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新课改一直提倡的理念,也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1.波利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新知。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问学生:“你发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最简便?”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画角的一般方法,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120°的角,学生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要进一步设计问题:“不用量角器,大致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很快学生就发现有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的角;用两个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120°的角。学生通过实践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吗?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提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探索,结果发现了一种新方法:用平角(或三角尺的一边)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度),通过探索,学生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的情绪高涨,都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骄傲,学习气氛热烈而活跃。

二、让学生自己去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见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老师听,效果会怎样呢?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充分让学生去探索道理,讲思考方法。如讲解“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把内容做些适当的调整,先讲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然后合起来讲,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在上课之前先复习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然后给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教学,学生探索便有了激情,讨论比较方法也比较多,而且印象深刻,更有创新性。

三、课堂气氛求活跃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就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出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这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最佳意境。为达到这样的意境,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争,敢于发表和陈述不同的意见和方法。另外教师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

如在讲解减法的一些简单的算法时,有的学生认为:165-97=165-100+3;有的学生认为是:165-97=165-100-3,学生争执得厉害,这时我并不为了保持课堂安静、“守纪律”而制止争论,而是鼓励相互讨论,让他们争一争,并建议派各方代表发言,看哪方的发言能取得大家的共识。在课堂上正是要用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论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的。更重要是学生的思维活跃畅通,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探索活动形成热点与高潮。

四、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小结,小结学得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不仅能及时地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如在教学“小学的初步知识”时,课尾小结时教师说:“哪位同学能以‘我懂了……’为开头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大家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的说:“我懂得了一个小数包括小数部分、小数点、整数部分。”有的说:“我懂得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小结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应注重有层次、有坡度。又因学生的认识水平、身心发展、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存在差异。因此在练习要求时也不作千人一面、统一的要求。

新课结束后,为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首先应设计基本题。这类题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操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要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其次是综合题,综合题在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以往的基础知识,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要求中等以上学生掌握。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而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周长和面积的内容,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买了一套住房,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学生一听有几个问题要请他们帮忙解决,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问题:

1.请算出每间房的室内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这套住房共有多少平方米?

2.用边长为5分米的大理石铺地最少需多少块?若每块大理石售价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吊顶四周装上石膏条,需要多少米?

这道题的设计,能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最后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题练习。开放题练习综合强、知识容量大,更多的没有固定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富有挑战性,给优秀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学生完成基本题型后,中等生完成了综合题后,教师鼓励他们向更高题型去挑战。由于开放性应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结果,这种不同是由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造成的。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开放性应用问题,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解题策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的交流提供了比封闭性应用题更大的空间。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思想。这样在练习设计和练习要求时留有余地,学困生也不会失去信心,学习优秀的学生不容易自我满足、安于现状。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开放性题型的讨论更是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又一高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去质疑、去探究、去讨论,参与到获取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并体验学习的成功,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横山小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