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猛龙碑》异体字模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猛龙碑》异体字模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猛龙碑》异体字模式的探究,将其分为异写字、异构字两种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

关键词:异体字 异写字 异构字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原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内容是颂扬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尊孔兴学校的政绩。此碑书艺高妙,刻工精良,字体雄秀刚健,历来评价极高,被誉为“魏碑第一”。魏晋南北朝是汉字从隶书向楷书转变并逐步定型的重要时期,《张猛龙碑》除具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价值。当时的楷书处于形成和发展中,没有一定规范,出现大量的异体字。《张猛龙碑》直观地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体字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揭示汉字演变发展的一些规律。

《张猛龙碑》碑文1561(字迹不清、磨损的皆不计入)字,异体字226,所占比例6.91%。笔者将碑文中的异体字进行字样摘抄,去重之后与今本《玉篇》的对应字头相对比,逐一分析《张猛龙碑》中的异体字的模式。

“异写字是职能相同的同一个字,因写法不同而形成的异形”,“它们的构型属性是全然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结构要素内部笔画上的差异,也就是书写属性的差异”;异构字是音、义完全相同,记词功能相同,但构形属性不同的形体,“它们是不同的字,而不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形体,其差异发生在构意、构件、构形模式和构形布局上”。[1]81-85所以,判断异写关系和异构关系的主要标准是造字理据的异同。

一、 异写字分析

(一) 由书写属性差异造成的异写字

书写属性包括笔画、笔形和笔顺三个方面。笔画是汉字发展到楷书时才最终定型的;笔形是笔画从落笔到提笔写成以后的样式,如横、竖、撇、捺等;笔顺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同的笔顺可以窥见书写者的笔画安排,同时能造成汉字的书写差异。

1.笔画不同的异写字

笔画不同的异写字,主要是指笔画数量不同,大致分为笔画数量的增和减两类。此外,笔画内部组合关系的不同,也能造成书写上的差异,形成异写字。

(1) 笔画数量的增加

这部分字有些是由于内部构件与其他构件在形体上相似,而误增笔划。如:

京――式――明――境――

“京”在历代碑文中多写作“”,《九经字样》:“京,人所居高丘也,从高省就,作讹。”

有些构件受到形近影响之后,波及到其它字,如:

友――――拔――――

友,《正字通・又部》:“友,俗加点作。”与《张猛龙碑》同时代的《北魏王虬墓志》“拔”作“ ”,《北魏元昭墓志》“突”作“ ”。《隶辨・犬部》:“突或作,伏或作,皆讹从。”又《九字・犬部》:“ 音 ,犬走貌,作 者”。所以,从“犬”或从“ ”增撇皆作“ ”。又“”与“ ”形近,“绂”、“拔”中的“”讹作“ ”。

一部分字保留行书在末笔加“点”的习惯,起到“煞住笔试、填补空白、调整平衡和强化节奏的作用”[2],如:坚――民――氏――。

(2)笔画数量的减省

汉字字形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简化,笔画数量的减省是简化的主要形式。有些减省之后的异写字成为现代汉字的简化字。如:――礼。

在与《张猛龙碑》同时代的碑文中,也出现将“”作“礼”的例子。《干禄字书》:“、礼,并行,多行上字”。

笔画减省常常出现在一些笔画稠密的字中,这时笔画之间就会相互替代。如:

曾―――― ――――冕――

内部构件相同的,省并或共用笔画。如:

――――相同的构件均省并成为一个构件;

――曹――两横或两竖共用为一笔;

桑――――构件“ ”替代的是“”和“”。《广韵・唐韵》:“桑,俗作。”《干禄字书》:“,,上俗下正。

(3)笔画组合关系不同的异体字

汉字内部笔画和构件的组合关系大致分为相接,相离,交叉三种。不同的组合关系能造成异体关系。如:

―― 声符“九”,撇画与折笔原本为相交关系,二者相接成为“几”,构成异体关系。《干禄字书》:“?、,上俗下正。”

璋――《说文》[3]:“璋,从玉章声”,“章,从音从十。”构件“音”与“十”本为相接,但异写字二者交叉,成为异体关系。

秦――《说文》:“秦,从禾,舂省”,“禾,从木,从省”。构件“木”与撇相离成为“”。

――《说文》:“,从尚,田声。”声符与义符原本是相离关系,二者相接而成为异体关系。《九经字样》:“,作 者讹。”

