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亻/革)家人说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亻/革)家人说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亻/革)家人――这个只有5万多人口的民族,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国内极其罕见的至今仍有待识别的民族。(亻/革)家人相信,远在三皇五帝,也就是中国的神话时代,(亻/革)家人的祖先――羿,用他的弓箭射下了7个太阳中的6个,留下了一个太阳,拯救了芸芸众生。(亻/革)家人祖先射日的传说中,除了太阳数量等个别细节上稍有不同以外,其他部分和《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众多典籍中的后羿射日的记载有着惊人的吻合,一个氏族首领的被神化,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站在黔东南州麻塘村后山的山坡顶上,往任何一个方向看几乎都是一片迷离。浓重的雾霭笼罩四野,大山里的雾气依旧没有散去的意思,事实上,昼夜的强烈温差带来了充沛的水气,滋养着山林里的一切:云杉、雉鸡、水稻、佯家人……无一不仰赖于此。惟有山谷里的风才能吹散这浓得搅不动的雾霭,或者应该说是瘴气,太阳撕裂了混沌不清的场景,还原了一个由简单的土木结构建筑和高植被覆盖率构成的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谷村寨。

太阳当然也带来了温暖,在(亻/革)家人的精神世界里,太阳亦是他们的图腾。(亻/革)家女子的服饰,由红缨珠帽、花冠帕贯首衣、蜡花衣、围腰围裙片和百褶裙组成,有丰富的蜡染花纹图案。红缨珠帽、衣裙与红绑腿以多变的刺绣花纹为明显特征。红缨珠帽正中要插一根方锥形银簪,极似祖先射日的利箭。(亻/革)家的银饰中,银抹额为一条薄银片,上印凸形太阳、星辰等图,佩戴时,弯成弓形,与发簪相配,形似弓箭。事实上,在麻塘村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关于弓箭或太阳的崇拜。在(亻/革)家,除了罗姓没有神龛(用(亻/革)家话说,是没有香火),红白弓箭是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外,其余各家各户的堂屋里都置有一个神龛。然而神龛上祭祀的除了祖先的牌位,就是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直接把弓箭视为香火,似乎也在暗示着(亻/革)家人作为羿的后人的某种巧合。他们自称为“哥摩”(倬家语),主要居住在贵州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一带,虽然被暂时归入苗族的一个分支,但(亻/革)家人从没有承认过。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信仰和礼仪,史料记载中多称他们为“(亻/革)兜”族,社科界泰斗费孝通博士早在1952年就撰文指出“(亻/革)兜是一个民族,是少数民族中之少数,是古代僚族的后代。”

居住在黔东南的(亻/革)家人,从有关资料上看,只有5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贵州省内清水江沿岸,以黔东南的黄平、凯里最为集中,其中黄平县境内约有2万多人,占全部佯家的一半多,是最集中的一个县,而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亻/革)家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

清朝的《贵州通志》载:“黔之苗蛮,为类不一。有日(亻/革)、日佳、日僮、日僚……(亻/革)者其俗出入,以(亻/革)为生,故曰(亻/革)。”所谓“以(亻/革)为生”,大概就是以狩猎为生吧。从这一记载看,当时是将(亻/革)家归入苗族,至今政府在民族管理上也是将(亻/革)家作为苗族的一支,但(亻/革)家人从不认可。踩脚尖擂背,求婚不打不相爱

枫香寨是(亻/革)家的大寨,能看到(亻/革)家全部的生活场景,包括青年人独特的求爱方式。(亻/革)家也跳与贵州其他少数民族同名的“芦笙舞”,但不同的是他们的舞蹈动作多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古人劳作的姿态,如“猿猴舞”、“姑娘捉蚂蚱舞”、“捕鱼捞虾舞”等等。

正月初二这天,(亻/革)家人老老少少都会赶到芦笙坪观看一年一度最热闹的芦笙歌舞。这一天,也是(亻/革)家青年男女社交的理想时间。青年们会有意识地积极参加。在他们中间,虽然都是(亻/革)家人,但村与村有一段距离,寨与寨之间平时也没有时间往来,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社交的机会。到了婚配年龄的男女青年,更是看重这个节日,通过社交活动,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了解对方的性格和人品、特长,为谈恋爱打好基础。

