,虽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步伐有所加快,但城市化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城乡二元格局改变“城市取向”的陈旧教育模式,从而加强农村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允许农村学校因校制宜,充分根据本地与本校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与发掘适合地方学校及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达到自主创新的效果,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农村的实际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农民看到科技对农业所产生的丰硕成果,使农民真正感受到科技与教育在日常生产于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农民也会积极把子女送入学校求学。

(二)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行为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与师资配备,从而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学校具备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无疑会增强难度,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监管主体的作用,对缺乏资金的学校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应加强学校信息工程的建设,为学校建立图书馆以及电脑设备的配置,从而在硬件上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其次,辍学学生的返校工作,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乔凤义认为:“当学校劝学无效时则应积极主动、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政府接到报告后,必须及时采取动员或强制措施要求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送辍学学生返校学习,对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学生,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令其返校,对这些辍学学生各级人民政府应责成劳动、工商等部门负责清退,并督促其返校就读。”[3]

(三)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育行为与个人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因此,这与控辍保学工作息息相关。李冬梅认为:“学生的辍学有时候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因此结合控辍保学工作,学校领导应重点抓师风师德建设,旨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通过政治业务学习等活动,加强对领导、教师的培训教育,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尊重、关爱学生,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道理。针对学生自卑、厌学的成因,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前途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发奋学习的意志和动力。”[4]

(四)落实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家庭是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因此,家长必须明确

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教子观念,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明白愚昧无知与贫困的紧密联系,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农村,眼前的实惠和利益使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用眼前的实惠和利益来评判和裁决一切。可以说,农村贫困文化对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加强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索农村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内涵,诸如价值取向、内容结构等,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之,只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农村学生辍学过多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教育无论对于学生家庭,学生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农村教育尤其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农村孩子们也能共享知识的海洋,而不要过早的踏入社会,失去上学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林潼.西部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经济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3,(1)

[2]张士菊.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非经济因素[J].青年研究,2003,(1)

[3]乔凤义,郑文亮.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沧州师范专科报,1999,(9)

[4]李冬梅.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