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教师“下水”作文的类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教师“下水”作文的类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用“下水作文进行作文教学,以合作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增强写作兴趣和信心,有利于教师发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有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为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树立良好正确的导向。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多样,常见有三种划分方法:第一,根据“下水”作文的功用分为示范性“下水”、启发性“下水”、逆行性“下水”。所谓示范性“下水”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写一段或几段内容相似而形式各异的“下水”文片断,给学生做样子,引导他们对照并改正;所谓启发性“下水”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设计一段或几段文字,将毛病明显的部分空着不写,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补写进去,这样可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纠正这一毛病的目的。所谓逆行性“下水”是指教师结合学生习作中同一类的毛病设计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给他们提供一个识别错误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第二,根据“下水”写作指导的方式方法分全“下水”、半“下水”、分步“下水”。所谓全“下水”是指教师把“下水”文及其构思过程,写作体会和盘托给学生;所谓半“下水”是指教师只打腹稿或写而不宣,只为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分步“下水”指教师用对比的“下水”作文分步指导。第三,根据“下水”作文的时间分为作前“下水”、作中“下水”、作后“下水”。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易懂易操作,且可以包含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下面结合案例重点解析。

一、作前“下水”,胸有丘壑

所谓作前“下水”,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文任务前先写“下水”作文。不下水,不知水之深浅;不作文,不知作文之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水”时,教师就像过河的老马一样,先去探探河水的深浅,对学生写作起预测性作用或示范性作用。作文的立意可能出现哪些误区,选材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行文构思的难易程度如何等,教师写“下水”作文时就弄清楚这些问题,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将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有预见性地指导学生作文,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不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但作前“下水”,处理一定要慎重,最好不要展示给学生。如果处理不当,“下水”作文安排在学生作文之前就展示给学生看,就可能有一半以上学生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差。“下水”作文就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模仿上,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无法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以前没写过或写得较少的类型的作文,如书信、读后感、建议书等应用文,因为它们有一些格式或写法上的要求,初学时,宜在学生写作前出示下水文,让他们借鉴写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使他们易于动手。再如题材相对比较宽泛的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故事新编等,教师不妨采取作前“下水”的方式。师生在围绕话题(或半开放的命题)展开讨论后,将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因为此类作文一般以其中的某个话题为由头,写作的空间非常广阔。教师的“下水”,只是“举一”――用自己的下水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反三”的目的。有一次,年级组统一做命题作文,题目是《教养的芬芳》,我一看题目,真是一头雾水,思索很长时间才有些眉目,我想学生们也是如此,就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在点拨时,在学生们多次请求之下,我和他们约法三章之后才读给他们听,后来收上来的作文,没有出现仿作,效果很好。

案例一

教养的芬芳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朱永涛

今天是国庆节。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他们大多是放假的学生,一个个新潮明艳,笑语连连,神采飞扬。整个大街变成了微风拂动的大花园,花团锦簇,五颜六色,芬芳盈鼻,摇曳生姿。

我和女儿姝姝漫步在花丛中,随着人群向前流动。为了庆祝国庆节,我给她5元钱,让她自主消费。她可高兴啦,一会儿停留在卖小宠物的摊前,摸摸小兔子的耳朵,听听小鹦鹉的学舌声;一会儿走近盆景前,望望这盆竹,又闻闻那簇花;一会儿溜到玩具店,拿了布娃娃,又抱起了大狗熊……我忙不迭地跟着她,瞧着她,被她的好奇天真牵扯着。她也如我放飞的风筝,无论跑到哪里,总是被我牵挂着。

突然,她在不远处停了下来。那里,好像是一家超市的广场,也聚集了不少俊男靓女。

我快步走上前去。原来,是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在乞讨。他的前边,铺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父母双亡、奶奶重病自己无法上学的惨境。他穿着某学校的校服,双膝跪着,腰挺得很直,头埋得很低,几乎看不见他的面容。姝姝紧锁眉宇,在一字一字点击了那白纸以后,满脸沉重地看着跪在地上的男孩,一扫刚才的顽皮,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人。她又望了望周围的人,他们都在盯着男孩子,窃窃私语着。

这时,只见她麻利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张5元纸币,轻轻地走上前去,弯下腰来,慢慢地放到纸上,盖住了那上面几个耀眼的硬币,然后,又轻轻地退了回来。她好像做了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脸色微红,头上还沁出几颗豆粒大的汗珠来。她一会儿看了看男孩,一会儿又瞧了瞧周围的人,好像急切地盼望着什么,等待着什么……