如果说正月初二的芦笙歌舞是(亻/革)家青年男女社交的好机会,那么紧跟着来的二月初二的芦笙会,就是姑娘小伙们探问对方心事的自己的节日了。这个芦笙会又叫“踩亲会”。在跳芦笙舞时,男女成双成对地舞蹈。这天姑娘还会带上一个漂亮的小篮子,篮子里面装有糯米粑。姑娘若看中了哪个小伙子或是对哪个小伙子有意,便会跟在他的芦笙后翩翩歌舞,在别人不留意时悄悄用手拍拍或点点男肩,以示爱意。若男孩有意,便会假装有意无意地踩中意姑娘的鞋尖儿,姑娘如果不愿意,则把脚躲开,如相悦,则会用拳头轻轻捶打小伙子的肩头,那便一拍即合了。

探问结束,一对对一双双便带着芦笙溜进竹林里对歌传情。当他们的恋爱关系正式定下来,男方家会很快派人挑着一升米、一只鸡到女方家去提亲,待婚事确定后,姑娘便在出嫁的头天午时开始哭嫁,直到第二日新郎家派人来接亲,接亲的还必须挑着一床棉被到姑娘亲戚家“叫寨”。传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古时先祖很难娶到亲,每次娶亲要去很远的地方,还得背着被子走,到了姑娘家还不一定能把姑娘娶回家。后来才决定族内开亲,但(亻/革)家人少,所以只要是不同姓,不论辈分,只要年龄相当,就可以成亲。这种婚俗流传至今。

(亻/革)家人来自东方

据史料记载,在川黔一带,生存繁衍着一个自称为“戈摩”人的群体,见诸史料者多为“(亻/革)兜”族。他们没有文字,因为(亻/革)家的独特或其他原因,目前国家尚未定其民族属别,外界习惯上称之为“(亻/革)家”。

(亻/革)家人向来就坚定地说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或南京来的。从他们现居住的黔东南位于全国版图上的方位上来看,江西也好,南京(进)也好,都位于贵州的东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种植水稻的民族,对太阳的崇拜古已有之;如果,(亻/革)家先祖果真与上古时期的后羿有着渊源关系,后羿射日之处就是在东边的扶桑之地,而(亻/革)家武丁射日的祖先传说中也有扶桑树一说。而东部沿海地区也有横放、首朝东之民俗。

(亻/革)家人的阴阳组织体系

(亻/革)家人的每一个按祖鼓划分的家族都通行阴阳组织领导体系。这种组织分别按阴系和阳系建立,是家族内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代表是阴、阳族长。管祭祀、为人祈祷的称阴族长,管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的称阳族长。阴族长用蛋卜方式选定:阳族长由民主推举产生。

阴、阳两系组织有分工,也有合作。涉及家族重大事务,如举行大祭祖、与外族发生战争、重大制度的建立与改革、重大婚丧事故等,都通过阴、阳两系组织“修龙” (相当于联席议事会),共同协商处理。

实际上,“修龙”是阴、阳两系组织的结合体,是(亻/革)家族组织的最高的议事机构。在阴、阳两系组织下面,还建有“查计、查甲”。

所谓“查计、查甲”,即每个家族的始祖有5个支系,每个支系就是一房,每房又有五个小房。整个家族成员,按其血缘关系,在“查计、查甲”内生活。死去的人,也同样按“查计、查甲”回归祖宗。古代,族只有阴系组织, “查计、查甲”是它的基层组织细胞。因此,阴系组织是(亻/革)族一种很古老的家族组织形式,它可能是(亻/革)族古代氏族制的产物,现在保存的则仅仅是它的残迹。

