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梗死致偏侧舞蹈26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梗死致偏侧舞蹈26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梗死所致的偏侧舞动症和舞蹈(HB-HC)是发生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一组症状,其发生率约占隐性卒中的1%,现将我院1993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26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4例,女12例,年龄50~8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列,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8例。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13例,慢性起病3例,发病后舞蹈症状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达高峰者15例,1~4周者7例,大于4周者4例。

临床表现:舞蹈症状累及一侧面部及上下肢者3例,左上下肢者16例,右上下肢7例。26例均表现为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多数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26例均神志清醒,受累肢体肌力II~IV级,受累侧病理征均阳性。

CT、MRI表现:一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9例,双侧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腔隙性梗死10例,小脑、桥脑梗死7例,梗死灶范围0.5~2.5cm。

治疗及归转:本组病人均使用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剂,均使用氟哌啶醇或氯硝基安定或加入氯丙嗪,有效率100%。舞蹈症状消失时间为1周左右,其中3例糖尿病者联用奋乃静,症状消失时间为3周。

讨 论

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病损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病例,表现为突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性椎及瘫侧肢体的舞蹈动作。根据文献资料,本病可由风湿热、脑肿瘤、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及脑血管病所致[2],而以脑血管病最多见[2]。

本病需与慢性进行舞蹈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支性鉴别[4]。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相吻合。椎体外系是由多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3.4],这些部位损伤后,使苍白球作用释放,增强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动而产生的偏侧舞蹈病[5],本组26例经CT、MRI检查发现19例一侧或双侧大脑基底节,尤其是尾状核与壳核多见,其余病例见有小脑、丘脑等部位,说明多部位多病变均可引起偏侧舞蹈病,但以基底节损害最多见,从而也反证了椎体外系的新纹状体环路结构在脑中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6]。

有人认为[6],脑血管病发生HB-HC的机制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无y-氨基丁酸(GABA)与DA神经元处于平衡状态。当纹状体系统受到供血障碍或其他病变时,使GABA减少,而接受DA能神经元较多的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DA能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造成动作增多和肌张力减低,从而发生HB-HC,故临床上应用DA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以降低患者DA能神经元的活性,取得显著效果。

偏侧舞蹈病因为脑部病灶小,因此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严重脑部病变时,可能因与病变部位相对应的肢体瘫痪严重而没表现出舞蹈样动作[7]。本组26例CT/MRI检出的病灶均为腔隙性梗死,病灶为2~2.5cm,瘫侧肌力II~IV级,病理征病侧阳性。

本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脑梗死原发病治疗。给予活血化瘀、抗凝、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糖,还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奋乃静、氯硝基安定)。因本病发病较轻,一般选用氟哌啶醇,由于患者明显的动脉硬化,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量,随时注意观察血压及症状,一旦症状控制即改为较小维持量,以防出现性低血压加重脑损害[8]。一般1周左右症状消失,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内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66

2 刘传玉,周索荣,张培荣.偏侧舞蹈症10例综合临床医学,1997,1:46

3 杨建平,熊盖居.血管性偏侧舞蹈症12例CT分析.福建中医药,2005,36(2):31

4 母春华,声登茜,郭书莫,等.脑梗塞致半侧舞蹈病9例(附10例报告).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17(5):282

5 林晓东.老年人偏瘫性舞蹈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6 林英堂,邢勇.前半侧舞蹈病18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1998,19(2):105~106

7 孙斌,朱克.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动症.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6,3(1)

8 李玉旺,刘书洁.脑梗死致偏侧舞蹈症(附20例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9(4):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