2. 笔顺不同的异写字

笔顺安排的不同,使笔画、构件之间呈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打破原本的字形结构,形成异写字,如: ――(本)。

《说文》:“本,从木,一在其下”,本义为草木之根;“,从大从十”,本义为快速前进。二者是构形与意义完全不同的字。“”先写构件“大”,与“十”相离,而“本”先写构件“木”,与“一”相接,笔顺完全不同。与《张猛龙碑》同时代的碑刻中,亦有“本”作“”的现象。《广韵・混韵》:“本,俗作。”《干禄字书》:“、本,上通下正”。显然,碑文中的“”在“”基础上加一横,成为异体关系。类似还有: ――,“”,《说文・黑部》“从黑占”;“ ”中“灬”作为最后书写的构件,而不是“占”。

3. 笔形不同的异写字

笔形是笔画的形态。笔形的差异也能引起书写的差异。如:刃――,将点画变成捺;―― ,将撇变成点。

另一种差异由书写速度所致,一部分字采用行、草书楷化的写法,简化后的构件保留原构件的轮廓。在历代碑文中,“艹”写作“ ”,“木”作“扌”,“灬”作“一”,“ ”作“ ”。如:

若―― ―― 校――――

――起――

二、 异构字分析

造字理据的异同是判断异写和异构关系的主要标准。异构字在构意、构件、构形模式和构形布局上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 构意不同的异构字

“汉字形体中可以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文字学上称之为构意或造意。”“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得造体,称作造字理据。”[1]24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的造字理据。

――老《说文・叙》[3]:“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授,老、考是也。”《颜氏家训・书证》[4]例举南北朝时期“专辄造字”的现象:“乃以百念为,言反为,追来为,更生为,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可见,“ ”为南北朝时期的人们为“老”新造的另一个会意字。

(二) 构件不同的异构字

1. 表义构件不同

使――――廷――建――――符――苻

这组字均为表义构件的混用,究其原因是受相近表义构件的影响,出现增笔,导致表义构件的不同。

2. 表音构件不同

冠――《说文》“冠,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而“”表音的构件为“示”。与《张猛龙碑》同时代的《北魏元昭墓志》中“冠”作“ ”,《元子直墓志》(公元524年)作“ ”,《北魏裴谭墓志》(公元525年)作“ ”或“ ”。我们可以理出“冠”构件变化的过程:冠―― ―――― ―― 。《正字通》:“ ”从衣,从寸,旧注同冠字。”《干禄字书》:“ 、冠,上俗下正。”

旌――《说文》:“旌,从生声。”在《北魏王虬墓志》(公元522年)碑文中,“旌”作“”。所以,“旌”同样经历了一个构件变异的过程:旌―― ――。“ ”从方金声,虽然更符合“左形右声”的造字理据,但其表义性大大降低了。这两组异构字说明书写属性的差异也可以过渡到构型属性的差异。

(三)构件布局不同造成的异构字

这部分字,构件数量、构件功能等属性相同,只是构件摆放的位置不同。如:

期――――――峰――

(四)历史字体转写形成的异构字

在魏碑中,存在大量的篆书楷化的现象,即用楷体的笔法去表现篆书的形态。

友―― 《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篆书作“ ”,在魏碑中写作“ ”。《宋本玉篇》:“ ,于九切,同志为 ,今作友。”

年―― 《说文》:“,从禾千声”,篆书作“ ”。《九经字样》:“,年,上《说文》从禾从千声,下经典相承隶变。”

《张猛龙碑》中异体字有异写字、异构字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今天的汉字里都有它们的痕迹,尤其是笔画的减省,为汉字的简化提供了一种理据和模式。作为隶、楷字体过渡阶段的南北朝,异体字的大量出现,对后来唐楷字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汉字的形成和简化也有深远的影响。《张猛龙碑》等碑刻对当时异体字的记录仅仅是一部分,我们的研究和分析,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华人德.六朝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颜之推撰 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易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秦建文.爨宝子碑异体字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09(1).

[9]李涛涛.北魏太和年间碑刻楷书异体字异写模式初探[J].中国文字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