每个族系都有一班子人,分工细致。看风水、记族谱历史、吹芦笙的都各负其责并有专职称呼。如吹芦笙的称大学匠、二学匠、三学匠,大学匠相当于教授职称,很受人尊重。

神奇多彩的(亻/革)家婚俗

在黔东南多民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中,(亻/革)家婚俗以其古老神奇的形式成为众多民俗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葩。传统的(亻/革)家婚俗中,青年人有自由的恋爱,却难有自主的婚姻。因为(亻/革)家人的婚姻多是父母包办,从小就定好的“娃娃亲”。正因为(亻/革)家人习俗的独特性,成为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关注的一道奇异风景。

(亻/革)家人的婚姻有严格的婚配制度和完整的形式,一般分为择配、订婚、讨信、结婚成家几个阶段。(亻/革)家父母往往在子女满月以后就为他们选择婚配,订下“娃娃亲”。男方父母物色好门当户对的人家,就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说亲一般要去两次,第一次为试探女方家态度,如果女方家有意,即留媒人吃饭,否则就表示女方家不同意。第二次为“回话”,由两位中年妇女充当媒人,如女方家招待媒人吃饭,就算亲事说合了。媒人说合后,还要选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择定吉日后,男方家请男女各二人,手拿蜡染手帕捆着的雨伞,带一只鸡、一升米、一件衣料(古时候为一束丝线)和相当于一元二分银元的礼金到女方家订婚。女方家备办酒席,并杀男方家带来的鸡来款待客人,并请亲属参加订婚仪式。入席后,客人要从席间拿一碗菜、一碗酒先交给主人,表示婚约签订,然后当众把礼金交给女方家,举座宾主客人相庆,开始唱“订婚酒歌”而贺。宴毕,订婚客人要当天从原路返回,订婚就算完成,两家由此成为亲戚,等到男女青年到婚嫁年龄才能结婚。

结婚之前,男方家要派人到女方家讨信。时间一般安排在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男方家请一位福寿老人,带一只鸡、一升米作为礼物到女方家去商量结婚有关事宜,如果女方家同意,双方父母再商定吉日,准备礼物结婚。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婚期推后,次年男方家再请人去讨信,礼品相同。一年内只能去讨信一次,讨信不得超过三次,并规定头年讨信,次年结婚。

结婚礼物必备一只鸡、一升米和四两三钱白银(特定的银两表示一年四季和感谢母亲对女儿哺乳三年的恩情,也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女方家自备新娘所穿的衣服,一般准备三套、五套或七套,须准备充足的糯米饭,到夫家时分送给叔伯家各一小篮,还要准备一块猪肉到夫家,以表示衣食富足。在新娘回门时,男方家同样要准备好糯米饭和猪肉返赠女方家,同时还准备一块三斤或五斤重的猪肉,由新娘家转送到新娘的舅父家,而舅父家又转送给自己的舅舅,如此层层追送直至无在世亲舅追送时止,以此表示对娘家亲族的追念和母系血缘的联系。

结婚的日子,男方家聘请两位能言善歌、品行贤良、仪态端庄且公婆俱在儿女齐全家道殷实的中年妇女,穿上节日民族盛装,与两位同样穿着整齐的挑夫一起去接亲。两妇女负责交付礼品、应酬结亲事宜,迎领新娘;两挑夫负责挑回新娘家送的礼物。结亲之日,男女双方家都筹办酒席招待来贺亲友。送亲仪式开始后,先由接亲妇女唱《交银歌》,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四两三钱白银交给女方父母,女方家也请歌师奉唱《收银歌》,唱毕,宾主共同举杯欢饮,祝贺新婚圆满,新婚夫妇吉祥幸福。接着接亲妇女与女方歌师续唱《礼歌》、《赞祖歌》、《祝福歌》等,男方女方一唱一和,赞美两家婚姻的完美结合,一起追忆佯家悠久的历史,祝福两青年和谐美满白头到老。唱完所有的接亲歌后,女方父母即打发新娘出门。新娘早已由家族姐妹扮靓一新,穿上了华美瑰丽的嫁装,由亲哥或亲弟扶着手,先围着火炕绕三圈后出到堂屋与众亲友依依辞行,走到大门时,由亲兄弟拿一把红伞交给新娘,一路上不能换手,步行到夫家,由夫家迎亲妇女接伞后方可进门。接伞妇女必须是夫妻和睦、有儿有女的妇女担任,一般是新郎的母亲,如新郎的母亲不在世了,就请一位贤德的中年妇女担任。新娘到了夫家后,不再举行任何仪式,男方家开宴招待四方亲友。贺喜的客人一般都送三升米和一只鸭子,有些亲友还另外送些丝线或蜡花布,有的至亲送新娘一件衣料等礼物。

