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配合吸氧治疗脑梗塞6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48-02
笔者自2006年起,对6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吸氧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56岁,平均年龄60岁;全部有半身不遂为主的中风症状;病程1~6月。对照组60例,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同治疗组,2组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所有病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30 mm 1.5寸长不锈钢针灸针,取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血海、足三里、太冲、风池、完骨、天柱。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后,给予鼻塞吸氧4 L/min,治疗时间为1 h,每日1次。
2.2 对照组 用30 mm 1.5寸长不锈钢针灸针,取同上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留针1 h,每日1次。
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2月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内皮素(ET)水平明显下降,运动能力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评定分值为92分以上;有效:患者日常生活部分能自理,部分需人帮助完成,ET水平稍下降,评定分值为70分;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无好转,ET值不变,评分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 讨论
在急性脑梗塞时,脑组织缺氧、缺血,病变局部及血浆中ET的含量明显增高,造成脑梗死局部及边缘血管乃至周围侧支循环的血管严重收缩,从而加重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恶性循环[1]。ET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参与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血管活化肽,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且作用持久,还能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造成直接的损害[2]。所以降低脑梗塞急性期ET的浓度对其预后有其极大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ET在发病24 h内开始升高,4~7天达高峰,1月后仍高于正常水平,与脑梗死后脑水肿及缺血性暗带的形成过程一致[3]。在这一疾病形成过程中,脑组织缺氧缺血日渐加重,此时增加脑血流量,纠正脑组织的低O2状态,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4]。此时,只要氧的供给高于体内O2的储存量,就能改善脑组织的血氧供应,纠正脑组织、脑细胞的低氧状态[5]。脑细胞的低氧状态得到改善,必然使内皮细胞产生的ET下降,这就可缓解脑梗塞部位的血管收缩,改善其进一步的缺血状态,以利患者的恢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后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减轻了血管收缩程度,改善了脑血流,从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害[6]。
从观察的结果表明,在脑梗塞的急性期,采用针刺配合吸氧疗法,能更好的降低ET水平,以及改善脑组织的脑细胞缺血状态,改善病灶的水肿及缺血状态,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匡培根.内皮素与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3,(1):1.
[2]杨学青.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56.
[3]刘爱芬.脑梗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4):208.
[4]倪子俞.氧疗法吸入浓度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81,4(2):86.
[5]牛永达.改良头皮针与药疗法治疗脑血管病[J].中国民间疗法,1996,(6):18.
[6]范刚启,吴旭.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其对ET的影响[J].江苏中医,2002,(9):12.
(收稿日期: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