我顿时感受到了什么,立即从口袋中掏出一张10元纸币,也轻轻地走上前去,慢慢地放在那张沉重的白纸上。我回头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女儿向我点了点头,笑了一笑,但很快消失了。我立功似的走了回来,我和她一起盼望起来,等待起来。

不久,一人走了上去,又一个人走了上去,接着,一群人走了上去……

女儿笑了,满脸挂着笑,似盛开的花朵。

我也笑了,因为我闻到了花的芬芳,感受到了周围教养的芬芳。

二、作中“下水”,彰显魅力

所谓作中“下水”,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同时间同地点写同题作文。这种方式能让教师更好地体验写作的实际过程,使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避免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退化和教学枯竭感的产生。在与学生同时间同地点同步作文,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成就感,这样既有利于建立教师的威信,也有利于师生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交流,共同进步。下面是我今年写的一篇作中“下水”作文,写过以后,我就把它张贴在学习园地上,很多学生用笔在上面圈点勾画,像是一幅师生共同完成的美丽画卷。

案例二

分享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朱永涛

今天,老天好像受了委屈似的,顾影自怜,神情沮丧,时不时地流泪,有时滂沱如注,有时细密如针。我也仿佛被它感染了,顾影自怜,心中总想流泪,好像外面不是雨,而是泪,不是下在地上,而是落在心中。

“你,你是三(1)班的朱老师吗?”从窗户外突然冒出一句话,怯生生的,但很急促。

“我是,有事吗?”我一下子回过神来,忙回答道。但我还是没看到人。

“我是你班的杨霞的表哥,他的父亲昨天被撞死了,我是来带她回去的!”他终于从墙边现身到窗户处。

“啊?这是怎么回事……她还有十几天就要高考了!”他这时已经泪流满面了,也根本不能回答了。我急步走进雨帘中,我该怎么对她说呢,她该如何面对现实呢……我一边走着,一边想着。

“老师,你找我有事呀!”杨霞笑嘻嘻地问。

“你家有事,你表哥在门口等你。”我艰难地说,我心如刀绞。

“好呀,我表哥来了……”她快乐地冲进了雨中。

孩子,不是什么好事啊,你可能要经受人生中最大的暴雨的淋洗了,你将要面对你一生中可能最痛苦的事了!孩子,真难为你了!你一定要扛住,你会扛住的!孩子,你还能来校学习吗?还能参加高考吗……这时,巨大的闪电在渺茫的天空上画了一个阴森森的电蛇,张牙舞爪地扑向天边……

一天下来了,我一天都阴霾的天空一样,没有一丝阳光。同学们都奇怪地望着我。

又是一天过去了,我的眉宇紧锁。同学们胆怯地瞧着我。

一天又过去了,我的脸冷若冰霜。同学们恐怖地看着我。

第四天,杨霞终于站在班级的门口,哭哭啼啼的,仿佛回到了另一个家里了。她走到我身边,抱住我,放声大哭,天昏地暗。我也抱着她,低低地说:“哭吧,哭出来才能好受些!”我的泪也不知不觉涌了出来,全班还有51位同学也都哭了起来,仿佛一下子知道了什么。

这时,他们都围了上来,抱成了一团,哭成了一片。

一节课后,杨霞终于不哭了,静静地看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静静地看着她,又是两节课。

就这样,上午的四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我和同学们一起上了四堂有意义的课,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我们更需在一起分享痛苦,我们也学会了分享痛苦的最好方法――只要一起流泪,只要一起默默相对。

作中“下水”,可以根据学生作文的情形,随机应变,可以写整篇文章,也可以续写部分学生的习作。在平时作文中,有些学生写作时,抓耳挠腮,苦不堪言,即使写了一些,也如挤牙膏似的,常常写得不具体,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甚至写到一半就再也“挤”不出下文了。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可以个别辅导,和他们讨论分析,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剩余部分,便于学生借鉴。这样扶学生走一程,替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就会大受启发,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指导的作用,因材施教,廓清了他们心头的迷雾,扫除了他们作文道路上的障碍。