结婚喜庆仪式结束过后,新娘只在新郎家住几天就返回娘家。送新娘回门时,只能由新郎父母或妹妹送回。要到次年栽秧或秋收等农忙时节夫家才派人去接。此后,小夫妻俩逐步建立感情,到有了孩子,再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约请众亲百戚来庆贺,新娘家又把陪嫁给新娘的木柜、被子及女子坐月子所需的活鸡、鲜蛋、糯米等营养品和带小孩用的背带、布片、小儿衣帽等物送去,小夫妻关系已十分稳定,一对(亻/革)家青年的婚姻大事才算正式完成。

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太阳崇拜

(亻/革)家有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从头到脚,其习俗都与射太阳或崇拜太阳有关。(亻/革)家人生头胎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开坛喝揭坛酒,(亻/革)语称“摆解轰”。内容就是进屋的客人与主人家的家长一起唱古歌,唱完后再用竹筒喝揭坛酒。古歌的内容就是起源歌。其中唱的主要是武丁射日、祖先打虎和从江西朱氏巷迁来等。这种新生儿的唱古庆贺仪式如同西方国家的新生儿洗礼仪式一般隆重和庄严。

在举行“摆解轰”中,首先是赶来庆贺的娘家亲戚朋友将鸡、肉和衣物、背带,当面送给婆家亲家,并同庆贺,唱一些吉利的歌。还要在进门前表演“四马送子”等习俗,即用稻草扎的4匹马(两公两母),由妇女们骑着吹着哨儿嬉闹。其表演的动作很原始,也很“野”。当每一位客人都喝了酒之后,主家和客人便摆开了阵势,芦笙起鸣,宾主们且歌且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生日如此隆重,丧日也格外特别。在(亻/革)家,凡是上了12岁的男人因故死亡,在落棺之前,如果生前没有掉牙的人,都必须敲掉一颗或两颗牙才能安葬,入土为安。传说这与老祖先有关。说是老祖先曾射杀过害人的长着很长很长獠牙的怪兽。所以(亻/革)家人去世后,如果没有掉牙的,一定要拔一颗牙,怕自己的亲人死后变成那害人的獠牙怪兽出来害人。这段传说.倒是与史书上后羿诛“凿齿”(一种长着很长獠牙的怪兽)相似。除此之外,(亻/革)家人讲究人死后尸体一定要横着放,尸首朝着东方,脚朝西。在老人去世时,还要牵一条狗或四五条狗来到灵

堂,先将牵狗的绳子置在死者的手上,以示由猎狗陪他归宗,老人可以在阴间带着猎狗与祖先们一道去打虎。然后,再把狗杀死煮熟,将煮好的狗肉和狗肝肚肺敬奉在灵堂前送老人上路。在送葬的途中,还必须在路边砍一根与人一般高的竹子,带到墓地,称“归宗竹”。

丧俗中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在入棺者胸前盖上一块图案为“亚”宇的刺绣方巾,(亻/革)家人称之为“归宗图”。归宗图是(亻/革)家认祖归宗的象征,是民族的符号。(亻/革)家人认为只有盖上这个符号,才算是(亻/革)家人,死后才能不变成孤魂野鬼,可以归宗,其次,盖上归宗图,又是挡箭牌,以防死者在归途中“受害”。有专家说,这归宗图的图案与甲骨文中的太阳符号非常相近,很可能有若千丝万缕的联系。

