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救助制度现存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救助制度现存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村救助制度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进步,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农村救助制度的现存问题、应对措施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07-01

一、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存的问题

1、救助标准低、救济面又较窄,难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总的说来, 享受低保的人群和低保救助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由于某些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 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未能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农村特困群体大而政府低保资金又少,那些因教育支出和因灾难导致贫困的群体难以享受低保待遇。据有关调查显示,占总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着89%的国家社会保障资源;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11%的社会保障投入。

2、现行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当前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 没有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法律规定,使得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乏约束力, 最终影响公民的合法权益。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核查机制,使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的使用, 一些应享受低保的贫困户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只是解决了居民最基本的吃饭需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贫困状态。居民要摆脱贫困状态, 必须从导致贫困的原因入手,通过其他救助缓解导致贫困的原因从而最终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农村居民的贫困原因多种多样。因此, 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 必须实行较为完整的医疗等相关救助制度。

4、制度宣传的力度不够。虽然各省各个地方开展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宣传。但在宣传的内容上, 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宣传的重点是可以申请低保的对象、低保救助的标准以及申请低保救助的程序等等, 没有对广大农民开展低保权利教育,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普遍不高。

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坚持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要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确保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上,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简便易行的筹资方式。要加强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同时,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及其服务的监管。

2、积极实施教育救助。城镇和农村贫困群体的贫困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贫困”。对他们来说,加强教育、提供各类技术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使其自食其力,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救助形式。贫困家庭中,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这是教育救助的重点。教育是促进社会平等的基本手段。政府、社会应努力创造条件,让人们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政府应带头建立“教育救助金”。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在校学生提供教育救助。

3、大力发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救助组织。在城乡范围内全面发展志愿者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人人投入到社会救助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为社会弱者提供志愿性的家庭服务。既可以帮助社会弱者克服日常生活的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爱心和责任心,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完善农村救助制度的原则

1、从保障对象上说,要坚持保障特困农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为农村特困居民。在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既要面向全部贫困对象,又要从低标准开始。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要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以免给国家造成负担。产生养懒人的现象、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2、从保障内容上说,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以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多标准的保障制度。既要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做到尽力而为。

3、从保障方法上说,要坚持救济与扶贫相结合的原则。在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既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要在生产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方面对陷于贫困的保障对象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科技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提高其自助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 张琪.社会保障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5.

[3] 时政新.中国救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6.

[4]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67.

[5] 叶翠青.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96.