三、作后“下水”,纠正偏差

所谓作后“下水”,就是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很独特的立意,新颖的选材,有创意的构思,或者是较明显的败笔,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将优劣得失认真分析、归纳,或在其原有的文章基础上进行补充删改,或者重新整合构思,写作成文。作后下水由于从学生作文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学生觉得亲切,容易改正所犯错误,易于学习成功经验,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实用性和示范性。09届高三第三次市联考,作文是以“留在我心中的歌”为题的命题作文。考后,我浏览了全班所有作文,总体还不错――文体鲜明、思路清晰、语言通顺,但全班立意几乎都是一样的,选材也相差无几,都是写父爱母爱的,都是一首首父爱母爱之歌。我觉得他们的审题太狭窄了,没有发散出去,这样是很危险的,这么多人奔向一个方向会“撞车”的,会让阅卷人感觉到疲劳,得分一定不会很高的。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仅仅说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于是提笔写了下面这篇下水作文:

案例三

留在我心中的歌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朱永涛

不远处的缕缕炊烟宛如画师不慎滴入清水中的墨汁一般,悠悠地在空中弥散着。我看着它,仿佛在读着一首有着无穷意味的古诗。

一见到飘起的炊烟,我便会想起那暮色中的故乡,想起氤氲在小村上空那淡青的烟雾,心底里仿佛有一双温柔的玉手在弹拨着思乡的琴弦,那淡淡而温暖的草木灰的香气,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此时,耳中仿佛又听到邓丽君那滋性十足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孩提时候,上学回家,在很远处,就会习惯地向家的方向眺望。只要看到袅袅的炊烟,我的心就一下子暖和起来,仿佛闻到了妈妈做的让我百闻不厌的菜香,吃到了让我百吃不够的米饭。然后,不由地向家中奔跑。没到门口,就大声叫喊:“妈,妈――”。这时,妈妈总会笑嘻嘻从锅台后面钻出来,慈爱地答道:“唉,唉――”她总是戴着头巾,满脸都是黑灰,腰系着破围裙,但脸上永远挂着笑,即使家中有时穷得揭不开锅了。我有时天真地问:“妈,你为什么总是笑呢?是不是你的酒窝太深了,里面长了太多的笑呢!”“孩子,你是妈妈的开心果,妈妈见到你,当然要笑了!”妈妈软软地答道,仿佛笑意要从脸上流淌下来。

记得有几次,我没有看见炊烟,我一下子变得怅惘起来,焦灼不安,妈妈怎么啦?于是快步跑到家中,在我的呼唤声中,妈妈从睡梦中惊醒,但笑意瞬间就从她的脸上溢出,虽然还是病恹恹的。然后,妈妈在咳嗽声中点起了炊烟,又点起了我的希望,又点燃了我的快乐。

不知怎的,我喜欢看炊烟的习惯,喜欢喊叫妈妈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上初中时,只要一回家,我就喜欢与妈妈一起烧饭,一起点起稻草,在妈妈的笑声中叙说着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这时,我找妈妈的地点多了,范围大了,但不管怎样,我都要找到,否则我是不会安心:有时是青青菜园,有时是清清水边,有时是绿绿麦田,有时是高高土坡……这在当地,还引起了不少的笑话,我一出现,他们就会问,是找你妈妈的吧!然后就大声地喊着妈妈的名字,说你家儿子找你啦,接着就是一片嬉笑声……

长大了,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炊烟,离开了妈妈,但是不管到了那里,那里永远是我心中的歌。这首歌时常响起,时常呼唤着我。“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

讲评时,我先指出学生的作文出现的共性问题,然后抛出这篇“下水”作文,让学生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效果出奇的好,他们在笑声中明白了他们所犯的错误,也在愉快中改正了错误。经过多次“下水”示范和集体讨论,他们获益匪浅,在以后的作文中他们能够屡屡出奇制胜,取材新颖,立意新奇,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曲折坎坷的山村小路来。

当然,这三种类型的“下水”作文各有所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并且与示范性“下水”、启发性“下水”和逆行性“下水”或全“下水”、半“下水”和分步“下水”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马能源.“下水作文”的群体效应[J].生活教育,2006,(2).

[5]徐龙年.论叶圣陶的语文教师观[J].教育评论,2003,(1).

[6]张明光.语文教师也要“露一手”[J].江西教育,1999,(9).

[7]张铃钤.语文教师学养浅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8]杨道麟.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泛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