铠甲式的女儿服饰是一部奇异的史书

枫香寨是(亻/革)家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全寨近400户人家,都靠种地为生。头上戴着红缨帽,帽顶的正中央插若一根方锥形银簪,直指向天。身上是红、白、蓝三色相间且带着各种图案的蜡染衣,腿上是红色的绣花绑腿,颈挂银项圈,腰系百褶裙,围裙外还系着围腰。一般的少数民族,平常穿衣服比较朴素,只有在节日里才穿上五彩缤纷的盛装秀上一次,而(亻/革)家人,尤其是(亻/革)家的女人,就是在干农活的时候也是这一身红彤彤的,永远像等待出嫁的准新娘。

(亻/革)家女人的红装可不是新娘装,她们在衣服外还要套一件马鞍款式的夹心两层肩披,如同古代的铠甲。阴族长跟我们解释说:(亻/革)家姑娘们这身打扮,的确是从古代武将的着装演变过来的,尤其是头上的红缨帽,绝对是武将的头盔演变而成。乍一看去,英姿飒爽,细细端详,则精致玲珑。已婚妇女不戴红缨帽,而是代之以绣工精美的头帕,再扎上一根红边绣带。她们多头挽发髻,发髻外套自织的青纱网套,平时衣着以青色为主,节日时穿的盛装才与未婚少女无异。

(亻/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亻/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著,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阴族长告诉我们说,(亻/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亻/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

白弓箭与香樟祖鼓,和后羿的关系似有若无,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弯弓射箭的痕迹太多,(亻/革)家人始终自称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来都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着弓箭,并以此祭祀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功绩。

在(亻/革)家,除了罗姓没有神龛(用(亻/革)家话说,没有祭弓箭的神龛就是没有香火)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字奉。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罗姓的家庭虽然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代表香火的这些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上墙。

如果说(亻/革)家人真是后羿的后代,很多的习俗又与此无关,就像被他们视为(亻/革)家灵魂的哈戎祖鼓。祖鼓与弓箭南辕北辙,是用一棵完整的香樟木树根做成,掏空树心,按尺寸做成鼓身。(亻/革)家人认为祖祖辈辈的灵魂都住在这木鼓里,所以把祖鼓视为(亻/革)家部落的命根子。在(亻/革)家,祭祖就是祭祖鼓。

在黄平县的旺望村,笔者看过一场关鼓仪式。鼓内装了一两二“碎银”、蜡花、5钱谷穗、5钱麦穗、5粒玉米,还有五色线和一本年终末日为三十的历书及廖姓父子连名的家谱等等。这天正是他们心目中的黄道吉日,由族长选了一头本地的黄牛。这条用来祭祀的黄牛要求很高,要壮实,皮要有弹性,无病,无杂毛。做了祭祀之后,便把黄牛杀了,剥下皮制成革,把木鼓两头蒙上。这样,一个祖鼓便算做成了。祖鼓很有讲究,鼓的两头都有固定的神位。面朝东方向太阳的一面被视为祖公,另一面,则视为祖婆。不可乱置。

祖鼓的数量设置,一般是一个村寨的一姓做一个,也有大祭之时,几个乡或村的同一姓氏到这个姓氏最大的村寨去同祭一个祖鼓。做成的祖鼓要悬挂在堂屋进门左边壁上事先凿好的鼓洞中,并作为祖先的牌位。置放祖鼓的人家,每天两次进行祭礼,每餐要两碗米饭、菜和两碗米酒。一年四季365天从不间断。每一氏族的人们,都得敬奉,态度虔诚,不得触犯。有违者,必须强拉过鼓,即从鼓下走过,以示惩罚。有严重违犯者,还会被开除鼓籍,即不许再姓这个姓,或不许再生活在这个寨子里。祭祖鼓开支靠专门的公田,祭祀时妇女不参加,由部分男人扮妇女。

(亻/革)家的“哈戎节”就是大祭祖的节日,无奈“哈戎节”无定期,十年八年或三四十年才举行一次,日子是阴系族长用“蛋卜”的方式算出来的。上一次“哈戎节”是在1993年11月24日,那么下一次呢,会是哪个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